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是丰富多采,极其复杂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 朵。”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的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心理学不但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而且还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轨迹等。在高等 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师范素质的使命。所 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而且 对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研究对象 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节主要论述心 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现象的 基本认识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 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不言而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 定的阶段产生的 人有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 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 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 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 以下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 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 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 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 为此,人们就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 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 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认知。当人们在感觉和知 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 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己不在眼前 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加工改造的 过程,即产生着想象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此外 还必须看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构成 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多会以某种痕迹铭 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去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 象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 山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4页
第一章 绪 论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是丰富多采,极其复杂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 朵。”1[1]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的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心理学不但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而且还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轨迹等。在高等 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师范素质的使命。所 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而且 对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研究对象 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节主要论述心 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现象的 基本认识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 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不言而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 定的阶段产生的。 人有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 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 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 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 以下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 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 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 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 为此,人们就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 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 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认知。当人们在感觉和知 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 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不在眼前 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加工改造的 过程,即产生着想象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此外 还必须看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构成 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多会以某种痕迹铭 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去。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 象。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 1[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 24 页
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在认识事物 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 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髙兴或烦恼、赞赏和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等。以 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 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 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人们常常根 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 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和过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 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 以上所讲的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 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 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 规律所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 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 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 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在 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上述 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许多 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 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 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 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不善开拓等等。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 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有的人反应迟缓 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动作有力: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 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 方面的个别差异。 此外,还有的人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 则安然沉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的 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私心重重…等等。凡此种种经常 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人们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 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 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 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理过程的注意状态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状态、激情状态:在意志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 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
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在认识事物 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 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高兴或烦恼、赞赏和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等。以 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 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 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人们常常根 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 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和过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 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 以上所讲的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 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 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 规律所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 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 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 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在 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上述 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许多 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而 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 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 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不善开拓等等。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 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有的人反应迟缓, 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动作有力;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 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 方面的个别差异。 此外,还有的人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 则安然沉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的 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私心重重……等等。凡此种种经常 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人们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 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 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 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理过程的注意状态;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状态、激情状态;在意志过 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 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
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心 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 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是常会 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成象优柔 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列 表7如下: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一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理现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只为 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 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识 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 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 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一过渡 态一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 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 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 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 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源于何处等,这些问题 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心理的物质载体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 载体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逐 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1830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 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性不 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听之声 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这是在我 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l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发音器官也无损,但 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 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言语表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 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为运动性失语症〃。1871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 发现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部位被 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ν听觉失语症〃。1870年,德国医生弗里
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心 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 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是常会 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成象优柔 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列 表 7 如下: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只为 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 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识 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 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 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 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 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 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 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 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源于何处等,这些问题 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一)心理的物质载体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 载体。 19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逐 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 1830 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 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性不 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听之声 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这是在我 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1861 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发音器官也无损,但 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 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言语表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 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为“运动性失语症”。1871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 发现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部位被 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1870 年,德国医生弗里
奇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 法国生理学家希齐格也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眼的运动。以后二 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 缩,因而确认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 究还表明,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 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不仅直接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 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具有一定神 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称之 为自然的王冠 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 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80%。大脑表面覆盖着3-4 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150亿个脑细胞分六层 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相互交错在一起,并同由脑细胞延伸出来的无数神经纤维 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可观的通讯网络〃(见图1-1)。大脑的主 要机能就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有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 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做出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 系统的活动;而各器官和各系统活动的状况又通过信息环路反馈报告给大脑,并接受大脑的 评价和修正,以更精确地调节人的活动。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 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 等等,但额叶区域的功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人类的大脑皮层 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智慧活动(见图1-2)。人类正是依靠人脑的这种特有的机能,制造出每秒运算一亿五千次的 电了计算机和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 (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 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 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而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人的 心理对人生存环境依存性的有力佐证就是所谓ν狼孩事件〃。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狼孩。所谓 狼孩,即是在婴儿时被狼叼去,并在狼群中生活长大的小孩。8岁时被人发现带回到人类 社会,当时只相当于6个月婴儿的心理水平,习性几乎和动物一样,用四肢走路,用双手和 膝盖着地歇息,喜吃生冷的东西,直接用嘴吃扔在地上的肉,用舌舔流质食物,怕光、怕火 怕水,从不让人洗澡,不习惯穿衣盖被
奇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 法国生理学家希齐格也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眼的运动。以后二 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 缩,因而确认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 究还表明,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 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不仅直接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 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具有一定神 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被称之 为“自然的王冠”。 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 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 80%。大脑表面覆盖着 3-4 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 150 亿个脑细胞分六层 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相互交错在一起,并同由脑细胞延伸出来的无数神经纤维 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可观的“通讯网络”(见图 1-1)。大脑的主 要机能就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有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 、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做出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 系统的活动;而各器官和各系统活动的状况又通过信息环路反馈报告给大脑,并接受大脑的 评价和修正,以更精确地调节人的活动。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 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 等等,但额叶区域的功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人类的大脑皮层 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智慧活动(见图 1-2)。人类正是依靠人脑的这种特有的机能,制造出每秒运算一亿五千次的 电了计算机和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 (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 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 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而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人的 心理对人生存环境依存性的有力佐证就是所谓“狼孩事件”。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狼孩。所谓 “狼孩”,即是在婴儿时被狼叼去,并在狼群中生活长大的小孩。8 岁时被人发现带回到人类 社会,当时只相当于 6 个月婴儿的心理水平,习性几乎和动物一样,用四肢走路,用双手和 膝盖着地歇息,喜吃生冷的东西,直接用嘴吃扔在地上的肉,用舌舔流质食物,怕光、怕火、 怕水,从不让人洗澡,不习惯穿衣盖被
A.鼠脑 B.狐猴脑 C.黑狸狸脑 题嗅觉 四听觉 ■视觉 国躯体感觉口不承担特殊功能的皮层 图1-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 图1-2人类为什么能思维 周围神经系统 人脑不为别的任务所占据 1.脑:2.脊髓:3、4.周围神经系统 (图中C与D是按实际比例画出 A与B稍有放大 图1-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 图1-2人类为什么能思维 周围神经系统 人脑不为别的任务所占据 1.脑:2.脊髓;3.和;4.周围神经系统 (图中C与D是按实际比例画出。A与B稍 有放大) 这个狼孩经过强化训练和教育之后,10岁时才学会站立,12岁时才学会六个单词,14 时才学会走路,15岁时学会45个单词,并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岁时死去 生物基础。但为什么变成了狼孩,没有相应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呢?显然,这是由于他的生活 环境直接造成的。 人和动物不同,人不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包 括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和文化的许多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等等。社会环 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可以说,人的一生,从胎儿开始,其生活的经历就 已经纳入了社会化过程 (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 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 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但人脑中形成的事物映象与它所反映的哪个事物本 身,二者性质是不同的。事物的映象只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 则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例如,客观现实中存在一个杯子:它被反映在人脑中 就出现了这个杯子的映象。前者是现实中实在的客体,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来喝水;而 后者在头脑中出现的哪个杯子的映象”,则是观念性的东西,属于个体的主观映象,别人 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用来喝水 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 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映象之后,又会留下痕迹,痕迹的不断积累 则构成人们绚丽多彩的主观世界。因此,人们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就不会完全象镜子照物那样 机械、呆板,必然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和特征,以及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 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带有个人一定的主体特点。譬如说,对于”夕阳〃的反映,唐代诗人 李商隐的诗句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惆怅、伤感的情调。同样对 夕阳的反映,革命家叶剑英却写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阳照〃的佳句,表现出
图 1-1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 图 1-2 人类为什么能思维: 周围神经系统 人脑不为别的任务所占据 1.脑;2.脊髓;3.和;4.周围神经系统 (图中 C 与 D 是按实际比例画出。 A 与 B 稍 有放大) 这个狼孩经过强化训练和教育之后,10 岁时才学会站立,12 岁时才学会六个单词,14 时才学会走路,15 岁时学会 45 个单词,并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 岁时死去。 这个狼孩虽然是人生的,具有人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即具有产生人的心理的 生物基础。但为什么变成了狼孩,没有相应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呢?显然,这是由于他的生活 环境直接造成的。 人和动物不同,人不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包 括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和文化的许多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等等。社会环 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可以说,人的一生,从胎儿开始,其生活的经历就 已经纳入了社会化过程。 (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 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 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但人脑中形成的事物映象与它所反映的哪个事物本 身,二者性质是不同的。事物的映象只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 则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例如,客观现实中存在一个杯子;它被反映在人脑中 就出现了这个杯子的映象。前者是现实中实在的客体,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来喝水;而 后者在头脑中出现的哪个杯子的“映象”,则是观念性的东西,属于个体的主观映象,别人 看不见,摸不着,也不能用来喝水。 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 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映象之后,又会留下痕迹,痕迹的不断积累, 则构成人们绚丽多彩的主观世界。因此,人们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就不会完全象镜子照物那样 机械、呆板,必然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和特征,以及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 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带有个人一定的主体特点。譬如说,对于“夕阳”的反映,唐代诗人 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惆怅、伤感的情调。同样对 夕阳的反映,革命家叶剑英却写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阳照”的佳句,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