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 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5、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 说得明快有力 三、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三、《民为贵》教案 学习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学习方法 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 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 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 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学习重点: 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 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 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 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 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5、作者在第 3 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 说得明快有力。 三、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三、《民为贵》教案 学习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学习方法: 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 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 力。 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 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学习重点: 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 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 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 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 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 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 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 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 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 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 “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 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 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 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 害到土神谷神—一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 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 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 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一一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 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 “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 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 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 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 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 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 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 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 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 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 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 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 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 “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 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 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 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 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 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 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 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 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 “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 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 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 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 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 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 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
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 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 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 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 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 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 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 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一一“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 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 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 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 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 《民为贵》教学参考资料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选文解读 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 天下,所以“民为贵”。选文1记载了孟子那段著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成了国家的 代称。“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诸侯国的国君 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们得到 了适当的祭祀,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但是庶民是不可动摇的。在现 实社会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则是“得 乎丘民”。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书中类似内 容曾经惨遭删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独特意义。 第2则选文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齐宣王问道:“汤放桀,武王伐纣, 有诸?”意思是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 “于传有之。”“传”就是传记、书册。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 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 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 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 是“以德服人”的代表,说是:“以力假仁者霸(即凭借实力假借仁义之名的可
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 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 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 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 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 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 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 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 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 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 “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 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 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 《民为贵》教学参考资料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 1 则、第 2 则、第 3 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选文解读 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 天下,所以“民为贵”。选文 1 记载了孟子那段著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 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成了国家的 代称。“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诸侯国的国君 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们得到 了适当的祭祀,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但是庶民是不可动摇的。在现 实社会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则是“得 乎丘民”。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书中类似内 容曾经惨遭删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独特意义。 第 2 则选文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齐宣王问道:“汤放桀,武王伐纣, 有诸?”意思是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 “于传有之。”“传”就是传记、书册。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 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 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 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 是“以德服人”的代表,说是:“以力假仁者霸(即凭借实力假借仁义之名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