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 在东亚奇迹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所谓“东亚模 式”,激烈批评者称此模式不过是裙带资本主义( Crony Capitalism)的拙劣复 制品,热烈鼓吹者则坚持“东亚奇迹既非虚构,亦未终结”,在亚洲仍为自身的 成就和挫败颇感茫茫然之际,美国“新经济”已经缔造了惊人景气,欧盟11国 也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发行区域货币的尝试,所谓“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 样的论断再度显得遥不可及。一种称之为“日本病”的东西正使得亚洲经济黯淡 起来 日本病给我们的启示,也许在于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如果 政府以为其有能力看到,并且试图“驾驭市场”,“增强市场”,就可能遭受市 场的嘲弄:;如果后来者只是看到可以模仿可以引进的“后发优势”,忽视了重模 仿轻创新而隐含的“后发劣势”,甚至忽视了民众进行创新的深厚力量,就可能 陷入集体的失败;如果把一切可能付出深刻代价的改革回避掉,甚至进而将这种 回避上升到“特殊论”、“特色论”的高度,那么市场可能将不是特色的特色冲 刷干净,毕竟市场机制有其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而不是任由政府打扮的小姑娘 也许,身患“日本病”的不仅仅是日本 深陷泥淖的日本经济:百年赶超似终结十年未曾磨一剑 从平庸到精彩而复归平庸的日本经济。从战后至今,日本经济增长大致 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以前,为腾飞时期;第二阶段是1970 年到1990年,为快速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是1990年以后,为明显衰退时期。前 两个阶段是让日本感到非常自豪的阶段,而后一阶段则是使其非常沮丧的阶段 从这三个阶段看,表现出明显新生、成熟和衰败的生命周期特征。有生则有死, 有兴必有衰,本来万事万物皆如此,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在 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前后差别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使得日本 经济的发展历史显得不寻常了。 在二战之后,出于围攻红色世界的需要,日本受到了与同为战败国德国 不一样的待遇,美国不仅让日本政府继续留任,而且在经济上对其大力扶植。一 方面,允许日本隔离于世界市场之外,通产省可以像在保育箱中一样扶持日本工 业企业,先是通过数以亿计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重工业,如钢铁、造船和
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 在东亚奇迹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所谓“东亚模 式”,激烈批评者称此模式不过是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的拙劣复 制品,热烈鼓吹者则坚持“东亚奇迹既非虚构,亦未终结”,在亚洲仍为自身的 成就和挫败颇感茫茫然之际,美国“新经济”已经缔造了惊人景气,欧盟 11 国 也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发行区域货币的尝试,所谓“21 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 样的论断再度显得遥不可及。一种称之为“日本病”的东西正使得亚洲经济黯淡 起来。 日本病给我们的启示,也许在于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如果 政府以为其有能力看到,并且试图“驾驭市场”,“增强市场”,就可能遭受市 场的嘲弄;如果后来者只是看到可以模仿可以引进的“后发优势”,忽视了重模 仿轻创新而隐含的“后发劣势”,甚至忽视了民众进行创新的深厚力量,就可能 陷入集体的失败;如果把一切可能付出深刻代价的改革回避掉,甚至进而将这种 回避上升到“特殊论”、“特色论”的高度,那么市场可能将不是特色的特色冲 刷干净,毕竟市场机制有其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而不是任由政府打扮的小姑娘。 也许,身患“日本病”的不仅仅是日本…… 一、 深陷泥淖的日本经济:百年赶超似终结 十年未曾磨一剑 从平庸到精彩而复归平庸的日本经济。从战后至今,日本经济增长大致 可以分为 3 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0 年以前,为腾飞时期;第二阶段是 1970 年到 1990 年,为快速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是 1990 年以后,为明显衰退时期。前 两个阶段是让日本感到非常自豪的阶段,而后一阶段则是使其非常沮丧的阶段。 从这三个阶段看,表现出明显新生、成熟和衰败的生命周期特征。有生则有死, 有兴必有衰,本来万事万物皆如此,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在 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前后差别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使得日本 经济的发展历史显得不寻常了。 在二战之后,出于围攻红色世界的需要,日本受到了与同为战败国德国 不一样的待遇,美国不仅让日本政府继续留任,而且在经济上对其大力扶植。一 方面,允许日本隔离于世界市场之外,通产省可以像在保育箱中一样扶持日本工 业企业,先是通过数以亿计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重工业,如钢铁、造船和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后来又把范围扩展到计算机和生物技术领域。另一方面,西 方向日本提供大量的技术援助。从1951年到1984年,日本公司签署了约4.2 万项引进西方技术的协议。日本仅花了170亿美元的微小代价就买到了通过高科 技时代的通行证。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日本经济出现腾飞之势。1960年,日 本政府曾提出要在十年间让GDP翻一番,而到70年实际上增长了2倍。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趋势似 乎不可阻挡,日本人对自己的信心也空前高涨。当时,有个在金融和商业圈人士 里很流行的笑话。一架飞机在中途发动机出了问题,上面有三名乘客。飞行员最 后对乘客说:“对不起,发动机故障严重我们已不能继续飞了。请写遗嘱吧。” 三位乘客分别是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法国人说:“我想唱马 赛曲”。日本乘客是位商人,说:“我想教你们一堂日本管理课。”那美国人说: “我在听他讲课前就想死掉。” 从泡沫破裂到“失落的十年”的日本经济。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人的信 心似乎没法太充足了。如果从1992算起,日本经济在增长率为0.5%以下的低增 长区间运行已经超过8个年头,甚至有人把整个90年代称为日本“失落的十 年”。尽管1996财年,日本经济略有好转,但进入1997年后,日本反而陷入更 深的经济衰退,实际GDP连续三年下降,产出周期、收入和支出都进入下降轨道, 产出缺口不断扩大。针对经济持续下滑的困难局面,日本管理当局祭出了以财政 投入拉动经济的着数。最近几年,日本不断出台大型“景气对策”,加大财政投 入。仅以1998年一年为例,日本政府就两度出台财政刺激计划,金额合计达40 万亿日元,约为GDP的8%,致使政府赤字将扩大到GDP的10%,中央和地方政府 债务比率超过100%。几乎每个新的景气对策都只是一只强心剂,推动日本经济 出现短暂的景气恢复,效力十分有限,无法从本质上扭转日本经济的颓势。1999 年到200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小幅上升的良好趋势,曾使人们对日本经 济的复苏产生了较大的期望。但从最近的数据看,这种期望看来又要落空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后来又把范围扩展到计算机和生物技术领域。另一方面,西 方向日本提供大量的技术援助。从 1951 年到 1984 年,日本公司签署了约 4.2 万项引进西方技术的协议。日本仅花了 170 亿美元的微小代价就买到了通过高科 技时代的通行证。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日本经济出现腾飞之势。1960 年,日 本政府曾提出要在十年间让 GDP 翻一番,而到 70 年实际上增长了 2 倍。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趋势似 乎不可阻挡,日本人对自己的信心也空前高涨。当时,有个在金融和商业圈人士 里很流行的笑话。一架飞机在中途发动机出了问题,上面有三名乘客。飞行员最 后对乘客说:“对不起,发动机故障严重我们已不能继续飞了。请写遗嘱吧。” 三位乘客分别是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法国人说:“我想唱马 赛曲”。日本乘客是位商人,说:“我想教你们一堂日本管理课。”那美国人说: “我在听他讲课前就想死掉。” 从泡沫破裂到“失落的十年”的日本经济。进入 90 年代以后,日本人的信 心似乎没法太充足了。如果从 1992 算起,日本经济在增长率为 0.5%以下的低增 长区间运行已经超过 8 个年头,甚至有人把整个 90 年代称为日本“失落的十 年”。尽管 1996 财年,日本经济略有好转,但进入 1997 年后,日本反而陷入更 深的经济衰退,实际 GDP 连续三年下降,产出周期、收入和支出都进入下降轨道, 产出缺口不断扩大。针对经济持续下滑的困难局面,日本管理当局祭出了以财政 投入拉动经济的着数。最近几年,日本不断出台大型“景气对策”,加大财政投 入。仅以 1998 年一年为例,日本政府就两度出台财政刺激计划,金额合计达 40 万亿日元,约为 GDP 的 8%,致使政府赤字将扩大到 GDP 的 10%,中央和地方政府 债务比率超过 100%。几乎每个新的景气对策都只是一只强心剂,推动日本经济 出现短暂的景气恢复,效力十分有限,无法从本质上扭转日本经济的颓势。1999 年到 2000 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小幅上升的良好趋势,曾使人们对日本经 济的复苏产生了较大的期望。但从最近的数据看,这种期望看来又要落空
表1、90年代以来世界、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增长 项日八199019919919919419951996199719819900 年份 世界|2.21.82.72.743.74.34.22.533.5 GDP 美国1.8-0.532.7 2.73.64.44.44.25.2 GDP 日本|5.13.81 0.30.61.55.11.6-2.50.21.4 GDP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据统计,200年第三季度日本GDP增长按可比方法计算较上季度下降了 0.3%,年率下降1.1%,这是三个季度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0月份工业总产值较 去年同期增长了1.5%,比一致预期数要低1个百分点;11月份东京消费者价格 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创下了连续第15个月走低的新纪录;12月企业景气季 报″短观″又显示,大型制造业企业景气判断指数为正10,与9月报告持平,低 于分析师预期的正11。面对这些数据,日本央行总裁速水优12月15日表示 日本经济复苏已经停滞。受其影响,美元对日元汇率在年低创出全年新髙 2000年英元目元汇图[200.132000.卫2.巧 w 沉疴难起和欲进趑趄的日本经济。由于日本经济新病旧伤一起迸发,上 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进入长期的休克状态。惯于制订产业政策的日本政府,由 于再也制定不出新的、有前景的产业政策,迫不得已,只好放弃以产业发展为主 导的调控政策,自1998年开始改用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从财政政 策看,日本政府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包括削减税收、加大公共工程投入
表 1、90 年代以来世界、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增长 项目/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世界 GDP 2.2 1.8 2.7 2.7 4 3.7 4.3 4.2 2.5 3 3.5 美国 GDP 1.8 -0.5 3 2.7 4 2.7 3.6 4.4 4.4 4.2 5.2 日本 GDP 5.1 3.8 1 0.3 0.6 1.5 5.1 1.6 -2.5 0.2 1.4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据统计,2000 年第三季度日本 GDP 增长按可比方法计算较上季度下降了 0.3%,年率下降 1.1%,这是三个季度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0 月份工业总产值较 去年同期增长了 1.5%,比一致预期数要低 1 个百分点;11 月份东京消费者价格 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1.1%,创下了连续第 15 个月走低的新纪录;12 月企业景气季 报"短观"又显示,大型制造业企业景气判断指数为正 10,与 9 月报告持平,低 于分析师预期的正 11。面对这些数据,日本央行总裁速水优 12 月 15 日表示, 日本经济复苏已经停滞。受其影响,美元对日元汇率在年低创出全年新高。 沉疴难起和欲进趑趄的日本经济。由于日本经济新病旧伤一起迸发,上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几乎进入长期的休克状态。惯于制订产业政策的日本政府,由 于再也制定不出新的、有前景的产业政策,迫不得已,只好放弃以产业发展为主 导的调控政策,自 1998 年开始改用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从财政政 策看,日本政府从 1998 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包括削减税收、加大公共工程投入
实施信贷保证等一揽子振兴经济的计划。但这些措施却没能刺激消费的增长,反 而使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加大。日本目前国债高达5.5万亿美元,是国内生产总 值的1.3倍。从货币政策看,日本出台了“零利率政策”,并且持续多年,直到 去年才被取消。但在投资乏力、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的情况 下,其效果也一直不明显,除了形成一种所谓的新型“流动资金陷井”(即,有 钱人更多地以现金的方式保存他们的钱,并放在保险柜里而不是银行账户里。据 个研究所估计,这部分钱总计有13万亿日元(1250亿美元)之多)和造成M1 增多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任何显著影响。现在日本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几乎都用 到了极限,真不知道下一步日本政府还能有什么招?! 如果从明治维新算起,日本在赶超西方列强方面已经付出了超过百年的 努力,而在80年的几乎成功的事后重新急剧滑落:自泡沬经济破裂以来,日本 为摆脱不景气的尴尬更是十多年来殚精竭虑,而至今似乎仍欲进而趑趄。目前国 际经济界正在丧失对日本经济复苏的期待和耐心。经济悲观主义四处弥漫。据悉,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2000年底的预测报告中曾经指出,日本在2015年将失去 亚洲经济大国地位。日本经济似乎已经身染沉疾,欲振乏力。 、“骑驭市场”的日本病:集体的失败精神的荒芜 我们已经熟知多种经济发展病症,例如“英国病”、“荷兰病”等待, 折射出不思设备和技术更新、躺在资本输出的好处以及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对 国经济所可能带来的伤害。而日本病,则似乎是鲜为人知的疑难杂症,但却来势 汹汹,并可能使亚洲经济的前景变得黯淡起来。日本病的病症之一是过度重视 后发优势( Backwardness Advantages)。在西欧产生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几个世 纪中,亚洲一直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半边缘状态,因此亚洲国家和地区几乎毫 无例外地有一种紧迫感,即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试图通过植入西方市场经 济的架构来促进本国经济的现代化。这种思使得亚洲国家不必要象欧美先行者那 样,经过无数次市场的起落和崩溃、无数尔虞我诈的案例及其处理中逐步建立和 完善市场运作框架,通过“后发优势”亚洲国家可以迅速追赶上先行者。充分利 用“后发优势”,迅速赶上先行者,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赶超变成了急功 近利,那么就必将是充满崎岖坎坷的道路。1801-1851年,当英国从简·奥斯 汀笔下的农业国转变为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工业国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实施信贷保证等一揽子振兴经济的计划。但这些措施却没能刺激消费的增长,反 而使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加大。日本目前国债高达 5.5 万亿美元,是国内生产总 值的 1.3 倍。从货币政策看,日本出台了“零利率政策”,并且持续多年,直到 去年才被取消。但在投资乏力、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的情况 下,其效果也一直不明显,除了形成一种所谓的新型“流动资金陷井”(即,有 钱人更多地以现金的方式保存他们的钱,并放在保险柜里而不是银行账户里。据 一个研究所估计,这部分钱总计有 13 万亿日元(1250 亿美元)之多)和造成 M1 增多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任何显著影响。现在日本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几乎都用 到了极限,真不知道下一步日本政府还能有什么招?! 如果从明治维新算起,日本在赶超西方列强方面已经付出了超过百年的 努力,而在 80 年的几乎成功的事后重新急剧滑落;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 为摆脱不景气的尴尬更是十多年来殚精竭虑,而至今似乎仍欲进而趑趄。目前国 际经济界正在丧失对日本经济复苏的期待和耐心。经济悲观主义四处弥漫。据悉,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 2000 年底的预测报告中曾经指出,日本在2015年将失去 亚洲经济大国地位。日本经济似乎已经身染沉疾,欲振乏力。 二、“骑驭市场”的日本病:集体的失败 精神的荒芜 我们已经熟知多种经济发展病症,例如“英国病”、“荷兰病”等待, 折射出不思设备和技术更新、躺在资本输出的好处以及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对一 国经济所可能带来的伤害。而日本病,则似乎是鲜为人知的疑难杂症,但却来势 汹汹,并可能使亚洲经济的前景变得黯淡起来。 日本病的病症之一是过度重视 后发优势(Backwardness Advantages)。在西欧产生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几个世 纪中,亚洲一直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半边缘状态,因此亚洲国家和地区几乎毫 无例外地有一种紧迫感,即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试图通过植入西方市场经 济的架构来促进本国经济的现代化。这种思使得亚洲国家不必要象欧美先行者那 样,经过无数次市场的起落和崩溃、无数尔虞我诈的案例及其处理中逐步建立和 完善市场运作框架,通过“后发优势”亚洲国家可以迅速追赶上先行者。充分利 用“后发优势”,迅速赶上先行者,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赶超变成了急功 近利,那么就必将是充满崎岖坎坷的道路。1801-1851 年,当英国从简·奥斯 汀笔下的农业国转变为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工业国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3%,英国完成人类近代史上的工业化花费了一个 世纪的时间。1870-1913年,美国实现类似的转变时,其人均GDP年增长率为 2.2%。而美国从“爆发户”真正成为一流强国也经历了百年沧桑。1953-1973 年,日本创造出人均GDP8%的年增长率,号称为“阳光下的新事物”,因为在 此之前没有一个经济曾经达到过如此高的增长率,但至今仍难说日本和美国等已 经并肩前行。可见赶超的艰辛。欧美国家花费了数个世纪才使得人均收入超过了 2000美元,而很多亚洲国家用了不足50年时间就达到了。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种思路也有致命缺陷:1、“拿来”会产生排异反 应,西方市场架构中的契约、信用和个人负责精神碰到“亚洲价值观”就变形, 从而导致淮橘北枳,例如西方商业银行制蜕变为日本银企勾结的主银行制;西方 股份制蜕变为日本法人交叉持股制等等,这些变形都被掩盖在“具有本国特色” 的借口之下。2、“拿来”会使亚洲缺乏创意,模仿和学习西方较之独立摸索当 然省事,但习惯于此则可能产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贫乏, 换言之,因为你有了游泳教练并学会了游泳,反倒使得你根本就没有留意原本可 以乘舟而渡的便捷了!3、赶超到接近先行者时,作为后来者突然会陷入到“无 航标”的茫然之中。这在80年代的日本尤为突出,当年美、欧、日几成三足鼎 立之势时,日本迅速地迷失在无榜样的困惑中。亚洲国家在看到所谓“后发优 势”的同时,是否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这其实就隐含着“后发劣 势”( Backwardness Disadvantages)呢? 日本病的病症之二是突出产业政策。欧美市场经济的制度架构有宏观层 面和微观层面两方面,宏观层面大致是政府对有关竞争、行业准入等法律框架的 完善,提供适当的公共产品以弥补市场失灵( Market Externality):微观层面 则是私人部门进行交易的秩序。但日本在两者间插入了一个中观的东西:产业政 策,即政府可以引导资源注入特定的产业部门,迅速造就所谓的“支柱产业” 尽管产业政策( Industry Policy)已经被视为20世纪经济学的十大误区之一, 但日本等亚洲国家至今仍对此津津乐道。产业政策在亚洲垂而不死折射出市场机 制始终在亚洲得不到根本尊重。1、如果产业政策是成功的,那么也就是说政府 有预见未来新兴产业的方向,此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严格优于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就是多余的,如果产业政策是失败的,那么政府就没有任何必要搞产业
(GDP)达到了史无前例的 1.3%,英国完成人类近代史上的工业化花费了一个 世纪的时间。1870-1913 年,美国实现类似的转变时,其人均 GDP 年增长率为 2.2%。而美国从“爆发户”真正成为一流强国也经历了百年沧桑。1953-1973 年,日本创造出人均 GDP8%的年增长率,号称为“阳光下的新事物”,因为在 此之前没有一个经济曾经达到过如此高的增长率,但至今仍难说日本和美国等已 经并肩前行。可见赶超的艰辛。欧美国家花费了数个世纪才使得人均收入超过了 2000 美元,而很多亚洲国家用了不足 50 年时间就达到了。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种思路也有致命缺陷:1、“拿来”会产生排异反 应,西方市场架构中的契约、信用和个人负责精神碰到“亚洲价值观”就变形, 从而导致淮橘北枳,例如西方商业银行制蜕变为日本银企勾结的主银行制;西方 股份制蜕变为日本法人交叉持股制等等,这些变形都被掩盖在“具有本国特色” 的借口之下。2、“拿来”会使亚洲缺乏创意,模仿和学习西方较之独立摸索当 然省事,但习惯于此则可能产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贫乏, 换言之,因为你有了游泳教练并学会了游泳,反倒使得你根本就没有留意原本可 以乘舟而渡的便捷了!3、赶超到接近先行者时,作为后来者突然会陷入到“无 航标”的茫然之中。这在 80 年代的日本尤为突出,当年美、欧、日几成三足鼎 立之势时,日本迅速地迷失在无榜样的困惑中。亚洲国家在看到所谓“后发优 势”的同时,是否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这其实就隐含着“后发劣 势”(Backwardness Disadvantages)呢? 日本病的病症之二是突出产业政策。欧美市场经济的制度架构有宏观层 面和微观层面两方面,宏观层面大致是政府对有关竞争、行业准入等法律框架的 完善,提供适当的公共产品以弥补市场失灵(Market Externality);微观层面 则是私人部门进行交易的秩序。但日本在两者间插入了一个中观的东西:产业政 策,即政府可以引导资源注入特定的产业部门,迅速造就所谓的“支柱产业”。 尽管产业政策(Industry Policy)已经被视为 20 世纪经济学的十大误区之一, 但日本等亚洲国家至今仍对此津津乐道。产业政策在亚洲垂而不死折射出市场机 制始终在亚洲得不到根本尊重。1、如果产业政策是成功的,那么也就是说政府 有预见未来新兴产业的方向,此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严格优于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就是多余的,如果产业政策是失败的,那么政府就没有任何必要搞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