河北省南宫中学201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 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 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 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 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 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 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 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 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 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 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 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 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 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 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 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 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 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 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 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 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 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 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 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的诸 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 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 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 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 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 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 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
河北省南宫中学 2012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 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 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 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 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 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 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 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 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 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 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 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 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 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 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 “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 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 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 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 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 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 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 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 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的诸 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 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 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 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 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 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 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
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 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 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 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 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然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 转变,没有中断。 C.涂尔干和毛斯认为,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 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 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 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 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 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 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分)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 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 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 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 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 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 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 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 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 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
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 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 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 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历经了约 3500 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 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然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 转变,没有中断。 C.涂尔干和毛斯认为,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 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 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 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 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 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 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9 分)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 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 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 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 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 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 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 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 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 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
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 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 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 策,皆未及施为。而元吴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 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 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 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 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直:一直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 减边用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 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 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 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 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 也。(5分) (2)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 州酒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 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 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 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 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 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 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 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直:一直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3 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 减边用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 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 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 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 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 也。(5 分) (2)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 州酒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 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8.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分) 9.“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 这一特点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来源:z§xxsk.Com]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 道难》)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 壁赋》)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论 语》) (5)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 疾《青玉案·元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 钱理群[来源:Z。xx。k.Com]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 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 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 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 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 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 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 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 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 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 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 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鲁迅先生喜欢给 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 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我举 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 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 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8.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 分) 9.“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 这一特点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来源:Z§xx§k.Com]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 道难》)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 壁赋》)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论 语》) (5)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 疾《 青玉案•元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 钱理群[来源:Z。xx。k.Com]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 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 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 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 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 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 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 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 之讥;而浓茗时啜, 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 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 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 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鲁迅先生喜欢给 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 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我举 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 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
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 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 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而他们一旦掌握 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 “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一一可 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 卖外国货。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 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 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 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 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 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 临两难选择: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 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他最后的选择 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一一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也反过来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这是 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 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 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 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 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 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这里 有很深的哲理,但王瑶先生用一种玩笑式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具有很大的 冲击力。 (节选自《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史 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活中 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在评价某些人事时入木三分,那些精准的概括不但常常击中某类人 或教育体制的要害,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D.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学问不大但极善通过社会公关 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超值报酬的某类人 E.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王瑶先生的个性与人 格魅力 (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绍》中,“颠倒黑白”与“水深火热”分 别是什么含义?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3)本文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王瑶先生的“出语多谐”?(6分)
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 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 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而他们一旦掌握 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 “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可 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 卖外国货。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 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 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 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 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 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 临两难选择: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 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他最后的选择 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也反过来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这是 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 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 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 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 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 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这里 有很深的哲理,但王瑶先生用一种玩笑式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具有很大的 冲击力。 (节选自《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史 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活中 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在评价某些人事时入木三分,那些精准的概括不但常常击中某类人 或教育体制的要害,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D.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学问不大但极善通过社会公关 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超值报酬的某类人。 E.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王瑶先生的个性与人 格魅力。 (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绍》中,“颠倒黑白”与“水深火热”分 别是什么含义?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 分) (3)本文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王瑶先生的“出语多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