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一文言文阅读专题 唐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 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 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 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 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 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嵩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 乔不肯与,冀始为恨。累迁大鸿胪。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 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 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赃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 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以地震免。宦者 唐衡、左倌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 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 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 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 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帝将纳梁冀妹 B.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 属:嘱托 C.冀又衔之 衔:恨 D.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安:安定 9.以下四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是() A.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梁让)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 B.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桓帝)不听。 C.(你)早从宜,妻子可得全。 D.(杜乔)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乔做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 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而勇于揭发其收受贿赂的行为。 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要赏罚分明,并揭发梁氏 门的罪行,得到上级的支持 C.宦官唐衡等人共同诬陷杜乔,请求逮捕并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没有 治他的罪,这使梁冀非常愤怒 D.作者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身取义,启示后人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河北省各地名校 2009 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唐山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题 3 分)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 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 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 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 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 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嵩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 乔不肯与,冀始为恨。累迁大鸿胪。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 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 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赃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 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以地震免。宦者 唐衡、左悺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 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 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 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 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帝将纳.梁冀妹 纳:娶 B.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 属 :嘱托 C.冀又衔.之 衔:恨 D.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安:安定 9.以下四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是 ( ) A.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梁让)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 B.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桓帝)不听。 C.(你)早从宜,妻子可得全。 D.(杜乔)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乔做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 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而勇于揭发其收受贿赂的行为。 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要赏罚分明,并揭发梁氏一 门的罪行,得到上级的支持。 C.宦官唐衡等人共同诬陷杜乔,请求逮捕并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没有 治他的罪,这使梁冀非常愤怒。 D.作者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身取义,启示后人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卷Ⅱ(非选择题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4分) (2)在位数月,以地震免。(2分) (3)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4分) 8.D使……心安(理得) 9.A(杜乔) 10.B(对“书奏不省”理解有误,应是顺帝没有明察采纳) 11.(1)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4分,“奸诈者”“责诘”“做 坏事的”“放纵”各1分) (2)(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2分,“因为”“被免职”各 1分) (3)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e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査究他们的 罪过。(4分,“暗示”“弹劾”“勾结”“查究”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杜乔字叔荣,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还是一介儒生,就被郡里推荐为孝廉。顺帝汉安 元年,起用杜乔为光禄大夫,让他巡察兖州。他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天下第一; 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人贪污千万以上银两。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小叔父。杜乔回 京后,任太子太傅,又调任大司农。当时,梁冀的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人没有建功,却被一 同封官。杜乔上书劝谏顺帝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一定要凭功过:末世的昏君,诛 赏各自依照自己的私心。现在梁氏一门,是地位低下的官宦之后,没有任何功勋,却一齐带 上立功的绶带,同时分得功臣的土地,他们的行为放纵无度,怎么能够说得尽!有功者得不 到奖赏,做善事的失掉了自己美好的期望: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 的恶行。”奏章送上去后,顺帝没有察看。 益州刺史种嵩检举弹劾永昌大守刘世君将金蛇送给梁冀,事情败露后,把金蛇送到了大 司农杜乔的手中。梁冀想从杜乔手里借来看看,杜乔不肯,梁冀开始怀恨起杜乔来。这时梁 冀的小女儿死了,命令公卿齐去探望,唯独杜乔没去,梁冀更加怨恨杜乔。桓帝建和元年, 杜乔取代胡广任太尉。桓帝将要纳梁冀的妹妹为妃,梁冀想要让桓帝用厚礼迎娶,杜乔拿出 旧典据理力争,桓帝不听。同时,梁冀嘱咐杜乔推举汜宫为尚书,杜乔以汜宫贪赃罪明显, 于是不肯起用,从此一天天抵触了梁冀。开始是李固无故被废,朝廷内外十分丧气,各位大 臣侧身而立,不敢正视梁冀,只有杜乔面不改色地直视,没有一点屈服。从此国内一片叹息 朝野上下徘徊观望。(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宦官唐衡、 左倌(guan)(等趁机一齐在桓帝面前说坏话诬陷别人说:“陛下先前即位时,杜乔与李固违抗, 散布言论说皇上不能继承汉室。”桓帝便也怨恨杜乔。等到清河王刘蒜与国舅之间发生矛盾 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査究他们的罪过。 但梁大后一向了解杜乔的忠诚,只下了道文书免去了杜乔的官职罢了。梁冀更加恼怒,派人 威胁杜乔说:“听我梁冀的(自杀而死)比较合适,妻子儿女得到保全。”杜乔不肯屈服,第 二天梁冀派人到杜乔家,听不到有哭泣者,就用白布缚住杜乔,使杜乔死在大狱中。杜乔的 妻子儿女都回了老家。不久,杜乔和李固的尸体一起在城北示众,家属和老朋友没有谁敢看
卷Ⅱ(非选择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4 分) (2) 在位数月,以地震免。(2 分) (3) 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4 分) 8.D 使……心安(理得) 9.A(杜乔) 10.B(对“书奏不省”理解有误,应是顺帝没有明察采纳) 11.(1)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4 分,“奸诈者”“责诘”“做 坏事的”“放纵”各 1 分) (2)(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2 分,“因为”“被免职”各 1 分) (3) 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 罪过。(4 分,“暗示”“弹劾”“勾结”“查究”各 1 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杜乔字叔荣,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还是一介儒生,就被郡里推荐为孝廉。顺帝汉安 元年,起用杜乔为光禄大夫,让他巡察兖州。他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天下第一; 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人贪污千万以上银两。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小叔父。杜乔回 京后,任太子太傅,又调任大司农。当时,梁冀的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人没有建功,却被一 同封官。杜乔上书劝谏顺帝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一定要凭功过;末世的昏君,诛 赏各自依照自己的私心。现在梁氏一门,是地位低下的官宦之后,没有任何功勋,却一齐带 上立功的绶带,同时分得功臣的土地,他们的行为放纵无度,怎么能够说得尽!有功者得不 到奖赏,做善事的失掉了自己美好的期望;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 的恶行。”奏章送上去后,顺帝没有察看。 益州刺史种嵩检举弹劾永昌大守刘世君将金蛇送给梁冀,事情败露后,把金蛇送到了大 司农杜乔的手中。梁冀想从杜乔手里借来看看,杜乔不肯,梁冀开始怀恨起杜乔来。这时梁 冀的小女儿死了,命令公卿齐去探望,唯独杜乔没去,梁冀更加怨恨杜乔。桓帝建和元年, 杜乔取代胡广任太尉。桓帝将要纳梁冀的妹妹为妃,梁冀想要让桓帝用厚礼迎娶,杜乔拿出 旧典据理力争,桓帝不听。同时,梁冀嘱咐杜乔推举汜宫为尚书,杜乔以汜宫贪赃罪明显, 于是不肯起用,从此一天天抵触了梁冀。开始是李固无故被废,朝廷内外十分丧气,各位大 臣侧身而立,不敢正视梁冀,只有杜乔面不改色地直视,没有一点屈服。从此国内一片叹息, 朝野上下徘徊观望。(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宦官唐衡、 左悺(guàn)(等趁机一齐在桓帝面前说坏话诬陷别人说:“陛下先前即位时,杜乔与李固违抗, 散布言论说皇上不能继承汉室。”桓帝便也怨恨杜乔。等到清河王刘蒜与国舅之间发生矛盾, 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 但梁大后一向了解杜乔的忠诚,只下了道文书免去了杜乔的官职罢了。梁冀更加恼怒,派人 威胁杜乔说:“听我梁冀的(自杀而死)比较合适,妻子儿女得到保全。”杜乔不肯屈服,第 二天梁冀派人到杜乔家,听不到有哭泣者,就用白布缚住杜乔,使杜乔死在大狱中。杜乔的 妻子儿女都回了老家。不久,杜乔和李固的尸体一起在城北示众,家属和老朋友没有谁敢看
眼 评论说:“那些称为仁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宏大。立下诺言就要履行,哪里只是炫耀 名声使自己心安理得就罢了呢!如果义比生命重要,他们便可以舍弃生命:如果生命比义重 要,他们就可以保全生命。 河北省辛集中学08-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 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 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 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 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 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 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 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 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 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 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 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 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毎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 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 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 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一眼。 评论说:“那些称为仁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宏大。立下诺言就要履行,哪里只是炫耀 名声使自己心安理得就罢了呢!如果义比生命重要,他们便可以舍弃生命;如果生命比义重 要,他们就可以保全生命。 河北省辛集中学 08—09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3 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 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 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 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 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 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 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 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 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 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 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 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 “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 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 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 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 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L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 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 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 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 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11.【解析】:答案为D。“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 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 的词语 12【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 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青况”:第二个“所”与“为” 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 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 13。【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 法是仁者的勇敢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 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 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 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 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24 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11. 【解析】:答案为 D。 “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 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 120 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 的词语。 12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 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 间,不译。C 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 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 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 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18 个虚词之内的。 13。【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 法是仁者的勇敢
14.(1)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 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 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 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 (2)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 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奷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 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 的词 河北省石家庄市2008-2009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 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毎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 于些,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咐丽,龟鱼鸟 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 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 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 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 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 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 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 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 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
14.(1)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 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 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 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 罪”。 (2)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 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 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 的词。 河北省石家庄市 2008-2009 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 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 于些,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 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 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 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 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 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 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 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 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 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