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手法:借物抒情(对比、反衬、 直抒胸臆),作者借“两三声”稀薄的蝉声与自己浓浓的情愁相对衬,把自己复 杂深沉的感情崭露得淋漓尽致。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古时 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错误, 前后内容对应错误,“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夏风”是“南 风”,“冬风”是“北风”。C项,“这连绵不断的蝉声”错误,诗歌中说的是 “薄暮两三声”,可见不是“连绵不断”。E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 念之情”错误,“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处的“无限思”是有无限的愁 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是借景抒情,表现出的是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江 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 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情感以及情感的 表现方式。“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衰鬓”一词流露出年事渐高、年华 逝去、岁月催人老的感伤,“故园情”,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 掖,宫槐花下听”,想起往昔在宫城槐下听蝉,而今时却在被贬之地听蝉,同为 听蝉但情境不同,今昔对比,表达了被贬官离开京城的愁闷之情。诗人在表达这 些情感的时候,运用多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故园情”“秋思”“今朝无限 思”等,有对比反衬,如“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以今时之境与昔日之景进行对比;有触景生情,如“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诗人傍晚时分听到树叶深处传来的两三声蝉鸣引发 了年事已高的伤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査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 考査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 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 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 示。比如本题中,虽是考査“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这两句中蕴含的情感, 但也要关注全诗,考生可以抓句中的“催”“衰鬓”“故园情”“秋思”“无限 思”等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手法:借物抒情(对比、反衬、 直抒胸臆),作者借“两三声”稀薄的蝉声与自己浓浓的情愁相对衬,把自己复 杂深沉的感情崭露得淋漓尽致。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古时 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错误, 前后内容对应错误,“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夏风”是“南 风”,“冬风”是“北风”。C 项,“这连绵不断的蝉声”错误,诗歌中说的是 “薄暮两三声”,可见不是“连绵不断”。E 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 念之情”错误,“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处的“无限思”是有无限的愁 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是借景抒情,表现出的是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江 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 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情感以及情感的 表现方式。“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衰鬓”一词流露出年事渐高、年华 逝去、岁月催人老的感伤,“故园情”,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 掖,宫槐花下听”,想起往昔在宫城槐下听蝉,而今时却在被贬之地听蝉,同为 听蝉但情境不同,今昔对比,表达了被贬官离开京城的愁闷之情。诗人在表达这 些情感的时候,运用多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故园情”“秋思”“今朝无限 思”等,有对比反衬,如“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以今时之境与昔日之景进行对比;有触景生情,如“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诗人傍晚时分听到树叶深处传来的两三声蝉鸣引发 了年事已高的伤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 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 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 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 示。比如本题中,虽是考查“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这两句中蕴含的情感, 但也要关注全诗,考生可以抓句中的“催”“衰鬓”“故园情”“秋思”“无限 思”等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 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 炉:香炉峰。 9.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 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 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 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 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髙雅情趣让诗人疑 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0.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BE10.①景幽。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湖水清幽,寒流激荡。②人幽一一闲,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 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③情幽——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 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解析】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査题,考査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他不 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误,这是对诗歌意思的曲解,“一尊风月身无事” “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因为诗歌的注释已经给出了说明“曾巩于1071年任 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诗句中也有体现,“千里耕桑岁有 秋”,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而官衙中 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 念”错误,这纯属臆测,诗歌中没有依据 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 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诗眼,属于炼字题。本题与一般的炼字题有 所不同,因是全诗的诗眼,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第一句说“每觉 西斋景最幽”,这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不知官是 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曾巩身临西斋,徜 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 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一尊风月身无 事”,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 漱寒流”,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这雅洁的云水,使珍异的水鸟惬意地嘤嘤 和鸣,静听水激砂石的潺潺之音,诗人倍觉清爽。“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 最上头”,曾巩读书于凝香斋,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暇 优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髙雅情趣,意境清幽隽洁,沁人心脾。考生可以从景、人、 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巾的空缺部分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 1071 年任齐州(治所今 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 1072 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 炉:香炉峰。 9.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 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 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 悦耳清幽。 D. 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 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 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 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0. 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 BE 10. ①景幽。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湖水清幽,寒流激荡。②人幽——闲,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 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③情幽——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 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他不 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误,这是对诗歌意思的曲解,“一尊风月身无事”, “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因为诗歌的注释已经给出了说明“曾巩于 1071 年任 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诗句中也有体现,“千里耕桑岁有 秋”,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而官衙中 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E 项,“暗含辞官归田之 念”错误,这纯属臆测,诗歌中没有依据。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 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诗眼,属于炼字题。本题与一般的炼字题有 所不同,因是全诗的诗眼,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第一句说“每觉 西斋景最幽”,这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不知官是 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曾巩身临西斋,徜 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 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一尊风月身无 事”,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 漱寒流”,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这雅洁的云水,使珍异的水鸟惬意地嘤嘤 和鸣,静听水激砂石的潺潺之音,诗人倍觉清爽。“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 最上头”,曾巩读书于凝香斋,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暇 优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高雅情趣,意境清幽隽洁,沁人心脾。考生可以从景、人、 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巾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