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一中高二年级2008年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王升旗 审题教师:陈云钱天化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累赘(16i)禅让(shan)复辟(bi) 偏裨(pi) B.折本(she)拗开(ao) 拎包(1in) 坻石(chi) C.上溯(su)债券(judn)砧板(zhen)契约(qi) D.濒临(bin)租赁(lin)抹杀(m) 伺侯(c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垣墙重章迭句嗜好舞榭歌台 B.抱负敷衍了事萧索豆蔻年华 C.编纂金壁辉煌诋毁陨身不恤 D.恪守蔬影横斜苗裔吹毛求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国人喜欢大片,千呼万唤的《夜宴》终于露面了,可这部耗资巨大的中国大 片却屡屡遭遇“笑场”。 B.食品检疫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全,因此,必须吹毛求疵,一点都不能大意 C.如果他们遭受到公众的责难或羞辱,也没有人肯为他们的过失辩护或予以原 谅:许多人还要夸夸其谈地同声攻击,把他们骂得体无完肤 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 花瓣的花朵,我很不以为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散文家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 面广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散文创作更加欣欣向荣 B.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 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C.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 成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 D.豫剧《村官李天成》上演后,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写“李天成”,是想展现 他富而思源、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怀 5.对下列诗(词)句中加点部分的解说,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1 浠水一中高二年级 2008 年 12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教师:王升旗 审题教师:陈 云 钱天化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累.赘(lěi) 禅.让(shàn) 复辟.(bì) 偏裨.(pí) B.折.本(shé) 拗.开(ǎo) 拎.包(līn) 坻.石(chí) C.上溯.(sù) 债券.(juàn) 砧.板(zhēn) 契.约(qì) D.濒.临(bīn) 租赁.(lìn) 抹.杀(mā) 伺.侯(c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垣墙 重章迭句 嗜好 舞榭歌台 B.抱负 敷衍了事 萧索 豆蔻年华 C.编纂 金壁辉煌 诋毁 陨身不恤 D.恪守 蔬影横斜 苗裔 吹毛求疵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国人喜欢大片,千呼万唤 ....的《夜宴》终于露面了,可这部耗资巨大的中国大 片却屡屡遭遇“笑场”。 B. 食品检疫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全,因此,必须吹毛求疵 ....,一点都不能大意。 C. 如果他们遭受到公众的责难或羞辱,也没有人肯为他们的过失辩护或予以原 谅;许多人还要夸夸其谈 ....地同声攻击,把他们骂得体无完肤。 D. 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 花瓣的花朵,我很不以为然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散文家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 面广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散文创作更加欣欣向荣。 B. 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 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C.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 成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 D. 豫剧《村官李天成》上演后,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写“李天成”,是想展现 他富而思源、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怀。 5. 对下列诗(词)句中加点部分的解说,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清角吹寒”,作者触景联想,回忆自 己曾经所见所闻,渲染出眼前空城的凄清气氛。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从“自”字中可以写出了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因 此,这个字要重读且应带伤感的情味 ③“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既写出秋景的冷落、萧条,也写出了词 人的孤单寂寞。 ④“中原北望气如山”——“气”作“豪壮之气”讲,“气如山”,更有力地抒 发了诗人胸中郁积已久的情感。 ⑤“早岁哪知世事艰”——“世事艰”指恢复中原之事,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 破坏 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一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 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效果 A.①③⑤ B.②⑤⑥ ③④⑥ D.①②④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古体诗,如《迢迢牵 牛星》《短歌行》,唐代以后的诗称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书愤》。 B.姚鼐,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 文集》,《登泰山记》选自其中 C.词从派别上分,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有 苏轼、辛弃疾;后者语言淸丽含蓄,词中所抒之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 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 D.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 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 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髙峰. 庄子是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 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 子》,充满了艺术想像、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
2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清角吹寒”,作者触景联想,回忆自 己曾经所见所闻,渲染出眼前空城的凄清气氛。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从“自”字中可以写出了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因 此,这个字要重读且应带伤感的情味。 ③“红藕香残 ....玉簟秋”——“红藕香残”既写出秋景的冷落、萧条,也写出了词 人的孤单寂寞。 ④“中原北望气.如山”——“气”作“豪壮之气”讲,“气如山”,更有力地抒 发了诗人胸中郁积已久的情感。 ⑤“早岁哪知世事艰 ...”——“世事艰”指恢复中原之事,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阻挠、 破坏。 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 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效果。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古体诗,如《迢迢牵 牛星》《短歌行》,唐代以后的诗称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书愤》。 B.姚鼐,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 文集》,《登泰山记》选自其中。 C.词从派别上分,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有 苏轼、辛弃疾;后者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所抒之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 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 D.雨果,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 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7~9 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 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 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 子》,充满了艺术想像、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
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 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 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 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 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岀诗人对自然 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 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 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 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 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 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 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 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 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 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 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 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 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 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
3 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 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 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 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 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 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 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 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 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 “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 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 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 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 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 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 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 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 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 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
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 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 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 通。 7.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8.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9.对文章论述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揭示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12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 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 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土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 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土日 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岀其喜 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
4 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 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 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 通。 7.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8.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9.对文章论述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揭示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10~12 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 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 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 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 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 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
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 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 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土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 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摔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 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a),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方面 B.小信固人之心 固:使 固 C.患已深而觉之 觉:觉察 D.不幸而不悟 幸:宠幸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③小信固人之心④图左右 之亲近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 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 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 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 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四、(26分)
5 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 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 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 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 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à),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端:方面 B.小信固.人之心 固:使……牢固 C.患已深而觉.之 觉:觉察 D.不幸.而不悟 幸:宠幸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 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 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 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 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 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四、(2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