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华按蚊 3.吸血习性雌蚊交配后,即寻觅吸血对象。雄蚊不吸血,只 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在血源缺乏时可吸食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 存 蚊虫选择吸血对象因蚊种而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偏嗜人血;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 等偏嗜家畜血。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动物血,嗜吸动物血的也可兼吸 人血。即使是同一蚊种,其吸血习性也可发生变化,如微小按蚊在海 南岛主要吸人血,而在长江流域则偏吸牛血。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 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 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 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 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才能产卵繁殖后 代 4.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 为生殖营养周期( gonotrophic cycle)。周期分三个阶段:(1)寻找宿 主吸血;(2)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3)寻找孳生地产卵。三个阶段 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 的温度和湿度影响。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 发育相一致,称为生殖营养协调,通常约为2天。但也有个别蚊种需 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蚊一生中经历生殖营养周期一般
11 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华按蚊。 3.吸血习性 雌蚊交配后,即寻觅吸血对象。雄蚊不吸血,只 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在血源缺乏时可吸食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 存。 蚊虫选择吸血对象因蚊种而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偏嗜人血;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 等偏嗜家畜血。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动物血,嗜吸动物血的也可兼吸 人血。即使是同一蚊种,其吸血习性也可发生变化,如微小按蚊在海 南岛主要吸人血,而在长江流域则偏吸牛血。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 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 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 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 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才能产卵繁殖后 代。 4.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 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 为生殖营养周期(gonotrophic cycle)。周期分三个阶段:(1)寻找宿 主吸血;(2)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3)寻找孳生地产卵。三个阶段 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 的温度和湿度影响。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 发育相一致,称为生殖营养协调,通常约为 2 天。但也有个别蚊种需 吸血 2 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蚊一生中经历生殖营养周期一般
3-7次,产卵总数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雌蚊经历生殖营养周期的次 数是蚊虫存活时间的一个度量指标,称为生理龄期( physiological age)。蚊虫每排卵一次,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个膨大部,所以根据 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数目多少,可判断雌蚊的生理龄期。生理龄期的 次数越多,传播疾病的机会也越多,故生理龄期的判断在流行病学上 具有重要意义 5.栖息习性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 栖息。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室外 多栖于草丛、洞穴、树下及人畜房舍附近的农作物中。栖性大致分为 三类型:(1)家栖型: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 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2)半家栖 型: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如中华按蚊、日月潭 按蚊。(3)野栖型: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 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 改变。如微小按蚊,是公认的家栖型典型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 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 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蚊的栖息习性,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6.季节消长和越冬蚊的季节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 相关。我国气候南北悬殊,各蚊种季节消长亦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的 不同蚊种,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蚊种,也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 特别是农作物及耕作制度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季节消长情况。如中华 按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每年3月初出现第一代幼虫,成蚊密度在
12 3-7 次,产卵总数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雌蚊经历生殖营养周期的次 数是蚊虫存活时间的一个度量指标,称为生理龄期(physiological age)。蚊虫每排卵一次,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个膨大部,所以根据 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数目多少,可判断雌蚊的生理龄期。生理龄期的 次数越多,传播疾病的机会也越多,故生理龄期的判断在流行病学上 具有重要意义。 5.栖息习性 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 栖息。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室外 多栖于草丛、洞穴、树下及人畜房舍附近的农作物中。栖性大致分为 三类型:(1)家栖型: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 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2)半家栖 型: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如中华按蚊、日月潭 按蚊。(3)野栖型: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 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 改变。如微小按蚊,是公认的家栖型典型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 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云 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蚊的栖息习性,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6.季节消长和越冬 蚊的季节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 相关。我国气候南北悬殊,各蚊种季节消长亦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的 不同蚊种,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蚊种,也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 特别是农作物及耕作制度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季节消长情况。如中华 按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每年 3 月初出现第一代幼虫,成蚊密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