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3、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4、通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5、深入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积累、点拨、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导学案、多媒体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重点是虚词“以”,训练提髙学生文言译句能 力 教学难点: 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体会学习孟子运用寓言式比喻说理艺术。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王好战 请以战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3、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4、通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5、深入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积累、点拨、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导学案、多媒体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重点是虚词“以”,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 力。 教学难点: 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体会学习孟子运用寓言式比喻说理艺术。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 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 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 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 通过设喻一一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 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 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 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 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 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 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 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 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 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 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 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 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 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 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 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 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 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 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 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 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 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 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 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一、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 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 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二、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 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 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 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 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 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 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 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 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 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橫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 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 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 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 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 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 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 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髙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 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 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 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 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 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 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 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 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 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 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 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 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 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 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 “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 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 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 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 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 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 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 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 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 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 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 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 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 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 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 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 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 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 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 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 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 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 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 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
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 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 “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 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 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 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 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 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 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 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 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 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 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 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 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 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 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 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 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 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 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 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 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 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 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 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 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 “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 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 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 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 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 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 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 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 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 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 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 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 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 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 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 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 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 261 章,其中 93 章总共 使用比喻 159 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 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 3 段的 3 种措施和第 4 段的 4 种主张, 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 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 3 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 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 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 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 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 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 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 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 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 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 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 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 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 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 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 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第三课时 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 “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 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 的这首诗(投影展示):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 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 是否有道理。 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瞤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 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 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 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 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 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 ÷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 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 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 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 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 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 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 “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 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 的这首诗(投影展示):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 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 是否有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