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策略与计划 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总说 《文章写作与修改》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是为高中生提供的语文选修 课中的一种。本书内容共分4章,每章3节,总共12节,涉及个性化写作、材料的使用 认识的深化以及文章修改四个方面的问题。本书既注意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又避免了与必修 课内容的重复,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升,为具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开辟的写作新天地, 同时也为高中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地强调写作的共性,忽视个性。 因此,学生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 士大声呼吁写作要表现个性,提出了关于“个性化写作”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有的地方还进行 了“个性化写作”的写作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文个性化平台》杂志也应运 而生。可以说,“个性化写作”的提出,既是写作教学理念上的突破,也是写作教学实践上的 大发展,是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个性化写作”放在第一章,目 的也是引起广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第一节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 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 形式。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 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例文一”和“例 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 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 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 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联想与想象”这是一个老话 题,本节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 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第三个层次。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 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 充分肯定。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 想。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中,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 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 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 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 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 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此说,归根到底,个 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 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起来看,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思维上,其次才是表面的个性化作文。这 就是本书与传统的写作类教科书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中学生面对材料,经常犯的毛病是不善于筛选和提炼。所以本章第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策略与计划 一、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总说 《文章写作与修改》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是为高中生提供的语文选修 课中的一种。本书内容共分 4 章,每章 3 节,总共 12 节,涉及个性化写作、材料的使用、 认识的深化以及文章修改四个方面的问题。本书既注意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又避免了与必修 课内容的重复,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升,为具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开辟的写作新天地, 同时也为高中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地强调写作的共性,忽视个性。 因此,学生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 士大声呼吁写作要表现个性,提出了关于“个性化写作”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有的地方还进行 了“个性化写作”的写作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文个性化平台》杂志也应运 而生。可以说,“个性化写作”的提出,既是写作教学理念上的突破,也是写作教学实践上的 大发展,是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个性化写作”放在第一章,目 的也是引起广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第一节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 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 形式。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 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例文一”和“例 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 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 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 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联想与想象”这是一个老话 题,本节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 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第三个层次。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 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 充分肯定。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 想。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中,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 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 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 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 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 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此说,归根到底,个 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 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起来看,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思维上,其次才是表面的个性化作文。这 就是本书与传统的写作类教科书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中学生面对材料,经常犯的毛病是不善于筛选和提炼。所以本章第
节就从素材入手,训练学生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力。为了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本书把油画《父亲》作为“话题探究”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看学生对本节设置 意图的原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作为高中生,应该从低幼年级的有趣写作 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 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可能 一步到位,要允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更要引导启发学生走向深刻。从幼稚到深刻,是一个生 成的过程,是一个修改调整的过程。本节的写作练习也应该体现这个过程。为了便于学生更 好地把握认识规律,本节特意选取“中心印象”作为一个写作的突破口。这既有心理学的依据 也有写作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是材料使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不怎 么重视的问题。如果将材料比做一堆塑料泥的话,那么因为写作表达需要的不同,就要对这 一堆塑料泥进行不同方式的抟揉。一旦掌握了抟揉的技巧,也就具备了塑造各种形象的能力 比如材料向议论文中例证的转化,这是中学生写作的“软肋”。本节内容告诉学生,要注意材 料与议论的连接,要学会使用“始发叙述”,要善于运用“连接句”等,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写作 原理,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写作技法。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是材料使用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本节主要从“摘要”和“提 要”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信息压缩的方法,从“强化”和“阐释”的角度探讨信息扩展的途径。 本节的练习侧重局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片段的练习。上一节的写作练习也可以这样考虑。 总起来看,“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一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必须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加强写作练习,将写作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脑、动手实践过程。本章不必进行整篇写作,应 重点进行片段练习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是对写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是立足于学生认识的规律而设置的一节内容,相对容易些,便于 学生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中学生容易动情,由动情进而 思索原因,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与“动情点”相匹配的“横断面 和“纵断面”的提法,都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而言的。注重可操作性,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教 师教学时要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是有难度的一节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度 的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 的引领。教师的教学要抓住这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后面的“例文”,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 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本节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寻 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引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丰富创新意识的 路径。比如教师可以把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手法介绍过来,让中学生的写作适当借鉴文学创作 的手法,拓展写作的天地。教师还可以将本节与第一章中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容结 合起来。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一定是具有个性的文章 总起来看,本章在整本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这个环节抓好了,抓出成效了,既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最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对本章内容精心策划
一节就从素材入手,训练学生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力。为了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本书把油画《父亲》作为“话题探究”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看学生对本节设置 意图的原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作为高中生,应该从低幼年级的有趣写作 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 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可能 一步到位,要允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更要引导启发学生走向深刻。从幼稚到深刻,是一个生 成的过程,是一个修改调整的过程。本节的写作练习也应该体现这个过程。为了便于学生更 好地把握认识规律,本节特意选取“中心印象”作为一个写作的突破口。这既有心理学的依据, 也有写作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是材料使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不怎 么重视的问题。如果将材料比做一堆塑料泥的话,那么因为写作表达需要的不同,就要对这 一堆塑料泥进行不同方式的抟揉。一旦掌握了抟揉的技巧,也就具备了塑造各种形象的能力。 比如材料向议论文中例证的转化,这是中学生写作的“软肋”。本节内容告诉学生,要注意材 料与议论的连接,要学会使用“始发叙述”,要善于运用“连接句”等,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写作 原理,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写作技法。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是材料使用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本节主要从“摘要”和“提 要”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信息压缩的方法,从“强化”和“阐释”的角度探讨信息扩展的途径。 本节的练习侧重局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片段的练习。上一节的写作练习也可以这样考虑。 总起来看,“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一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必须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加强写作练习,将写作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脑、动手实践过程。本章不必进行整篇写作,应 重点进行片段练习。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是对写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是立足于学生认识的规律而设置的一节内容,相对容易些,便于 学生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中学生容易动情,由动情进而 思索原因,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与“动情点”相匹配的“横断面” 和“纵断面”的提法,都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而言的。注重可操作性,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教 师教学时要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是有难度的一节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度 的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 的引领。教师的教学要抓住这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后面的“例文”,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 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本节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寻 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引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丰富创新意识的 路径。比如教师可以把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手法介绍过来,让中学生的写作适当借鉴文学创作 的手法,拓展写作的天地。教师还可以将本节与第一章中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容结 合起来。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一定是具有个性的文章。 总起来看,本章在整本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这个环节抓好了,抓出成效了,既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最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对本章内容精心策划
第四章 第四章是“文章的修改与完善”。编写本章不是说前面的三章不要进行修改的练习,而是 说每一章都离不开修改,本章相对集中练习修改。 第一节是“整体的调整”,从“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的调整”角度的转换”四个 方面讲了整体修改的基本做法。要注意阅读书中提供的例文。为便于阅读,本章在编写上采 用了边框对比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来感受修改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第二节“局部的完善”,虽然侧重片段练习,但由于量比较大,所以学习的任务还是比较 重的。 第三节是“语言的锤炼”,内容也很丰富。重点从“整齐与变化”句子的松和紧”“衔接与 呼应”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提供了较多的语例。估计本节教学课时会有些紧张,建议教师 灵活掌握。如课时的确不够,可以适当删减有关内容。 注重修改,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传授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本书将程序性知识提到 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将许多抽象的写作理论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实现了写 作教学上一大突破。这种变化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当然,有关写作 的程序性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来丰富它,完善它。当这 样的体系真正建立起来的那一天,大概就是写作教学真正走出低谷之日! 、课时的安排及考试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本选修课共10周,每周4课时,其中9周(36个学时)安排 上课,一周复习考试。12节平均到36学时中去,就是每一节需要3个学时。估计课时数基 本够用。36学时中还应包括课堂练习和讲评,加上“话题探究”“知识导引”例文借鉴”,教师 用来讲述的时间就很少了。因此建议教师少讲,比如可以以“练”带“读”,以“练”带“讲”,把 备课的重点放在练习的指导上。教师的讲述要精当,针对性强,解决那些关键性的问题。我 国幅员广阔,学校情况不同,学生水平也有较大差别,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重点的 安排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此外,《语言的锤炼》也可以考虑分散讲授,每一章结束时连带处理其中的一个方面, 效果可能更好,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可以更加灵活 本课的考试。不要考写作知识,主要是考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当然,考试的侧重点应 该立足本书中的相关内容,不要另考一套。考试卷中应该考虑到整篇文章的写作和片段写作, 以及文章的修改三项基本部分。 第一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写出自己的个性
第四章 第四章是“文章的修改与完善”。编写本章不是说前面的三章不要进行修改的练习,而是 说每一章都离不开修改,本章相对集中练习修改。 第一节是“整体的调整”,从“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的调整”“角度的转换”四个 方面讲了整体修改的基本做法。要注意阅读书中提供的例文。为便于阅读,本章在编写上采 用了边框对比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来感受修改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第二节“局部的完善”,虽然侧重片段练习,但由于量比较大,所以学习的任务还是比较 重的。 第三节是“语言的锤炼”,内容也很丰富。重点从“整齐与变化”“句子的松和紧”“衔接与 呼应”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提供了较多的语例。估计本节教学课时会有些紧张,建议教师 灵活掌握。如课时的确不够,可以适当删减有关内容。 注重修改,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传授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本书将程序性知识提到 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将许多抽象的写作理论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实现了写 作教学上一大突破。这种变化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当然,有关写作 的程序性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来丰富它,完善它。当这 样的体系真正建立起来的那一天,大概就是写作教学真正走出低谷之日! 二、课时的安排及考试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本选修课共 10 周,每周 4 课时,其中 9 周(36 个学时)安排 上课,一周复习考试。12 节平均到 36 学时中去,就是每一节需要 3 个学时。估计课时数基 本够用。36 学时中还应包括课堂练习和讲评,加上“话题探究”“知识导引”“例文借鉴”,教师 用来讲述的时间就很少了。因此建议教师少讲,比如可以以“练”带“读”,以“练”带“讲”,把 备课的重点放在练习的指导上。教师的讲述要精当,针对性强,解决那些关键性的问题。我 国幅员广阔,学校情况不同,学生水平也有较大差别,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重点的 安排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此外,《语言的锤炼》也可以考虑分散讲授,每一章结束时连带处理其中的一个方面, 效果可能更好,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可以更加灵活。 本课的考试。不要考写作知识,主要是考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当然,考试的侧重点应 该立足本书中的相关内容,不要另考一套。考试卷中应该考虑到整篇文章的写作和片段写作, 以及文章的修改三项基本部分。 第一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目标:个性的内涵:个性作文的写作过程 教学重点:个性作文的写作过程 教学难点:怎样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典型例题剖析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制作、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什么是“个性”?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 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 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不同的。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 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 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 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 下什么印象 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 性的人。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 作用 “作文要有自己的个性”或“写出自己的个性”,就是要展示自己的整体精神风貌。 、为什么强调写作要展示自己的个性? 1、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诗如其人”,意谓文章、书法和诗词等艺术作 品能反映其作者的个性。个性是人生最美的花朵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特质。个性是本我的体 现是与生俱来的潜质 2、个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是一个人成才所不可缺少的潜质。没有个性人们就可能缺乏 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抹杀个性,也就是抹杀个体的创造能力扼杀个体的创造能力也就是扼杀 社会的创新能力 3、当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崇尚个性的时代。个性飞扬是时代的要求,是生命的价值。 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保持鲜活的个性。 4、作文是语文高考卷中的“半壁江山”,它发展的总趋势将是:提倡开放,减少束缚, 降低难度,注重质量,强化个性,鼓励创新。有个性、有创新的文章就能获高分,因此我们 必须关注个性,培养它,丰富它,发展它,展示它 三、怎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 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写真实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 文章有新意:大胆质疑,突破条条框框: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灵活运用各种表现 形式,具有新的风格。 四、从操作方法层面怎样写出有自己的个性的文章? 1、个性化的思维2、个性化的拟题 3、个性化的主题4、个性化的文体 5、个性化的选材6、个性化的构思
教学目标:个性的内涵;个性作文的写作过程 教学重点:个性作文的写作过程 教学难点:怎样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典型例题剖析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制作、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是“个性”?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 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 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不同的。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 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 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 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 下什么印象。 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 性的人。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 作用。 “作文要有自己的个性”或“写出自己的个性”,就是要展示自己的整体精神风貌。 二、为什么强调写作要展示自己的个性? 1、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诗如其人”,意谓文章、书法和诗词等艺术作 品能反映其作者的个性。个性是人生最美的花朵,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特质。个性是本我的体 现,是与生俱来的潜质。 2、个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是一个人成才所不可缺少的潜质。没有个性,人们就可能缺乏 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抹杀个性,也就是抹杀个体的创造能力;扼杀个体的创造能力,也就是扼杀 社会的创新能力。 3、当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崇尚个性的时代。个性飞扬是时代的要求,是生命的价值。 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保持鲜活的个性。 4、作文是语文高考卷中的“半壁江山”,它发展的总趋势将是:提倡开放,减少束缚, 降低难度,注重质量,强化个性,鼓励创新。有个性、有创新的文章就能获高分,因此我们 必须关注个性,培养它,丰富它,发展它,展示它。 三、怎样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 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写真实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 文章有新意:大胆质疑,突破条条框框;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灵活运用各种表现 形式,具有新的风格。 四、从操作方法层面怎样写出有自己的个性的文章? 1、个性化的思维 2、个性化的拟题 3、个性化的主题 4、个性化的文体 5、个性化的选材 6、个性化的构思
7、个性化的开头8、个性化的结尾 9、个性化的片断 10、个性化的语言 ll、个性化的表达方式12、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 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 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 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拟标题的要求: 贴切——题文相符,能涵盖内容 简明——文字简短,能突出中心 新颖——别出心裁,能吸引眼球 创造性拟题的技巧: 1、修辞法:可用比喻、拟人、对偶、顶真、设问」 2、借用或化用法:借它山之石,来包装润色自己的文章。巧妙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 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题目 3、故作玄虚法 4、逆向拟题法 5、并列组合法:《亲情与明理》 6、故事新编 7、表明文章所采用的独特体裁:《给妈妈的一封信》 主题的要求和作用 主题的基本要求:正确,集中。 主题作用:文章的主题似灯塔,写作的故事材料就是大海,笔下的人物事件就是海上漂 流的船只。没有一个主题的指引,大海翻腾,船只就会迷失航向。 千树万树梨花开——选择个性化文体 目前作文体式的创新主要有两大类 类是文学性的体裁,它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故事这一类文学 性较强的文体。 另一类是各种应用性的文体,如日记、书信、自传、说明书、广告、申请书、访谈录、 辩论词等等 个性化的选材 1.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2.选择真实的材料 3.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选择典型的材料 5.选择新颖的材料6.选择生动有趣的材料 在平凡中选择出众的材料8.从反面选择材料 个性化的构思 记叙文构思六“一”诀: 1.一槌定音的开头。如朱德《回记我的母亲》 2.一线串珠的结构。如魏巍《我的老师》
7、个性化的开头 8、个性化的结尾 9、个性化的片断 10、个性化的语言 11、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12、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 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 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 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拟标题的要求: 贴切——题文相符,能涵盖内容 简明——文字简短,能突出中心 新颖——别出心裁,能吸引眼球 创造性拟题的技巧: 1、 修辞法:可用比喻、拟人、对偶、顶真、设问…… 2、借用或化用法:借它山之石,来包装润色自己的文章。巧妙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 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题目…… 3、故作玄虚法 4、逆向拟题法 5、并列组合法 :《亲情与明理》 6、故事新编 7、表明文章所采用的独特体裁 :《给妈妈的一封信》 主题的要求和作用 主题的基本要求:正确,集中。 主题作用:文章的主题似灯塔,写作的故事材料就是大海,笔下的人物事件就是海上漂 流的船只。没有一个主题的指引,大海翻腾,船只就会迷失航向。 千树万树梨花开——选择个性化文体 目前作文体式的创新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文学性的体裁,它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故事这一类文学 性较强的文体。 另一类是各种应用性的文体,如日记、书信、自传、说明书、广告、申请书、访谈录、 辩论词等等。 个性化的选材 1.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2.选择真实的材料 3.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4.选择典型的材料 5.选择新颖的材料 6.选择生动有趣的材料 7.在平凡中选择出众的材料 8.从反面选择材料 个性化的构思 记叙文构思六“一”诀: 1.一槌定音的开头。如朱德《回记我的母亲》 2.一线串珠的结构。如魏巍《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