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4)试题 注意:第1至第7题,第15至第17题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在答题卷上作答。 I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 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 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 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 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 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 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 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 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 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 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 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 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 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风格和样式。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 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
海南中学 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 4)试题 注意:第 1 至第 7 题,第 15 至第 17 题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在答题卷上作答。 I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 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 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 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 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 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 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 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 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 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 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 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 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 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风格和样式。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 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 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 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干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 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 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 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和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 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 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 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 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 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 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 价值 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是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B.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直辖人际关系、调节 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C.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 D.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 文明程度髙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 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感情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B.“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 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 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 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 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 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 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和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 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 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 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 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 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 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 价值。 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是借助于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B.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直辖人际关系、调节 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C.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 D.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 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 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感情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B.“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 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
C.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 D.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 分 3.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 牛排,是文明问题。 B.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 表现 C.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互相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 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 D.资本主义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4-8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 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 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 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
C.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 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 D.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 分。 3.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 牛排,是文明问题。 B.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 表现。 C.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互相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 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 D.资本主义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㈠文言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 4-8 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 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 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 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
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 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 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 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 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 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覆盖周密无际 际:边际 B.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令 C.连辟公府不就 辟:召 D.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求:请求 5.下列句子中,“因”的词性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B.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C.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泣下霑衿 6.在下列句式中选择与“游于三辅”相同的一项:()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7.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舍相如广成传舍
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 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 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 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 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 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覆盖周密无际. 际:边际 B.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令 C.连辟.公府不就 辟:召 D.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求:请求 5.下列句子中,“因”的词性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B.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C.相如因持璧却立 D.因泣下霑衿 6.在下列句式中选择与“游于三辅” 相同的一项:(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7.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单于愈益欲降之 D.妙尽璇机之正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②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白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 已有六年了。 9、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那个节日?有那些习俗?简要分析本词写景状物的艺术特 点。(5分) 10、简要分析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白默写(15分) 11.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1分,共15分) (1)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念去去,千里烟波 (3)谈笑间,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6)舞榭歌台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8)莫道不销魂, (9)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11)沉舟侧畔千帆过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单于愈益欲降之 D.妙尽璇机之正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 分) 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② 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㈡ 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 已有六年了。 9、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那个节日?有那些习俗?简要分析本词写景状物的艺术特 点。(5 分) 10、简要分析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㈢默写(15 分) 11.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 1 分,共 15 分) (1)___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 (1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