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新论》教学大纲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 共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前培训, 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一是为 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中学 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打破传统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形成一个 全新的属于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自身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组织安排能反映最 新 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认真学习,将有助于高师学生心理学知识, 能 力和素质的提高,为未来教师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实验、观看录像、现场调查、自学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总时 数为54课时。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 2掌握心理科学 的起源和发展,理解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认识 3.了解高师心理学的特点、任务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本章教学的重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 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 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2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 观点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5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本节配合教学录相)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心理科学的起源 二、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和任务 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 、高等师范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新论》教学大纲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 共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前培训, 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一是为 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中学 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打破传统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形成一个 全新的属于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自身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组织安排能反映最 新心 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认真学习,将有助于高师学生心理学知识, 能 力和素质的提高,为未来教师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实验、观看录像、现场调查、自学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总时 数为 54 课时。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 2.掌握心理科学 的起源和发展,理解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认识; 3.了解高师心理学的特点、任务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本章教学的重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 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 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2.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 观点。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 5 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本节配合教学录相)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心理科学的起源 二、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和任务 一、高等师范心理学的特点 二、高等师范心理学的任务
三、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行为动力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 对现代心理学体系的完整认识 2.能运用本章阐述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有关的心理现象; 3.根据本章阐述的有关心理学原理,能对有关教学活动提出一般性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章涉及心理学最基础的理论架构,所有知识点均需认真学习。其中,第 节中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容和第二节中的气质、性格的内容,以及第三节 的所 有内容须重点掌握 2.本章的难点主要是第一节的认知理论概述和第二节的人格理论概述 三、教学时间 本章教学需9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个别内容有特别要求外,均须以讲解为主。 第一节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概述(讲解时重点阐述) 二、注意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四、表象和想象(本目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五、记忆 六、思维 第二节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概述(讲解时可点到为止,不必展开) 性格 第三节行为动力理论 需要 第三章教师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教师角色、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学监控力、教育机智 教师威信、师爱等概念; 2明确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3.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力、教育机智的作用及形成和培养: 4.了解教师威信的作用及维护和提高,师爱的心理功能与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三、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认知理论、人格理论和行为动力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 对现代心理学体系的完整认识; 2.能运用本章阐述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有关的心理现象; 3.根据本章阐述的有关心理学原理,能对有关教学活动提出一般性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章涉及心理学最基础的理论架构,所有知识点均需认真学习。其中,第 一节中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容和第二节中的气质、性格的内容,以及第三节 的所 有内容须重点掌握。 2.本章的难点主要是第一节的认知理论概述和第二节的人格理论概述。 三、教学时间 本章教学需 9 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个别内容有特别要求外,均须以讲解为主。 第一节 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概述(讲解时重点阐述) 二、注意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四、表象和想象(本目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五、记忆 六、思维 第二节 人格理论 一、人格理论概述(讲解时可点到为止,不必展开) 二、气质 三、性格 第三节 行为动力理论 一、需要 二、动机 第三章 教师心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教师角色、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学监控力、教育机智、 教师威信、师爱等概念; 2.明确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3.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力、教育机智的作用及形成和培养; 4.了解教师威信的作用及维护和提高,师爱的心理功能与表现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问题: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掌握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及其 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掌握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相关内容。 2本章难点问题:教学效能感及影响因素,教学反思的成分,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发展及趋势,教育机智的培养,师爱的心理功能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5课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教师角色 、角色与教师角色概述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本目建议自学 三、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节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教学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部分建议自学)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育机智 第三节教师威信与师爱 、教师威信 、师爱(“师爱的表现形式”部分建议自学)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影响条件,以有效地指导青少年的学习活动 2掌握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过程及有效条件; 3.根据本章阐述的有关心理学原理,能对有关的教学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章第一节中青少年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第二节中知识的学习过程 及方式、促进知识掌握的教学方式,第三节中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条件等内容须 掌握。 2本章中第二节的知识的分类、第三节的智力技能的形成及培养是本章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时间 本章教学需7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概述 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 三、青少年记忆的发展 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概述
1.本章重点问题: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掌握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及其 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掌握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相关内容。 2.本章难点问题:教学效能感及影响因素,教学反思的成分,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发展及趋势,教育机智的培养,师爱的心理功能。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 5 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 教师角色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概述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本目建议自学) 三、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节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一、教学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部分建议自学)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育机智 第三节 教师威信与师爱 一、教师威信 二、师爱(“师爱的表现形式”部分建议自学) 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影响条件,以有效地指导青少年的学习活动 ; 2.掌握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过程及有效条件; 3.根据本章阐述的有关心理学原理,能对有关的教学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章第一节中青少年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第二节中知识的学习过程 及方式、促进知识掌握的教学方式,第三节中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条件等内容须 重点 掌握。 2.本章中第二节的知识的分类、第三节的智力技能的形成及培养是本章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时间 本章教学需 7 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概述 二、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 三、青少年记忆的发展 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概述
二、知识学习的方式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四、影响知识学习的心理因素(本目建议学生讨论、自学) 五、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技能的学习 技能概述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本目建议自学) 、智力技能的培养 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智力、创造性,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心境、激 情、应激等基本概念 2理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不同作用 3.了解智力结构的一般 理论,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智力的培养 4.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 系,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第一节的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差异及培养,第二节中 的动机、情绪与情感及个性差异与学习的关系。 2.本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有智力结构理论,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教育的内容。 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6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智力因素与学习 、智力与智力结构 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差异 三、青少年智力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部分建议自学) 第二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习动机与学习 二、情绪、情感与学习(本目建议学生自学、讨论) 三、个性差异与活动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品德心理结构之间互动整体的关系 2掌握品 德主要成分的概念以及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矫正与 转化 不良的品德
二、知识学习的方式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四、影响知识学习的心理因素(本目建议学生讨论、自学) 五、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概述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本目建议自学)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 第五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智力、创造性,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心境、激 情、应激等基本概念; 2.理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不同作用; 3.了解智力结构的一般 理论,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智力的培养; 4.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 系,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第一节的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差异及培养,第二节中 的动机、情绪与情感及个性差异与学习的关系。 2.本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有智力结构理论,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教育的内容。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 6 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 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差异 三、青少年智力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部分建议自学)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 二、情绪、情感与学习(本目建议学生自学、讨论) 三、个性差异与活动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品德心理结构之间互动整体的关系; 2.掌握品 德主要成分的概念以及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矫正与 转化 不良的品德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章的重点内容:品德及其发展,青少年品德的培养,学生不良品德的 转化与矫正 2.本章的难点内容:品德的心理结构以及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4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品德的概述 品德的涵义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发展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本目建议学生自学) 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本目建议学生自学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本节建议学生自学、讨论)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第四节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了解班集体和学生非正式群 体 的特征、功能及进行教育管理的办法; 2理解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 去个性化、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和和名词 3.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改善和加强学校人际关系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几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4课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群体的心理概述 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章的重点内容:品德及其发展,青少年品德的培养,学生不良品德的 转化与矫正。 2.本章的难点内容:品德的心理结构以及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 4 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本目建议学生自学) 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本目建议学生自学)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本节建议学生自学、讨论)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了解班集体和学生非正式群 体 的特征、功能及进行教育管理的办法; 2.理解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 去个性化、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和和名词; 3.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改善和加强学校人际关系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几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三、教学时数 本章教学需 4 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 群体的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