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习写景状物,表现自然之美或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板块一:谛听天籁 、教学要求 体会《江南的冬景》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 概括《西地平线上》中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及其给作者的感受。 基本要求.分别从两篇文章中找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分析其语言风格, 感受自然美的多样性 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 探讨作者是如何从审美观照的角度表现自然之美的。观察发现自然 展要求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述出来。 说明对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可作适当了解。 教学建议 本板块主要体现对自然美本身的注视,江南风景与西北风光相互补充。教学时应突出文 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 具体教学可采用问题探讨与朗读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江南的冬景》可从所描绘的景物人 手设疑,比如,具体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征,等等。也可以从描写手法 入手设疑,比如,写江南冬景作了哪些比较,目的是什么;本文哪些地方是实景,哪些地方 是虚景;虚实结合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如果用自己的话替换,会产生 什效果:;等等。《西地平线上》可以从三次落日的描写设疑,比如,三次落日有什么不同,写 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落日的风景是“雄伟”的;等等。在探讨的过程中要留出充分的时 间让学 生感知课文,把问题探讨与课文感知结合起来。感知课文时,要让学生多朗读重要的段落和 句子。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找一些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或其他作家描写江南冬景的散文作 对比阅读。教学《西地平线上》时,可以适当呈现与文章所描绘的景致相似、相关的图片影 象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板块二:感悟自然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理解《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2.说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所写的西山独特之处,理解作者获得的精神感悟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4.梳理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赋”这种文体 5.借助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背诵《赤壁赋》。 教学建议 本板块侧重于面对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是前一个板块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文本研 习,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生命体验有重要的作用。 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感悟自然,获得山水之乐,《赤壁赋》“乐水” 《始得西山宴游记》“乐山”。山水之乐不在山水,在于作者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认识到这 点 教学《赤壁赋》,可从文意入手带动学生学习,以文意为讨论的背景,把握词句的含义
16 5.学习写景状物,表现自然之美或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板块一:谛听天籁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体会《江南的冬景》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 2.概括《西地平线上》中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及其给作者的感受。 3.分别从两篇文章中找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分析其语言风格, 感受自然美的多样性。 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 发展要求 探讨作者是如何从审美观照的角度表现自然之美的。观察发现自然 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述出来。 说明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可作适当了解。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主要体现对自然美本身的注视,江南风景与西北风光相互补充。教学时应突出文 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 具体教学可采用问题探讨与朗读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江南的冬景》可从所描绘的景物人 手设疑,比如,具体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征,等等。也可以从描写手法 入手设疑,比如,写江南冬景作了哪些比较,目的是什么;本文哪些地方是实景,哪些地方 是虚景;虚实结合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如果用自己的话替换,会产生 什效果;等等。《西地平线上》可以从三次落日的描写设疑,比如,三次落日有什么不同,写 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落日的风景是“雄伟”的;等等。在探讨的过程中要留出充分的时 间让学 生感知课文,把问题探讨与课文感知结合起来。感知课文时,要让学生多朗读重要的段落和 句子。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找一些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或其他作家描写江南冬景的散文作 对比阅读。教学《西地平线上》时,可以适当呈现与文章所描绘的景致相似、相关的图片影 象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板块二:感悟自然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理解《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2.说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所写的西山独特之处,理解作者获得的精神感悟。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4.梳理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赋”这种文体。 5.借助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背诵《赤壁赋》。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侧重于面对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是前一个板块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文本研 习,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生命体验有重要的作用。 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感悟自然,获得山水之乐,《赤壁赋》“乐水”, 《始得西山宴游记》“乐山”。山水之乐不在山水,在于作者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认识到这 一点。 教学《赤壁赋》,可从文意入手带动学生学习,以文意为讨论的背景,把握词句的含义
可简要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知人论世,以便理解文意。教学时可以让“教路与文路相 致,文路是“欢歌一一哀歌一一欢歌”的变奏,“教路可循此而进行。重心应放在主客问答上,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面对自然所获得的人生启迪。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可以采用步步深入的方式。柳宗元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 西山之“怪特″表现在哪里?西山的景物为什么深得作者喜爱?通过这些问题了解文章内容,理 出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 全文的行文思路,最后,让学生领会到,西山之怪特与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相互映照,启发学生领会“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板块三:湖山沉思 、教学要求 深入言语,体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基本要求p·了解哲理散文个陛化思考的特征。 对两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出分析评价 4.选择典型语句,体会两篇文章饱含诗意、富于思辨、意蕴深远的 语言特色 发展要求厘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选择合适的照片,配上一段宣 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话语。 说明限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其中一篇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与前一个板块相比,又进 了一层。本板块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涵泳,深人体察,体味课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思。 教学《神的一滴》,可以由人入文。先介绍梭罗独特的个人经历,营造阅读情境。介绍时 突出其两年在瓦尔登湖湖边蛰居的情形。在湖边自盖的小木屋里,在湖边的山林中,梭罗观 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分析硏究从自然界获得的音讯、经验,进而探讨人生。有 了这样的体验,再让学生静静地进入文本世界,体会梭罗笔下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体会他 那种自在的语言风格:平静,舒缓,安适,和谐,而又不乏激情。本文不适合集体朗读,适 合在默读中静静地感知、体味、咀嚼,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作点拨。如果个别朗读,可以 指导学生以沉静的语调去读。 “像山一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述,在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应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是什么。具体教学可以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一声狼嗥,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听得“客观”? 由此出发,通过不同“听者”相关言语的比较,触摸字里行间所浸润的作者的忧患意识和对 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写作】 本专题“写作”要求学生围绕“人与自然”的话题进行写作 第1题,在教学指导时,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可以恰当引入“灵感”这个概念。 艺术欣赏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文化积累,让学生体会 到自由联想的乐趣。 第2题,根据生活积累,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进行写景状物的短章小品的写作实践。 教学要点是写景状物,展开想像,进行写景状物类写作实践。应该注意自己观察的独特性, 把握观察到的细节,将别人没有留心的东西表现出来。 第3题,写作这个题目要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出感性美和理性美。 【课时安排】
17 可简要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知人论世,以便理解文意。教学时可以让“教路与文路相一 致,文路是“欢歌——哀歌——欢歌”的变奏,“教路可循此而进行。重心应放在主客问答上,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面对自然所获得的人生启迪。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可以采用步步深入的方式。柳宗元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 西山之“怪特"表现在哪里?西山的景物为什么深得作者喜爱?通过这些问题了解文章内容,理 出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 全文的行文思路,最后,让学生领会到,西山之怪特与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相互映照,启发学生领会“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板块三:湖山沉思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深入言语,体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2·了解哲理散文个陛化思考的特征。 3.对两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出分析评价。 4.选择典型语句,体会两篇文章饱含诗意、富于思辨、意蕴深远的 语言特色。 发展要求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选择合适的照片,配上一段宣 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话语。 说明 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其中一篇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与前一个板块相比,又进 了一层。本板块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涵泳,深人体察,体味课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思。 教学《神的一滴》,可以由人入文。先介绍梭罗独特的个人经历,营造阅读情境。介绍时 突出其两年在瓦尔登湖湖边蛰居的情形。在湖边自盖的小木屋里,在湖边的山林中,梭罗观 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分析研究从自然界获得的音讯、经验,进而探讨人生。有 了这样的体验,再让学生静静地进入文本世界,体会梭罗笔下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体会他 那种自在的语言风格:平静,舒缓,安适,和谐,而又不乏激情。本文不适合集体朗读,适 合在默读中静静地感知、体味、咀嚼,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作点拨。如果个别朗读,可以 指导学生以沉静的语调去读。 “像山一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述,在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应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是什么。具体教学可以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一声狼嗥,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听得“客观’’? 由此出发,通过不同“听者”相关言语的比较,触摸字里行间所浸润的作者的忧患意识和对 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写作】 本专题“写作”要求学生围绕“人与自然”的话题进行写作。 第 1 题,在教学指导时,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可以恰当引入“灵感”这个概念。 艺术欣赏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文化积累,让学生体会 到自由联想的乐趣。 第 2 题,根据生活积累,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进行写景状物的短章小品的写作实践。 教学要点是写景状物,展开想像,进行写景状物类写作实践。应该注意自己观察的独特性, 把握观察到的细节,将别人没有留心的东西表现出来。 第 3 题,写作这个题目要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出感性美和理性美。 【课时安排】 .
本专题一共12课时,“谛听天籁”3课日寸,“感悟自然”4课时,“湖山沉思”3课 时,“写作2课时。 必修二 必修二模块按人文主题设置了“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 走,欣赏啊”四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板块组成。 本模块教学要借助文本硏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领会各专题的人文 内涵,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突出以下要点: 1.要组织学生认真研读一批经典作品,并引导他们背诵积累相关的语言材料和知识: 2.要让学生掌握散文、小说和古典诗词的文体特征,认识消息、通讯和新闻图片的特点, 培养他们阅读同类作品的能力; 3.要引导学生背诵本模块中两篇文言文和两首怀古词,以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本模块教科书在写作教学方面安排了以下内容: 写作观:独立思考,善于发现 基础写作知识和能力:(1)详写和略写;(2)叙述角度的选择。 文体写作知识和能力:口述实录、消息、文学评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诗歌。 根据教科书的安排,写作教学应突出记叙、描写能力的培养这一重点,兼及其他方面。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本专题通过“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板块表达生命这个主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文 本研习。教学时要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阅读课文,品位语言,感受本专题的人文 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对描写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的体味,理解文章内涵。 3.学习散文的一些常见手法。 4.揣摩真挚深沉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5.了解散文、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板块一:精神支柱 、教学要求: .理解《我与地坛(节选)》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 关系。 找出《我与地坛(节选)》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并加以品味 基本要求3.找出具体的语言说出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子时的心理 A.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验欧·亨利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积累关于史铁生和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概括《我与地坛(节选)》的“母亲”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 发展要求尔曼”两个形象共同的性格特征。 说明 二、教学建议
18 本专题一共 12 课时,“谛听天籁”3 课日寸,“感悟自然”4 课时,“湖山沉思”3 课 时,“写作 2 课时。 必修二 必修二模块按人文主题设置了“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 走,欣赏啊”四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板块组成。 本模块教学要借助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领会各专题的人文 内涵,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突出以下要点: 1.要组织学生认真研读一批经典作品,并引导他们背诵积累相关的语言材料和知识: 2.要让学生掌握散文、小说和古典诗词的文体特征,认识消息、通讯和新闻图片的特点, 培养他们阅读同类作品的能力; 3.要引导学生背诵本模块中两篇文言文和两首怀古词,以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本模块教科书在写作教学方面安排了以下内容: 写作观:独立思考,善于发现。 基础写作知识和能力:(1)详写和略写;(2)叙述角度的选择。 文体写作知识和能力:口述实录、消息、文学评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诗歌。 根据教科书的安排,写作教学应突出记叙、描写能力的培养这一重点,兼及其他方面。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本专题通过“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板块表达生命这个主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文 本研习。教学时要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阅读课文,品位语言,感受本专题的人文 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对描写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的体味,理解文章内涵。 3.学习散文的一些常见手法。 4.揣摩真挚深沉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5.了解散文、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板块一:精神支柱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理解《我与地坛(节选)》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 关系。 2.找出《我与地坛(节选)》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并加以品味。 3.找出具体的语言说出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子时的心理。 4.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5.体验欧·亨利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6.积累关于史铁生和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发展要求 概括《我与地坛(节选)》的“母亲”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 尔曼”两个形象共同的性格特征。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我与地坛(节选)》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着重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独到的思考, 弄清文章两部分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 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 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研读这篇课文,要抓住这个中心,在此基础上品味课文的景物 描写及它与作者对生命思考的关系,品味作者对生与死的理解,品味母亲的爱和作者对母亲 的爱。此外,还应留意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 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意味的文章,作者真诚地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曲折生动的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表 现主题的作用,体味小说结尾的妙处。研读课文时,要注意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 系,注意品味作品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的语言特色。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中角色, 通过表演体验课文 板块二:生命之歌 、教学要求 理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的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佺面理解课文内容。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摘录喜欢的句子并加以 品味。体味作品在质朴的语言洋溢着的诚挚美好的感情。品析课刘 基本要求}腻的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摘出《鸟啼》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其中意味,并解释得出 这些哲理的依据。学习《鸟啼》拟人、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积累关于海伦·凯勒和劳伦斯的文学常识。 发展要求搜集并尝试写作有关做生命强者的格言 说明 、教学建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善于从课文的不同侧面进行研习, 避免按段落次序推进教学。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味亲切自然、出自肺腑的质朴的语言上,在 品味中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 体味语言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玩味。比如作者第一眼要看的是人,因为“他们的 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而其中首先要“长久地凝视”的是她的启蒙老师, “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长久地凝视”这些词句表现了作者的心 灵世界,不能略过,要细品;对世人的真诚规劝,更需要细细玩味,这样才能深入研习文本。 组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读”的习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理清文脉,领略课文大意,应指导学生运用速读;品味语言,深人理解课文内容,要与学生 道运用精读;体味课文语言质朴、亲切的特点,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人 类的真挚情感,要指导学生朗读;对关键语言咀嚼鉴赏,吸收营养,则要让学生聚神凝思地 品读。各种“读”的方式要错落进行,张弛有度。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环节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 交响曲》,或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研读《鸟啼》,要抓住拟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有条件的话可以提供两篇文章的不同译本,比较不同译本语言的差异,就译文的优劣发 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 本专题“写作”要求学生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散文的
19 《我与地坛(节选)》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着重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独到的思考, 弄清文章两部分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 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 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研读这篇课文,要抓住这个中心,在此基础上品味课文的景物 描写及它与作者对生命思考的关系,品味作者对生与死的理解,品味母亲的爱和作者对母亲 的爱。此外,还应留意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 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意味的文章,作者真诚地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 己。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曲折生动的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表 现主题的作用,体味小说结尾的妙处。研读课文时,要注意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 系,注意品味作品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的语言特色。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中角色, 通过表演体验课文。 板块二:生命之歌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理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的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摘录喜欢的句子并加以 品味。体味作品在质朴的语言洋溢着的诚挚美好的感情。品析课文 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摘出《鸟啼》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其中意味,并解释得出 这些哲理的依据。学习《鸟啼》拟人、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积累关于海伦·凯勒和劳伦斯的文学常识。 发展要求 搜集并尝试写作有关做生命强者的格言。 说明 二、教学建议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善于从课文的不同侧面进行研习, 避免按段落次序推进教学。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味亲切自然、出自肺腑的质朴的语言上,在 品味中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 体味语言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玩味。比如作者第一眼要看的是人,因为“他们的 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而其中首先要“长久地凝视”的是她的启蒙老师, “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长久地凝视”这些词句表现了作者的心 灵世界,不能略过,要细品;对世人的真诚规劝,更需要细细玩味,这样才能深入研习文本。 组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读”的习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理清文脉,领略课文大意,应指导学生运用速读;品味语言,深人理解课文内容,要与学生 一道运用精读;体味课文语言质朴、亲切的特点,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人 类的真挚情感,要指导学生朗读;对关键语言咀嚼鉴赏,吸收营养,则要让学生聚神凝思地 品读。各种“读”的方式要错落进行,张弛有度。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环节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 交响曲》,或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研读《鸟啼》,要抓住拟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有条件的话可以提供两篇文章的不同译本,比较不同译本语言的差异,就译文的优劣发 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 本专题“写作”要求学生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学要点是散文的
立意与构思。同时,专题中安排了采访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1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做采访笔录并且整理成文,并借此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关注人生。 第2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关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可以综合运用多 种表现手法。 第3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 赞美 【课时安排】 本专题一共8课时,“精神支柱”3课时,“生命之歌”3课时,“写作”2课时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本专题综合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战争与 和平”这一主题,研习文本,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探讨问题,反思战争的危害;结 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 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认识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和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理解世界人民的 和平愿望 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赏析。 5.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起草简要的报告。 板块一:遣遇战争 教学要求 .能复述《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意料之 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2.能结合作品举例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一人称的叙述 基本要求防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叙述语言。 能说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小说标题的含义, 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小 说主题的 积累、整理重要词句 .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作者对“我”这个浑 发展要求库浑噩噩的小人物的塑造 体会作品视角的独特,通过小说悬念的设置体会作品构思的精 2.比较这两篇同题材小说,分析主人公不同的遭遇,概括共同的 题 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 说明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是伯尔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可以提供相关资 料,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不要求学生深究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用文本研习方式学习。 研习《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可以从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描写人手。研习要注
20 立意与构思。同时,专题中安排了采访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 l 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做采访笔录并且整理成文,并借此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关注人生。 第 2 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关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可以综合运用多 种表现手法。 第 3 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 赞美。 【课时安排】 本专题一共 8 课时,“精神支柱”3 课时,“生命之歌”3 课时,“写作”2 课时。 第二专题 和平的祈祷 本专题综合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战争与 和平”这一主题,研习文本,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探讨问题,反思战争的危害;结 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 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认识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和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理解世界人民的 和平愿望。 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赏析。 5.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起草简要的报告。 板块一:遭遇战争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能复述《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意料之 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2.能结合作品举例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一人称的叙述 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叙述语言。 3.能说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小说标题的含义。 4.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小 说主题的。 5.积累、整理重要词句。 发展要求 1.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作者对“我”这个浑 浑噩噩的小人物的塑造 体会作品视角的独特,通过小说悬念的设置体会作品构思的精 巧。 2.比较这两篇同题材小说,分析主人公不同的遭遇,概括共同的 主题。 说明 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 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是伯尔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可以提供相关资 料,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不要求学生深究。 二、教学建议 本板块用文本研习方式学习。 研习《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可以从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描写人手。研习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