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行为。 2、政策结果是指,由于政府作为或不作为而于社会、公众等产生的影响 3、政策修正是指,对既定政策在实践中的错误或缺憾进行改正。 结论: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讨论 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第3章介绍3种主体】、政策客体【对象】及其与政策环境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按照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 观点,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 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在这里,所谓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 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所谓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 交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作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这些 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 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反馈到政治体系,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 策便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政策系统的运行即是公共决策的过程或政策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决策 (非市场决策)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国家、政府及执政党为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的 生产及供应,为宏观调控经济及社会的运行而作出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个人决策和企 业决策)。后者是市场主体(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和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私人物品 ( Private goods)的生产和供应,即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作为消费者 的个人决定购买什么和消费什么产品服务等。公共决策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及执政党,它通 过政治过程决定资源在不同公共物品之间的配置或决定全社会价值、利益在不同阶层、团体 或个人中的分配。公共决策作为集体行动,表现为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它按照政治的程序 和规则而运转。 那么,公共决策所遵循的政治程序、规则及方式是什么呢?公共决策程序或规则是公共 决策体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有两种基本的公共决策体制,即民主的决策 体制和非民主的决策体制。非民主决策体制的典型是独裁决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共决 策或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决于独裁者本人的偏好,由他(们)说了算,且他(们)宣称自己是 为社会或公众作决策,标榜其偏好与公众的偏好相一致,作出的决策符合公共利益,但实际 上并非如此。独裁制往往难以反映多数人的偏好,违背公共利益,给全社会带来灾难与损失 民主的决策体制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在直接民主制条件下,公共决 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由选民或公民直接投票决定,即由选民的倾向性或偏好来决定政策方案 及公共物品的供给。这种直接民主制能全面反映选民的偏好,但决策成本高。在代议民主制 条件下,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决定是由选民或投票人选举出代表(议员、人大代表等) 再由这些代表作出公共决策。依照这种决策程序,选民所选择的并不是公共政策本身,而是 那些被认为能较好代表其利益的政治家。因此,代议民主制实际上是一种公民间接参与公共 决策的程序,它力求在决策成本和公民偏好的一致性程度上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是一种较 通行的决策体制 在民主决策体制中经常使用的投票规则包括
政策行为。 2、政策结果是指,由于政府作为或不作为而于社会、公众等产生的影响。 3、政策修正是指,对既定政策在实践中的错误或缺憾进行改正。 结论: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讨论] 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第 3 章介绍 3 种主体】、政策客体【对象】及其与政策环境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按照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 观点,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 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在这里,所谓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 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所谓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 交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作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这些 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 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反馈到政治体系,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 策便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政策系统的运行即是公共决策的过程或政策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决策 (非市场决策)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国家、政府及执政党为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的 生产及供应,为宏观调控经济及社会的运行而作出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个人决策和企 业决策)。后者是市场主体(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和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的生产和供应,即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作为消费者 的个人决定购买什么和消费什么产品服务等。公共决策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及执政党,它通 过政治过程决定资源在不同公共物品之间的配置或决定全社会价值、利益在不同阶层、团体 或个人中的分配。公共决策作为集体行动,表现为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它按照政治的程序 和规则而运转。 那么,公共决策所遵循的政治程序、规则及方式是什么呢?公共决策程序或规则是公共 决策体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有两种基本的公共决策体制,即民主的决策 体制和非民主的决策体制。非民主决策体制的典型是独裁决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共决 策或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决于独裁者本人的偏好,由他(们)说了算,且他(们)宣称自己是 为社会或公众作决策,标榜其偏好与公众的偏好相一致,作出的决策符合公共利益,但实际 上并非如此。独裁制往往难以反映多数人的偏好,违背公共利益,给全社会带来灾难与损失。 民主的决策体制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在直接民主制条件下,公共决 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由选民或公民直接投票决定,即由选民的倾向性或偏好来决定政策方案 及公共物品的供给。这种直接民主制能全面反映选民的偏好,但决策成本高。在代议民主制 条件下,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决定是由选民或投票人选举出代表(议员、人大代表等), 再由这些代表作出公共决策。依照这种决策程序,选民所选择的并不是公共政策本身,而是 那些被认为能较好代表其利益的政治家。因此,代议民主制实际上是一种公民间接参与公共 决策的程序,它力求在决策成本和公民偏好的一致性程度上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是一种较 通行的决策体制。 在民主决策体制中经常使用的投票规则包括:
选择规则 集体选择行为与选择规则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介绍集体选择的规则,其中有一致同意、多数票制、加权、否决与需 求显示法。 选择与个人选择 只要机会不止一种,就存在着从几种可能的机会中挑选一个的问题。如果一个选择是由 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由一个人说了算,那么,这种选择相对于做决策的人来说就称为个人决策。 个人选择的种类很多,若对应于由家庭(包括个人)、企业与政府组成的不同市场一一经济市 场与政治市场,个人选择的特点也略有不同。经济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和金融市 场 产品市场就是日常生活巾自由市场、百货公司等概念的抽象。产品市场买卖的产品有食 品、服装、家电、日杂、五金等。供给者是生产厂家,需求者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家庭、 政府或其他F家。生产者出售产品供需求者购买。在这种产品市场上,个人的选择行为比较 简单。去百货商店买衣服,颜色款式面料都不同,你从中挑一件最喜欢的,付完钱就成了你 的 劳务市场对应工招工与找工作,个人出售劳动力,企业或政府购买劳动力。学校毕业之 后面临的首先是这个市场:找什么工作好?对职业和工作机会的选择,就是个人选择行为在 劳务市场上的体现。 在金融市场上,企业融资购买机器设备、兴建厂房,政府发行债券弥补开支不足,消费 者提供资金购买股票以方便企业集资,或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资购买消费品等。这时个人的 选择行为表现为买企业股票还是买政府债券,等等 政治市场是个体参与政治活动,诸如投票选举议员、州长等的场所。这时的个人选择是 通过投票进行的。在几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方案。 集体选择 集体决策,是指各参与者依据某项协商规则,相互协商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这里 的协商规则就是人们常说的投票规则,具体有全体一致同意、多数投票规则等 例子之一:吃什么好? 家两口,妻子是四川人,爱吃辣,丈夫是广东人,喜欢清淡。口味不一样,做菜时常 碰到麻烦。解决的办法之一是两人协商,达成协议:一顿做两个菜,一个味重一个昧轻,双 方都满意。这时我们用上了一致同意规则 例子之二:职业选择 小王马上要大学毕业了,她的专业是国际贸易,有好几家单位相中她,像进出口公司、 合资企业、一家报社的国际部、某外汇银行等。究竟去哪个单位呢?小王拿不定主意,于是 与父母、同学还有老师商量,最后听取了多数人的意见,选择了外汇银行。这时小王的职业 选择变成了集体选择,而且用上了集体选择规则—一多数投票规则 例子之三:选举区长 假设区长的选择是由该区所有居民投票决定的,每人一张选票。区长的候选人有若干名 都是由该区居民在投票选举前直接提名产生的。投票过程中,每一个居民可以从这些候选人 中选出一个当区长,当然也可以弃权。唱票结果,谁得票率超过50%,他就当选区长。如果 没有人的得票数过半,就在得票最高的两人中(我们这里假定不存在一个第一名、二个并列 第二名等情形,而假定能唯一确定最高的两位),再进行第二轮投票,如果谁在这一轮的得票
选择规则 集体选择行为与选择规则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介绍集体选择的规则,其中有一致同意、多数票制、加权、否决与需 求显示法。 选择与个人选择 只要机会不止一种,就存在着从几种可能的机会中挑选一个的问题。如果一个选择是由 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由一个人说了算,那么,这种选择相对于做决策的人来说,就称为个人决策。 个人选择的种类很多,若对应于由家庭(包括个人)、企业与政府组成的不同市场——经济市 场与政治市场,个人选择的特点也略有不同。经济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和金融市 场。 产品市场就是日常生活巾自由市场、百货公司等概念的抽象。产品市场买卖的产品有食 品、服装、家电、日杂、五金等。供给者是生产厂家,需求者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家庭、 政府或其他 F 家。生产者出售产品供需求者购买。在这种产品市场上,个人的选择行为比较 简单。去百货商店买衣服,颜色款式面料都不同,你从中挑一件最喜欢的,付完钱就成了你 的。 劳务市场对应工招工与找工作,个人出售劳动力,企业或政府购买劳动力。学校毕业之 后面临的首先是这个市场:找什么工作好?对职业和工作机会的选择,就是个人选择行为在 劳务市场上的体现。 在金融市场上,企业融资购买机器设备、兴建厂房,政府发行债券弥补开支不足,消费 者提供资金购买股票以方便企业集资,或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资购买消费品等。这时个人的 选择行为表现为买企业股票还是买政府债券,等等。 政治市场是个体参与政治活动,诸如投票选举议员、州长等的场所。这时的个人选择是 通过投票进行的。在几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方案。 集体选择 集体决策,是指各参与者依据某项协商规则,相互协商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这里 的协商规则就是人们常说的投票规则,具体有全体一致同意、多数投票规则等。 例子之一:吃什么好? 一家两口,妻子是四川人,爱吃辣,丈夫是广东人,喜欢清淡。口味不一样,做菜时常 碰到麻烦。解决的办法之一是两人协商,达成协议:一顿做两个菜,一个味重一个昧轻,双 方都满意。这时我们用上了一致同意规则。 例子之二:职业选择。 小王马上要大学毕业了,她的专业是国际贸易,有好几家单位相中她,像进出口公司、 合资企业、一家报社的国际部、某外汇银行等。究竟去哪个单位呢?小王拿不定主意,于是 与父母、同学还有老师商量,最后听取了多数人的意见,选择了外汇银行。这时小王的职业 选择变成了集体选择,而且用上了集体选择规则——多数投票规则。 例子之三:选举区长。 假设区长的选择是由该区所有居民投票决定的,每人一张选票。区长的候选人有若干名, 都是由该区居民在投票选举前直接提名产生的。投票过程中,每一个居民可以从这些候选人 中选出一个当区长,当然也可以弃权。唱票结果,谁得票率超过 50%,他就当选区长。如果 没有人的得票数过半,就在得票最高的两人中(我们这里假定不存在一个第一名、二个并列 第二名等情形,而假定能唯一确定最高的两位),再进行第二轮投票,如果谁在这一轮的得票
率最高,谁就当选为下一任区长。这时的集体决策目标很明确,就是选区长。决策规则(除 候选人的选定)分别用了两种:第一轮要求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投赞成票,用的是简单多数规 则:第二轮只要求某一候选人的得票数超过另一位候选人的,而并不一定要有人的得票数超 过一半,这用的是超过多数投票规则,即谁得票多难获胜 以上三个例子中,前两个属于经济市场上的决策,第三个例子是典型的政治市场中的集 体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像第三个例子这样的集体选择行为。但是,由于 集体选择在经济市场上也较为普遍,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同样可用来研究人们 的经济决策行为。政治市场上是通过投票来进行个人选择的,并依据一定的选择规则得出集 体决策的结果而经济市场上的选择行为大多是通过货币、通过买卖行为来实现的,也可以说是 用货币来进行选择,确定什么产品应该生产或应该购买,生产多少或购买多少等 1·3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一致同意 上述分析表明,外在效应与公共物品的存在,产生了对集体决策行为的需求。那么,怎 样进行这种集体选择,才能保证所得到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呢?这便是投票规则所要探讨的。 在理论上,政治学家与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投票规则,我们在本书中将对一致同 意规则及其他四种较为适用的方法作一介绍 1.3-1一致同意规则的含义 所谓一致同意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 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 策享有否决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少机会运用或感知~致同意规则。假如赵、钱、孙、李四人倾 其所有合办了一家小公司,公司的生存、发展对于每一个人自然都十分重要,因此在涉及该 公司的利润分配与风险承担等重大问题上,需要四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有一个人不愿意 甚至反对,事情恐怕就不好办了。这里所需要的就是一致同意规则。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任何决议的实施都必须事先得到安理会五 个常任理事国—一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中国一一的一致认可(这里的认可指不反对, 下同)。如果有一个理事国反对,就意味着相关议案被否决。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联合 国安理会曾就是否出兵干涉进行过投票表决,结果以四票赞成,~票弃权(不同意,但也不 反对)而获一致通过。 致同意规则的特点 致同意规则有利也有弊,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 首先,由一致同意规则得出的集体行动方案,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具有一个特点:对 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参与者中某些人受益。也 就是说,这时行动方案的任何变化,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至少会使某一个参与者的利 益受到损害这种状况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第二,在一致同意规则下,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个人选择对集体选择至关 重要,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也不能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他人的利益之 上,因此,所有参与者的权利在一致同意规则下,能够绝对平等地得到保障,个人意愿也可 以获得满足,每个个体都有很强的激励去表达真正的个人意愿 第三,可以避免“免费乘车行为”的发生。在一致同意投票规则下,每个参与者都会清 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方 案能否进行的问题。假如某项集体决策方案能够使部分成员不付仼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
率最高,谁就当选为下一任区长。这时的集体决策目标很明确,就是选区长。决策规则(除 候选人的选定)分别用了两种:第一轮要求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投赞成票,用的是简单多数规 则;第二轮只要求某一候选人的得票数超过另一位候选人的,而并不一定要有人的得票数超 过一半,这用的是超过多数投票规则,即谁得票多难获胜。 以上三个例子中,前两个属于经济市场上的决策,第三个例子是典型的政治市场中的集 体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像第三个例子这样的集体选择行为。但是,由于 集体选择在经济市场上也较为普遍,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同样可用来研究人们 的经济决策行为。政治市场上是通过投票来进行个人选择的,并依据一定的选择规则得出集 体决策的结果,而经济市场上的选择行为大多是通过货币、通过买卖行为来实现的,也可以说是 用货币来进行选择,确定什么产品应该生产或应该购买,生产多少或购买多少等. 1·3 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一致同意 上述分析表明,外在效应与公共物品的存在,产生了对集体决策行为的需求。那么,怎 样进行这种集体选择,才能保证所得到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呢?这便是投票规则所要探讨的。 在理论上,政治学家与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投票规则,我们在本书中将对一致同 意规则及其他四种较为适用的方法作一介绍。 1.3-1 一致同意规则的含义 所谓一致同意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 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 策享有否决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少机会运用或感知~致同意规则。假如赵、钱、孙、李四人倾 其所有合办了一家小公司,公司的生存、发展对于每一个人自然都十分重要,因此在涉及该 公司的利润分配与风险承担等重大问题上,需要四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有一个人不愿意 甚至反对,事情恐怕就不好办了。这里所需要的就是一致同意规则。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任何决议的实施都必须事先得到安理会五 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中国——的一致认可(这里的认可指不反对, 下同)。如果有一个理事国反对,就意味着相关议案被否决。1990 年海湾战争爆发时,联合 国安理会曾就是否出兵干涉进行过投票表决,结果以四票赞成,~票弃权(不同意,但也不 反对)而获一致通过。 l.3-2 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 一致同意规则有利也有弊,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 首先,由一致同意规则得出的集体行动方案,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具有一个特点:对 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参与者中某些人受益。也 就是说,这时行动方案的任何变化,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至少会使某一个参与者的利 益受到损害.这种状况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第二,在一致同意规则下,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个人选择对集体选择至关 重要,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也不能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他人的利益之 上,因此,所有参与者的权利在一致同意规则下,能够绝对平等地得到保障,个人意愿也可 以获得满足,每个个体都有很强的激励去表达真正的个人意愿。 第三,可以避免“免费乘车行为”的发生。在一致同意投票规则下,每个参与者都会清 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方 案能否进行的问题。假如某项集体决策方案能够使部分成员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
这种决策将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被最终否决。 第四,为了得到一个大家满意,对大家来说是最好(即帕累托最优)的行动方案,通常 需要全体参与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协商与讨价还价。原因在于,每~名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 因此每项集体决策结果都必须顾及各人的利益与偏好。这是一致同意规则的一个最大弱点。 在一致同意规则下,一次性协商的结果通常并不能达到让大家都感觉最满意,即帕累托最优 的状况,而需要大家基于一致同意规则进行一系列的协商。以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的决策过程 为例,部长理事会是欧共体的决策制订机构,它对一切重要决策的制定均按照一致同意规则 进行,基本程序是:先由各成员国和欧共体的官员就不同主题提交各种拟定的方案。由于利 益差别的存在,提交部长理事会讨论的方案自然十分庞杂。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避 免某一方的反对,部长理事会通常要经过通宵达旦的马拉松会议和一系列复杂的讨价还价过 程,才能勉强达成全体一致认可的折衷方案。其结果是,原来准备对某个成员国实行重点援 助的计划,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得到的方案却是各成员国平分这笔援助,与初衷相反 1·4如何进行集体选择(2)多数票制 1.4-1多数票制与简单多数制 多数票制,是指这样一种投票规则,在此规则下,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必须所有参与者中超 过半数或超过半数之上的某一比例,如2/3、64%等的认可才能实施。所谓认可,是指赞同 或至少不反对。如果我们以参与者中刚好一半的人数为取舍标准,规定所有参与者中有一半 以上的人同意,或者反对的人数低于所有参与者的一半,某议案就作为集体决策结果付诸实 施,那么我们就称该项集体决策是按照简单多数制作出的。类似地,我们可以定义2/3、4 /5多数制等。以高于半数以上的比例作为取舍标准的多数投票规则,又可称为比例制。例 如,民主选举班长,全班41人中有21人选了小刘,其他人得票数都不到21票,结果小刘当 选班长,这就是简单多数制的运用 1.4-2多数投票规则的特点 多数投票规则具有不同于~致同意规则的特点。 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一项决策通过与否,取决于能否得到某一多数比例的参与者的支持, 因此,最终的集体决策结果所体现的只是参与者中属于多数派的利益,属于少数派参与者的 利益则被忽略了。最终决策的实施,将使多数派成员的福利得到改善,而少数派成员的福利 则可能受到损害。仍以民主选举班长为例。另一个班长候选入小陈假如正好得到20张选票 全班41入中另外21人选了小刘,小刘的当选反映了这21人的愿望,但其余20人的愿望就 无法体现了。 多数票制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 数派成员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派成员无形中 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了那些投票选择遭到否决的少数派成员。小刘当选班长,支持小刘的21 人实际上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了另外20个其他候选人的支持者 由于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在多数投票规则下具有可忽略性,它无形之中助长了选民不 重视选举权的行为。有人可能会这样想:既然我的选票对最后的选举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那我何必劳神费力去投票呢?当许多人都这么想而且这么做时,便会出现一种危险倾向:选 举结果为利益集团所操纵。所谓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它是指为了某种利益而运用各种 手段影响政府决策的团体,像商会、财团,工会等。利益集团可以通过一定的小代价,收买 这些不重视自己的选举权而打算投弃权票的选民,让他们按利益集团的意愿投票,从而使利 益集团拥有更强的能力显示自身偏好。这是多数投票规则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收买选票”行
这种决策将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被最终否决。 第四,为了得到一个大家满意,对大家来说是最好(即帕累托最优)的行动方案,通常 需要全体参与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协商与讨价还价。原因在于,每~名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 因此每项集体决策结果都必须顾及各人的利益与偏好。这是一致同意规则的一个最大弱点。 在一致同意规则下,一次性协商的结果通常并不能达到让大家都感觉最满意,即帕累托最优 的状况,而需要大家基于一致同意规则进行一系列的协商。以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的决策过程 为例,部长理事会是欧共体的决策制订机构,它对一切重要决策的制定均按照一致同意规则 进行,基本程序是:先由各成员国和欧共体的官员就不同主题提交各种拟定的方案。由于利 益差别的存在,提交部长理事会讨论的方案自然十分庞杂。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避 免某一方的反对,部长理事会通常要经过通宵达旦的马拉松会议和一系列复杂的讨价还价过 程,才能勉强达成全体一致认可的折衷方案。其结果是,原来准备对某个成员国实行重点援 助的计划,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得到的方案却是各成员国平分这笔援助,与初衷相反。 1·4 如何进行集体选择(2)多数票制 1.4-1 多数票制与简单多数制 多数票制,是指这样一种投票规则,在此规则下,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必须所有参与者中超 过半数或超过半数之上的某一比例,如 2/3、64%等的认可才能实施。所谓认可,是指赞同 或至少不反对。如果我们以参与者中刚好一半的人数为取舍标准,规定所有参与者中有一半 以上的人同意,或者反对的人数低于所有参与者的一半,某议案就作为集体决策结果付诸实 施,那么我们就称该项集体决策是按照简单多数制作出的。类似地,我们可以定义 2/3、4 /5 多数制等。以高于半数以上的比例作为取舍标准的多数投票规则,又可称为比例制。例 如,民主选举班长,全班 41 人中有 21 人选了小刘,其他人得票数都不到 21 票,结果小刘当 选班长,这就是简单多数制的运用。 1.4-2 多数投票规则的特点 多数投票规则具有不同于~致同意规则的特点。 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一项决策通过与否,取决于能否得到某一多数比例的参与者的支持, 因此,最终的集体决策结果所体现的只是参与者中属于多数派的利益,属于少数派参与者的 利益则被忽略了。最终决策的实施,将使多数派成员的福利得到改善,而少数派成员的福利 则可能受到损害。仍以民主选举班长为例。另一个班长候选入小陈假如正好得到 20 张选票, 全班 41 入中另外 21 人选了小刘,小刘的当选反映了这 21 人的愿望,但其余 20 人的愿望就 无法体现了。 多数票制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 数派成员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派成员无形中 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了那些投票选择遭到否决的少数派成员。小刘当选班长,支持小刘的 21 人实际上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了另外 20 个其他候选人的支持者。 由于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在多数投票规则下具有可忽略性,它无形之中助长了选民不 重视选举权的行为。有人可能会这样想:既然我的选票对最后的选举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那我何必劳神费力去投票呢?当许多人都这么想而且这么做时,便会出现一种危险倾向:选 举结果为利益集团所操纵。所谓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它是指为了某种利益而运用各种 手段影响政府决策的团体,像商会、财团,工会等。利益集团可以通过一定的小代价,收买 这些不重视自己的选举权而打算投弃权票的选民,让他们按利益集团的意愿投票,从而使利 益集团拥有更强的能力显示自身偏好。这是多数投票规则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收买选票”行
为。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初期,这种行为更值得关注。 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选民在什么时候会理智地选择弃权,什么时候又会 接受利益集团的“收买”。为了参加选举,选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候选方案 (人),这记为成本C:一项集体行动方案的实施,又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好处,譬如选出一名 班长组织班级活动,对全班同学都有利,这种共同的收益记为D:由于特定方案(候选人) 当选,对我个人的收益影响不一样,小刘喜欢文艺活动,她当选之后准备每周组织一次舞会 或卡拉OK,恰巧这些我都不喜欢,反倒是小陈的体育活动方案更合我意。小陈当选给我个 人带来的不同于共同收益的额外收益,记为B。但是小陈能否当选,我没有把握,只能估计 其可能性,这记为P(0<P<=。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况,我能从这次选举活动中得到的净收 益为:R=P·B十D—C。由于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此时我会精明地进行计算,只有在净收益 R大于或等于零时,我才会参与投票,否则宁可弃权。当我面临R<0而打算选择弃权时, 如果班上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们告诉我,只要我投票选小刘,他们就请我上馆子“撮”一顿 在上馆子“撮”一顿不仅足以补偿我选小刘而不选小陈的损失,并且使我此时的净收益增加 到大于零时,我自然就接受“收买”而选小刘了。 多数投票规则下,集体决策要比全体一致同意情形容易做出。因为顾及大多数人的偏好 总比照顾全体偏好要相对好办些,所以人们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作出集体决策所需花费的时 间、精力等代价(即集体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了。但是单个选民,特别是那些预期到自己的 选票可能被否决的参与者,因为集体决策结果与他们个体的偏好差异很大,从而使多数投票 规则强加给他们的外在成本(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增加了 采用多数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完全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 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这被称为连续的周期多数现象(详见“周期多 数现象”)。周期多数现象的存在可以使社会成员做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决策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类选择问题,~类是个人选择,一类是集体选择。集 体选择行为,特别是一些与外在效应的管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关的各级政府行为的集体选 择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的兴趣所在。在一个每人都有选择与不选择自由的民主社会 中,集体选择是通过投票规则进行的。通常所用的有一致同意规则、多数规则与加权投票规 则等。当所需作出的集体决策对每一参与个体都很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程度相等且参与人 数不太多时,一致同意规则比较适用,否则,当参与人数很多时,多数规则更有利于集体决 策的作出。如果集体决策对每个成员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采用加权投票制以承认各参与个体 的差别则更合理些。每种规则都有利有弊,有不同的适用前提与效果,这产生了对规则的选 择问题,这种选择是通过对每种规则,于特定的集体选择问题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进行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集体决策结果都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周期多数现象’筹 集体决策结果不确定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3、经济人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政治家的行为。它认为, 人,无论是处于什么地位,不管是国家领袖,还是企业经理,或者是自由市场上摆摊的小商 贩,买菜的老太太,他们的行为动机都是~样的,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在这 部分中,我们讨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几类经济人(消费者、雇员、生产组织者、投票者 /选民、代理者与政府和部门政治家)的行为特点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基础,随后我们介绍关于公共选择理论起源的一些背景知识。 2·1经济人及其影响
为。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初期,这种行为更值得关注。 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选民在什么时候会理智地选择弃权,什么时候又会 接受利益集团的“收买”。为了参加选举,选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候选方案 (人),这记为成本 C;一项集体行动方案的实施,又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好处,譬如选出一名 班长组织班级活动,对全班同学都有利,这种共同的收益记为 D;由于特定方案(候选人) 当选,对我个人的收益影响不一样,小刘喜欢文艺活动,她当选之后准备每周组织一次舞会 或卡拉 OK,恰巧这些我都不喜欢,反倒是小陈的体育活动方案更合我意。小陈当选给我个 人带来的不同于共同收益的额外收益,记为 B。但是小陈能否当选,我没有把握,只能估计 其可能性,这记为 P(0<P<l=。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况,我能从这次选举活动中得到的净收 益为:R=P·B+D—C。由于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此时我会精明地进行计算,只有在净收益 R 大于或等于零时,我才会参与投票,否则宁可弃权。当我面临 R<0 而打算选择弃权时, 如果班上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们告诉我,只要我投票选小刘,他们就请我上馆子“撮”一顿, 在上馆子“撮”一顿不仅足以补偿我选小刘而不选小陈的损失,并且使我此时的净收益增加 到大于零时,我自然就接受“收买”而选小刘了。 多数投票规则下,集体决策要比全体一致同意情形容易做出。因为顾及大多数人的偏好, 总比照顾全体偏好要相对好办些,所以人们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作出集体决策所需花费的时 间、精力等代价(即集体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了。但是单个选民,特别是那些预期到自己的 选票可能被否决的参与者,因为集体决策结果与他们个体的偏好差异很大,从而使多数投票 规则强加给他们的外在成本(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增加了。 采用多数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完全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 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这被称为连续的周期多数现象(详见“周期多 数现象”)。周期多数现象的存在可以使社会成员做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决策。 小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类选择问题,~类是个人选择,一类是集体选择。集 体选择行为,特别是一些与外在效应的管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关的各级政府行为的集体选 择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的兴趣所在。在一个每人都有选择与不选择自由的民主社会 中,集体选择是通过投票规则进行的。通常所用的有一致同意规则、多数规则与加权投票规 则等。当所需作出的集体决策对每一参与个体都很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程度相等且参与人 数不太多时,一致同意规则比较适用,否则,当参与人数很多时,多数规则更有利于集体决 策的作出。如果集体决策对每个成员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采用加权投票制以承认各参与个体 的差别则更合理些。每种规则都有利有弊,有不同的适用前提与效果,这产生了对规则的选 择问题,这种选择是通过对每种规则,于特定的集体选择问题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进行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集体决策结果都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周期多数现象’筹 集体决策结果不确定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3、经济人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政治家的行为。它认为, 人,无论是处于什么地位,不管是国家领袖,还是企业经理,或者是自由市场上摆摊的小商 贩,买菜的老太太,他们的行为动机都是~样的,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在这一 部分中,我们讨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几类经济人(消费者、雇员、生产组织者、投票者 /选民、代理者与政府和部门政治家)的行为特点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基础,随后我们介绍关于公共选择理论起源的一些背景知识。 2·1 经济人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