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教育的 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改 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未 来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 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 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所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 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因此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1999年 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 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 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 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 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为其成年以后直至终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 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尽早发现,尽早矫治,把问题消灭 在萌芽状态。 、心理健康涵义 )健康 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但并非人人对健康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健 康的认识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 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毫无疑问,这个定义也不够全 面,没有关注到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 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 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 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何谓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 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 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 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心理健康 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 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 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 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 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 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 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 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 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
第十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教育的 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改 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未 来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 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 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所以,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 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因此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1999 年 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 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 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 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 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为其成年以后直至终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 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尽早发现,尽早矫治,把问题消灭 在萌芽状态。 一、心理健康涵义 (一)健康 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但并非人人对健康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健 康的认识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 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毫无疑问,这个定义也不够全 面,没有关注到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 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 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 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何谓健康,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 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 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 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心理健康 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 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 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 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 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 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 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 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 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
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三)心理卫生 N心理卫生这一词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遇到的概念,它和心理健康到底有什 么关系呢?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 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的含义除了包括指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外,还专指人的心理健 康及状态,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 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 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所以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20 世纪初。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她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比尔斯(C. Beers), 比尔斯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特别是精神病治疗机构对病人的冷漠和虐 待,以及公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1908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 灵》。此书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一场由美国发韧, 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1908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一康涅狄格州心理卫 生协会成立,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 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也开始起步,1936 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际未开展工作而名存实亡。1985 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终于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前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马斯洛和密特曼(H.A. Mas low& 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斯柯特( Scott,1968)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 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 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 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 爱的能力 4.智慧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 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
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三)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这一词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遇到的概念,它和心理健康到底有什 么关系呢?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原意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 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它的含义除了包括指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外,还专指人的心理健 康及状态,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同义。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 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维护、增进心理健康 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所以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 20 世纪初。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她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比尔斯(C. Beers), 比尔斯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特别是精神病治疗机构对病人的冷漠和虐 待,以及公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 1908 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 灵》。此书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一场由美国发韧, 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1908 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 生协会成立,1930 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1948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 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也开始起步,1936 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际未开展工作而名存实亡。1985 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终于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前,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 & 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斯柯特(Scott,1968)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 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 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 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 爱的能力。 4.智慧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 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
6.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7.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 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 层次;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 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三)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 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 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 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 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 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是智力不 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 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 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 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 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 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是说明 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事,合情合理, 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并不过分,也不突然 4.人格统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 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 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 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 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 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 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 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6.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7.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 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 层次;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 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三)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 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 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 地讲,智商在 130 以上,为超常;智商在 90 以上,为正常;智商在 70-89 间,为亚中常; 智商在 70 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 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是智力不 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 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 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 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 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 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是说明 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事,合情合理, 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并不过分,也不突然。 4.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 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 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 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 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 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 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 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 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 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 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如果一个人的认 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 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 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 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 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担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青少年学生 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0)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査,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等),原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 理健康障碍。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 千万之多,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占总数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 13.67%,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高达25.39%51。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 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 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死亡,甚至犯罪 等,这在客观上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消极后果。如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表 明,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 大学的统计表明,该校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休学、死亡学生数的51%和50%0 从最近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 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 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上述材料充分显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在大中小学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 四、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 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 质不同类型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 功能不同类型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 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 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 山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刍议》,《教育评论》1992年第4期 21陈振华《大学生心理障碍病理因素的思考》,《青年心理与咨询》1992年第5期 引自《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 4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分析》,《青年心理与咨询》1993年第1期 5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 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 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 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如果一个人的认 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 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 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 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 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担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青少年学生 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有 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等) 1[1],原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 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 理健康障碍2[2]。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 千万之多,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 2961 名大中小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占总数 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 13.67%,高中生为 18.7%,而大学生高达 25.39%3[3]。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 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 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死亡,甚至犯罪 等,这在客观上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消极后果。如北京 16 所大学联合调查表 明,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 37.9%和 64.4%。清华 大学的统计表明,该校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休学、死亡学生数的 51%和 50%4[4]。 从最近一次对全国近 3000 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 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 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5[5]。 上述材料充分显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在大中小学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 题。 四、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 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 质不同类型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 功能不同类型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 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 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 1[1]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刍议》,《教育评论》1992 年第 4 期 2[2] 陈振华《大学生心理障碍病理因素的思考》,《青年心理与咨询》1992 年第 5 期 3[3] 引自《人民日报》1989 年 8 月 15 日 4[4]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分析》,《青年心理与咨询》1993 年第 1 期 5[5]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
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 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 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 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 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 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 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査数据显示,精神 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 素的影响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 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 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 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 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 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岀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 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 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2.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 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 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 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言语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 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 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 想极力减轻或消除。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 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 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 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 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 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 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 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 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 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 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
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 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 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 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 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 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 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 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 素的影响。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 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 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 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 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 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 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 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2.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 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 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 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言语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 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 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 想极力减轻或消除。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 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 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 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 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 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 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 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 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 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 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