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 的进程。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 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在弄清智力内涵的基础上,我们 将分析青少年智力发展在水平、类型、性别和表现早晚上的差异,并探讨智力的早期发展及 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为青少年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寻找理论依据,提供实践指导。然后 将会论述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涵义及其与智力的关系,论述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动机、情绪 情感、个性的涵义及其对青少年学习的作用 第一节智力因素与学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 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 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智力与智力结构 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几十 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关于智力的理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 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 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 Terman)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 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 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有人认为,智商在 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120-125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发展就是个 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这一类解释认为:在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 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 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 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知记忆能力,特 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这是 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例如,弗里曼(F.W. Freeman)指出, 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希尔加德指出,智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 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 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的这种观 点应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 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 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 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 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单因素,有人主张二 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了解这些理论,对于了解智力的
第五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 的进程。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 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在弄清智力内涵的基础上,我们 将分析青少年智力发展在水平、类型、性别和表现早晚上的差异,并探讨智力的早期发展及 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为青少年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寻找理论依据,提供实践指导。然后 将会论述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涵义及其与智力的关系,论述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动机、情绪 情感、个性的涵义及其对青少年学习的作用。 第一节 智力因素与学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 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 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几十 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关于智力的理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 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 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 M. Terman)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 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 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有人认为,智商在 105 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 120-125 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发展就是个 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这一类解释认为:在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 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 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一 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 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知记忆能力,特 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这是 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例如,弗里曼(F. W. Freeman)指出, 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希尔加德指出,智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 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 维力 5 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的这种观 点应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 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 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 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 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单因素,有人主张二 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了解这些理论,对于了解智力的
本质,深化我们的认识都是必要的 1.单因素论 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 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 商),只测一种智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 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 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 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 验需要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S因素,而 G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 而求出G因素的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①L. 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 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 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λ。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 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 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例如,计算能力与语词流畅相关为0.46,与语词理解相关为0.38,与 记忆相关为0.18。事实说明,各种智力因素并非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一般因素, 这就与二因素论接近了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 G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 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 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 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 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 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 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见图5-1。 1971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180种 1988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至此,将智力分解 为180种元素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它对我们认识智 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 都具有积极意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 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 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 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 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
本质,深化我们的认识都是必要的。 1.单因素论 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 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 商),只测一种智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 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 G 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 又称 S 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 要 G 因素和 S 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 G+S 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 验需要 G+S 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 G+S 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 S 因素,而 G 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 G 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 而求出 G 因素的。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Thurstone)于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 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 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 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 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例如,计算能力与语词流畅相关为 0.46,与语词理解相关为 0.38,与 记忆相关为 0.18。事实说明,各种智力因素并非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一般因素, 这就与二因素论接近了。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 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 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5 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 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 4 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 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6 个因素。把这 3 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 4×5×6=120 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 120 个立体方块,每一立 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见图 5-1。 1971 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 180 种。 1988 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至此,将智力分解 为 180 种元素。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它对我们认识智 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 都具有积极意义。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 E. 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 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 G 因素;其次 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 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 S 因素
产品 单元 门类 关系 转换 蕴含 内容 评价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行为认知 操作 图5-1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图 图5-1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图 其实,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是在斯皮尔曼的G因素与S因素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是斯 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化。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 Cattel1)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 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 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 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 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 反而会上升。见图5-2 100 ;晶状智力 相对平均数 流体智力 1620243450 年龄 图52流体智力和晶状智力的发展示意图 图5-2流体智力和晶状智力的发展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 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 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 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其 中,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元成分是高级管理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 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 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 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 智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为今后的智力理论与实
图 5-1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图 其实,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是在斯皮尔曼的 G 因素与 S 因素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是斯 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化。 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等人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 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 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 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 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 反而会上升。见图 5-2。 图 5-2 流体智力和晶状智力的发展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 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 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其 中,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元成分是高级管理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 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 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 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 智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为今后的智力理论与实
践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差异 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 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青少年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 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有两种情况:一是智力的水平差 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 力的性别差异。当然,智力的性别差异,也可以表现在量的方面,但质的方面较突出一些, 因此我们不妨算为质的差异。 (一)水平差异 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智商(IQ)值来表示。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 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在同龄人口中,人们的智力水平不同,有的智力高有的则低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一个智力水平不断增长到稳定最 后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而且不同的智力因素,其发展的速度也很不相同。 1.同龄人口中智力的分布 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智力很高和智力很 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下图表示在同龄人口中智力分布是一个常 态曲线。 40 百分数 10 08090100 智商 图5-3WAIS智商分配曲线 图5-3WAIS智商分配曲线 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 完全对称的。智力低的一端范围较大,即智力低下的人比智力高的人为数略多。这是因为人 类智力除按正常的变异规律分布外,还有许多疾病可以损害大脑,导致智力低下。但是,智 力是可以变化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天才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培养:而与生物工程相关 的脑科学的开发将使白痴在人类中逐渐消失。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 超常、中常、低常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表5-1是按韦克斯勒智力分类,各智力水平类型及人类分布情况 表5-1WAIS智商分类
践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差异 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 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青少年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 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有两种情况:一是智力的水平差 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 力的性别差异。当然,智力的性别差异,也可以表现在量的方面,但质的方面较突出一些, 因此我们不妨算为质的差异。 (一)水平差异 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智商(IQ)值来表示。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 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在同龄人口中,人们的智力水平不同,有的智力高有的则低;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一个智力水平不断增长到稳定最 后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而且不同的智力因素,其发展的速度也很不相同。 1.同龄人口中智力的分布 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智力很高和智力很 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下图表示在同龄人口中智力分布是一个常 态曲线。 图 5-3 WAIS 智商分配曲线 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 完全对称的。智力低的一端范围较大,即智力低下的人比智力高的人为数略多。这是因为人 类智力除按正常的变异规律分布外,还有许多疾病可以损害大脑,导致智力低下。但是,智 力是可以变化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天才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培养;而与生物工程相关 的脑科学的开发将使白痴在人类中逐渐消失。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 超常、中常、低常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表 5-1 是按韦克斯勒智力分类,各智力水平类型及人类分布情况。 表 5-1 WAIS 智商分类
表5-1是按韦克斯勒智力分类法,各智力水平类型及人数分布情况。 表5-1WAIS智商分类 智商 占人口的百分比 类别 130以上 非常优秀( very superior) 120~129 6.7 优秀( superior) 110~119 16.1 中上(聪明)( bright) 50.0 中等( average) 80~89 161中下(还y山 70~79 临界迟钝( borderline) 70以下 2.2 智力缺陷( mental deficiency) 2.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一般说 来,出生后的前五年智力发展最迅速,5-12岁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增长,12-20岁智力缓慢上 升,到20岁左右智力达到高峰,这一高峰期一直持续到34岁左右。然后直到60岁,智力 缓慢下降,60岁以后,智力下降迅速。当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 这样一个结果:智力的绝对水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 龄的增加不是线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 现下降趋势。 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发展的速度、高峰期范围、衰退时间方面 都不相同。迈尔斯(w.R. Miles)等人研究发现:知觉能力发展最早,在10岁就达到高峰,高 峰期持续到17岁,从23岁便开始衰退:记忆力发展次之,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持续到 29岁,从40岁开始衰退;再次是动作和反应速度,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也是 从40岁开始衰退:最后是思维能力,在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的为72%,有的18岁达到高 峰期,持续到49岁,从60岁以后开始衰退。 智力何时出现衰退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不同,还取决于个体的状况。一般说来,智力 低的人发展速度慢且停止较早,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止的年龄也较晚。通常身体健康、 勤于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会衰退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 智力才会迅速衰退。 (二)表现早晚差异 人的智力表现早晚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这叫ν人才早熟〃或能力的早期表现。但也有人智力表现较晚即所谓ν大器晩成。〃一般说来, 智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1.早期表现 古今中外,人才早慧、智力早熟的神童举不胜举。唐代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赋 诗,13岁时写成不朽名篇《腾王阁序》。白居易6个月就识之〃字和ν天〃字,6岁显诗才 9岁通声律,年纪很轻就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名句。德国大诗人、思想家、 政治家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能朗诵诗歌,8岁时已经能用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拉 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书写。我国当代超常儿童姚思,2岁时识汉字1200个,测试智商为243 湖南神童刘俊杰,4岁识字2500多个,破格上了小学三年级,1992年不满9岁时,已经上 了高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优良 智力早熟现象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最为常见。据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显露音 乐才能的情况最多。见表5 表5-2最早出现音乐能力的年龄阶段
2.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一般说 来,出生后的前五年智力发展最迅速,5-12 岁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增长,12-20 岁智力缓慢上 升,到 20 岁左右智力达到高峰,这一高峰期一直持续到 34 岁左右。然后直到 60 岁,智力 缓慢下降,60 岁以后,智力下降迅速。当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 这样一个结果:智力的绝对水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 龄的增加不是线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 现下降趋势。 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发展的速度、高峰期范围、衰退时间方面 都不相同。迈尔斯(W.R.Miles)等人研究发现:知觉能力发展最早,在 10 岁就达到高峰,高 峰期持续到 17 岁,从 23 岁便开始衰退;记忆力发展次之,14 岁左右达到高峰期,持续到 29 岁,从 40 岁开始衰退;再次是动作和反应速度,18 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 29 岁,也是 从 40 岁开始衰退;最后是思维能力,在 14 岁左右达到高峰期的为 72%,有的 18 岁达到高 峰期,持续到 49 岁,从 60 岁以后开始衰退。 智力何时出现衰退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不同,还取决于个体的状况。一般说来,智力 低的人发展速度慢且停止较早,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止的年龄也较晚。通常身体健康、 勤于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会衰退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 智力才会迅速衰退。 (二)表现早晚差异 人的智力表现早晚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这叫“人才早熟”或能力的早期表现。但也有人智力表现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一般说来, 智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1.早期表现 古今中外,人才早慧、智力早熟的神童举不胜举。唐代诗人王勃 6 岁善文辞,10 岁赋 诗,13 岁时写成不朽名篇《腾王阁序》。白居易 6 个月就识“之”字和“天”字,6 岁显诗才, 9 岁通声律,年纪很轻就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名句。德国大诗人、思想家、 政治家歌德,4 岁前就识字读书,能朗诵诗歌,8 岁时已经能用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拉 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书写。我国当代超常儿童姚思,2 岁时识汉字 1200 个,测试智商为 243。 湖南神童刘俊杰,4 岁识字 2500 多个,破格上了小学三年级,1992 年不满 9 岁时,已经上 了高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优良。 智力早熟现象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最为常见。据研究,儿童在 3 岁左右开始显露 音 乐才能的情况最多。见表 5-2。 表 5-2 最早出现音乐能力的年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