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41403 课程名称:普通测量学 英文名称:Surveying and Mapp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地图学、高等数学 二、课程简介 《普通测量学》是土地资源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正确使 用常用的仪器和工具,初步掌握标高投影的基本知识和识读地形图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一)教学环节安排 1.课堂讲授 要求重点内容详细讲解,难点的内容尽量安排课堂练习,测量方法尽量安 排课堂实验。应注意讲解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并多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 2.自学安排 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课前自学,一些了解性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 学。应注意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应尽快给予解答, 3、实践(测量实验与实习)环节 测量实验与实习,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 面是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测量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 使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普通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41403 课程名称:普通测量学 英文名称:Surveying and Mapp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地图学、高等数学 二、课程简介 《普通测量学》是土地资源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正确使 用常用的仪器和工具,初步掌握标高投影的基本知识和识读地形图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一) 教学环节安排 1. 课堂讲授 要求重点内容详细讲解,难点的内容尽量安排课堂练习,测量方法尽量安 排课堂实验。应注意讲解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并多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 2. 自学安排 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课前自学,一些了解性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 学。应注意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应尽快给予解答。 3、实践(测量实验与实习)环节 测量实验与实习,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 面是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测量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 使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习题内容和要求 通过做习题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 绪论:测量学内容 1题 思政教育:中国测绘发展历史与现代测绘技术突破2题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与成果整理 1-2题 角度测量:内业计算与成果整理 1-2题 直线定向:坐标方位角反算与推算 2题 测量误差:求平均值及中误差 2题 控制测量:内业计算与成果整理 2题 (二)教学工具及手段 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尽量采用现代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如:CA1 课件、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 (三)教学目的 《普通测量学》是一门技术性基础课,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灵活应 付现场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测绘文化、杜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中国测绘发展史、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课程教学 中,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求学生 增强对中国测绘发展历史和典型的测绘发展案例,如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 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专业认同感;要求教师充分结合 现场情形讲解,并要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增强其实际操 作能力:要求学生会使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进行各种测量计算,并应具备一定的 绘图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本课程主要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以及该课程国内外的测绘发展历史 尤其是中国测绘发展历史,了解该测量的前沿内容,重点介绍中国现代测绘技术 发展和突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认同感。理解地面点位的确定方 法和测量工作的程序、特点和要求。掌握测量学的定义及高程、大地水准面和独
4. 习题内容和要求 通过做习题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 绪论:测量学内容 1 题 思政教育:中国测绘发展历史与现代测绘技术突破 2 题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与成果整理 1-2 题 角度测量:内业计算与成果整理 1-2 题 直线定向:坐标方位角反算与推算 2 题 测量误差:求平均值及中误差 2 题 控制测量:内业计算与成果整理 2 题 (二) 教学工具及手段 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尽量采用现代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如:CAI 课件、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 (三) 教学目的 《普通测量学》是一门技术性基础课,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灵活应 付现场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测绘文化、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中国测绘发展史、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课程教学 中,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求学生 增强对中国测绘发展历史和典型的测绘发展案例,如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 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专业认同感;要求教师充分结合 现场情形讲解,并要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增强其实际操 作能力;要求学生会使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进行各种测量计算,并应具备一定的 绘图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论 (一) 目的与要求 了解本课程主要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以及该课程国内外的测绘发展历史, 尤其是中国测绘发展历史,了解该测量的前沿内容,重点介绍中国现代测绘技术 发展和突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认同感。理解地面点位的确定方 法和测量工作的程序、特点和要求。掌握测量学的定义及高程、大地水准面和独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列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说中国测绘历史: 1.1中国传统测绘文化及发展史 12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守护崛起大国安全、托起航天强国梦想) 1.3军事测绘概况 第二节测量学的任务: 第三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四节地球常用的坐标系统: 第五节地面点位的确定原理: 第六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三)思考与实贱 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安全、航天强国的战略意义。 高程、大地水准面及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列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2章水准测量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准仪的构造、检验和校正方法及水准测量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理 解高程概念、高程测量的基本方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及水准测量的原理。 了解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背后的中国故事。学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水准测量的 实施方法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准测量的原理: 第二节水准仪和水准尺: 第三节水准测量方法: 第四节水准测量成果计算: 第五节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六节水准测量误差及其消减方法: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列的概念。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图说中国测绘历史; 1.1 中国传统测绘文化及发展史 1.2 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守护崛起大国安全、托起航天强国梦想) 1.3 军事测绘概况 第二节 测量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四节 地球常用的坐标系统; 第五节 地面点位的确定原理; 第六节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三) 思考与实践 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安全、航天强国的战略意义。 高程、大地水准面及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列的概念。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讨论。 第2章 水准测量 (一) 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准仪的构造、检验和校正方法及水准测量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理 解高程概念、高程测量的基本方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及水准测量的原理。 了解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背后的中国故事。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水准测量的 实施方法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准测量的原理; 第二节 水准仪和水准尺; 第三节 水准测量方法; 第四节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 第五节 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六节 水准测量误差及其消减方法;
第七节精密水准仪与水准尺: 第八节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激光扫平仪。 第九节《珠峰高程测量》:再测世界之嫩!珠峰测量背后的中国故事 (三)思考与实践 1、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2、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3、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原理及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验证性实验。 第3章角度测量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经纬仪的构造、使用、检验方法以及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 理解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掌握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角度测量原理: 第二节光学经纬仪: 第三节光学经纬仪读数装置和操作使用: 第四节水平角和竖直角测量方法: 第五节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六节角度测量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 第七节电子经纬仪 (三)思考与实践 1、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方法, 2、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验证性实验
第七节 精密水准仪与水准尺; 第八节 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激光扫平仪。 第九节 《珠峰高程测量》:再测世界之巅!珠峰测量背后的中国故事 (三) 思考与实践 1、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2、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3、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原理及意义。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验证性实验。 第3章 角度测量 (一) 目的与要求 了解经纬仪的构造、使用、检验方法以及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 理解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掌握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角度测量原理; 第二节 光学经纬仪; 第三节 光学经纬仪读数装置和操作使用; 第四节 水平角和竖直角测量方法; 第五节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六节 角度测量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 第七节 电子经纬仪。 (三) 思考与实践 1、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方法。 2、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方法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验证性实验
第4章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距离测量的光电测距法、GPS相对定位及直线定向其他方法(真方 位角、磁方位角法)。理解水平距离、方位角的概念。掌握水平距离测量的精密 钢尺量距法及坐标方位角的计算与推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纲尺量距: 第二节纲尺量距误差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视距测量: 第四节电磁波测距。 (三)思考与实践 1、坐标方位角的计算与推算方法。 2、光电测距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验证性实验 第5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基本知识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误差传播定律、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以及误差理论的应用。理解误差、 观测精度、观测条件、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中误差及相对误差等概念。掌握确 定最可靠值的方法及如何进行精度评定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观测误差概述: 第二节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第三节误差传播定律: 第四节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第五节不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第4章 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一) 目的与要求 了解距离测量的光电测距法、GPS相对定位及直线定向其他方法(真方 位角、磁方位角法)。理解水平距离、方位角的概念。掌握水平距离测量的精密 钢尺量距法及坐标方位角的计算与推算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纲尺量距; 第二节 纲尺量距误差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视距测量; 第四节 电磁波测距。 (三) 思考与实践 1、坐标方位角的计算与推算方法。 2、光电测距原理。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分组验证性实验。 第5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基本知识 (一) 目的与要求 了解误差传播定律、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以及误差理论的应用。理解误差、 观测精度、观测条件、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中误差及相对误差等概念。掌握确 定最可靠值的方法及如何进行精度评定的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观测误差概述; 第二节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第三节 误差传播定律; 第四节 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第五节 不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