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 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 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 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 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 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 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 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 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 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 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 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 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 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 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 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 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 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 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 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 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 (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 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 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 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 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
第四章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 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 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 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 的规律。 第一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 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 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 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 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 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 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 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 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 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 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 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 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 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 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 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 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 (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 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 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 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 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
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动力。教育是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向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易于促 进个体将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需要 (四)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 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 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 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 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由于人类个体在脑的发育、生理机能的发育以及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阶 段性,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认知发展年龄特征具有较普遍的稳定性。主要表 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 阶段的发展速度彼此接近 但是,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个体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一定的差距,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 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生产经验的有目的的活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是人类 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青 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掌握理论化的知识和系统化的技能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 同时,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认知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 学习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认知活动。在 任何学习活动中,个体都需要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因此,通过 学习可以使个体的认知功能得到训练。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 中介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就不能进行认知活动,更谈不上发展个体认知功能。 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 结果。 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已形成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对 学习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首先,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个体学习的根本方式。例如,在记忆 活动中,对同一学习内容是通过机械识记来记忆,还是通过理解识记来记忆,主要取决于个 体的思维能力。其次,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学习的内容。例如,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 一般只能掌握初级概念,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能掌握部分二级概念。这是由于学前儿 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 逻辑思维。第三,认知发展影响学习品质的形成。认知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形成学习的 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学习品质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 习效率产生影响。当然,认知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唯一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影响 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知识准备、学习动机水平等。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的智力水平 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二、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 (一)青少年感知的发展 1、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感觉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有关研究材料(朱智贤,1993), 个体在15岁前后,其视觉和听觉等感觉能力甚至超过成人。初中生对各种颜色的区分能力 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高60%以上。初中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也比小学生高很多。在青少年中很 多人表现出特殊的音乐才能。青少年的其他感觉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关节、肌肉的感觉能 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为青少年从事写字、绘画、体育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青少年的感觉能力是在各科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 科教学和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对其感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了青少年的感知活
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动力。教育是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向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易于促 进个体将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需要。 (四)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 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 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 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 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由于人类个体在脑的发育、生理机能的发育以及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阶 段性,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认知发展年龄特征具有较普遍的稳定性。主要表 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一 阶段的发展速度彼此接近。 但是,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个体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一定的差距,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 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生产经验的有目的的活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是人类 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青 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掌握理论化的知识和系统化的技能。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 同时,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认知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 学习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认知活动。在 任何学习活动中,个体都需要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因此,通过 学习可以使个体的认知功能得到训练。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 中介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就不能进行认知活动,更谈不上发展个体认知功能。 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 结果。 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已形成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对 学习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首先,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个体学习的根本方式。例如,在记忆 活动中,对同一学习内容是通过机械识记来记忆,还是通过理解识记来记忆,主要取决于个 体的思维能力。其次,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学习的内容。例如,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 一般只能掌握初级概念,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能掌握部分二级概念。这是由于学前儿 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 逻辑思维。第三,认知发展影响学习品质的形成。认知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形成学习的 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学习品质。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 习效率产生影响。当然,认知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唯一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影响 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知识准备、学习动机水平等。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的智力水平 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二、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 (一) 青少年感知的发展 1、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感觉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有关研究材料(朱智贤,1993), 个体在 15 岁前后,其视觉和听觉等感觉能力甚至超过成人。初中生对各种颜色的区分能力 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高 60%以上。初中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也比小学生高很多。在青少年中很 多人表现出特殊的音乐才能。青少年的其他感觉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关节、肌肉的感觉能 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为青少年从事写字、绘画、体育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青少年的感觉能力是在各科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 科教学和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对其感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了青少年的感知活
动。另一方面,图画、音乐、几何、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和参观、劳动等实践活动,为青少年 增强感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练习条件。 2、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 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在课堂学习和各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个体要达到预定的活动 目的,就不能只感知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摆脱无关事物的干扰,使自己的知觉服从 于预定的学习目的。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两个方面。 青少年观察的选择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感知 定的对象,但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初中生 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 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初中生的感知往往是按成人的要求进行的,具有 定的被动性。高中生则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 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有研究表明(朱智贤,1993),在一定的教学条 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为:7-10岁的儿童为20分钟左右, 10-12岁的儿童为25分钟左右,初中生为40分钟左右。青少年能较好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 注意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对一定对象的观察所持续时间更长。有研究表明(郑 和钧,1993),在一次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中生能平均坚持1小时35分钟,而高中生 能平均坚持3小时 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展 青少年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 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的空间知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形成了“上下、左 右、前后”初步的空间观念。但这些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初中以后,个体逐渐能够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位置。例如, 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中各维度间的关系,理解透视的原理。但对较复杂的空间关 系,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其次,宏观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起来。例如,掌握地理空间的 各种关系,形成关于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青少年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学习立体几何 等学科的重要心理基础 青少年的时间知觉也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在时间单位的理解方面,小学生对小时、日、 周等与其生活制度有关的时间单位理解较好,但对秒、分钟、月、年等与生活制度关系较远 的时间单位则理解不够确切。初中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确切地理解秒、分钟、小时、日、 周、月、年等时间单位。其次,青少年对各种事件或现象的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完善起来。 这对他们学习历史和阅读文艺作品起了很大作用。第三,青少年开始理解世纪、纪元等历史 时间单位。对于这些时间单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不能确切地理解,而初中生一般能够较为 精确地理解了 (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1、青少年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在 小学阶段,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想象,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例如,小学生能有表 情地进行朗读,能按照教师的描绘来绘画,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并作文等。但小学生 的想象往往是被动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脱离想象的主题,其想象的内容往往比较简 单。初中生能较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其想象还是具有一定 的被动性,不善于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高中生不仅能迅速地完成内容较为复杂的想象任 务,而且能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例如,在一项实验中(郑和钧,1993),高一学生最快 的能在17分钟内写出800字左右的好文章 青少年想象的随意性的发展,推动了他们独立地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促进了青少 年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人理想。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 在中学阶段,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 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占优势。例如,中学生成功地进行创造、发明的人数显 著地超过小学生
动。另一方面,图画、音乐、几何、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和参观、劳动等实践活动,为青少年 增强感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练习条件。 2、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 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 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在课堂学习和各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个体要达到预定的活动 目的,就不能只感知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摆脱无关事物的干扰,使自己的知觉服从 于预定的学习目的。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两个方面。 青少年观察的选择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感知 一定的对象,但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初中生 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 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初中生的感知往往是按成人的要求进行的,具有 一定的被动性。高中生则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 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有研究表明(朱智贤,1993),在一定的教学条 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为:7-10 岁的儿童为 20 分钟左右, 10-12 岁的儿童为 25 分钟左右,初中生为 40 分钟左右。青少年能较好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 注意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对一定对象的观察所持续时间更长。有研究表明(郑 和钧,1993),在一次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中生能平均坚持 1 小时 35 分钟,而高中生 能平均坚持 3 小时。 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展 青少年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 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小学阶段,个体的空间知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形成了“上下、左 右、前后”初步的空间观念。但这些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初中以后,个体逐渐能够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位置。例如, 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中各维度间的关系,理解透视的原理。但对较复杂的空间关 系,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其次,宏观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起来。例如,掌握地理空间的 各种关系,形成关于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青少年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学习立体几何 等学科的重要心理基础。 青少年的时间知觉也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在时间单位的理解方面,小学生对小时、日、 周等与其生活制度有关的时间单位理解较好,但对秒、分钟、月、年等与生活制度关系较远 的时间单位则理解不够确切。初中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确切地理解秒、分钟、小时、日、 周、月、年等时间单位。其次,青少年对各种事件或现象的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完善起来。 这对他们学习历史和阅读文艺作品起了很大作用。第三,青少年开始理解世纪、纪元等历史 时间单位。对于这些时间单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不能确切地理解,而初中生一般能够较为 精确地理解了。 (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1、青少年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在 小学阶段,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想象,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例如,小学生能有表 情地进行朗读,能按照教师的描绘来绘画,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并作文等。但小学生 的想象往往是被动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脱离想象的主题,其想象的内容往往比较简 单。初中生能较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其想象还是具有一定 的被动性,不善于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高中生不仅能迅速地完成内容较为复杂的想象任 务,而且能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例如,在一项实验中(郑和钧,1993),高一学生最快 的能在 17 分钟内写出 800 字左右的好文章。 青少年想象的随意性的发展,推动了他们独立地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促进了青少 年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人理想。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 在中学阶段,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 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占优势。例如,中学生成功地进行创造、发明的人数显 著地超过小学生
应当指出,中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在普遍提高的同时,其创造性水平也出现较大的分化的 趋势,有些中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较快,水平较高;有的中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发展较慢,水平 较低。造成一些中学生想象创造性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其一是这些学生缺乏创造意识, 进行创造想象的动力不足:其二是缺乏必要的训练,进行创造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较低:其 三是这些学生所积累的表象内容过于贫乏 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首先,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个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 方面,具体表象更加精确地反映了对象的细节;另一方面,综合性的表象更好地反映对象的 整体与结构。同时,个体对语词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 确、完整地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现实性。 其次,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够较好地区分什么是现 实的,什么是虚构的。因而,青少年能主动地抑制那些不符合现实的想象,其想象中虚构的 成份逐渐减少。这在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方面表现的十分明显。中学生对童话类的故事的兴趣 大大降低,而更喜欢富于现实性的文艺作品,如描写生活的作品等 但是,在中学阶段,个体不切实际的想象还时有发生,个别学生还会胡思乱想。其主要 原因是,少数学生意志力薄弱,难以抑制不切实际的想象。这种胡思乱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 产生严重干扰,而且会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上歧途 三、青少年记忆的发展 (一)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记是个体对一定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的识记,在必要时还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小 学阶段是由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导向有意识记为主导过渡阶段:初中阶段基本确立了有意识记 忆的主导地位,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由成人提出来的;高中阶段,个体能自觉地、独立地 提出较为长远的识记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对识 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由于青少年识记的有意性的提高,其识记的效果也大大提高。高一学 生一年的记忆量是初一学生的两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四到五倍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还善于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来提高识记忆效果。这也是有意识记发 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理解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进行识记的 方法。理解识记是借助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是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 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的方法。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上看,理解识记远远优于 机械识记。 在小学阶段,虽然理解识记有了很大发展,但机械识记仍占主导地位。初中阶段是由机 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阶段,初二是一个转折时期。在高中阶段,理解识记已成为学生识 记的主要方法。在理解识记发展的同时,机械识记仍然保持相当的水平,是青少年学习必不 可少的识记手段 3、抽象记忆占优势 从识记的内容上,记忆可以分为具体记忆和抽象记忆。在入学以前儿童记忆的内容主要 是具体形象。入学以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快于对具体形象的记忆 但从总体上说,在整个小学阶段,个体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他们善于记忆事物的 具体形象,不善于记忆公式、定理、法则等抽象材料。这与他们的思维水平较低和经验贫乏 有关。 在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的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 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但即使在高中阶段,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 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 (二)青少年记忆策略的发展 1、记忆的基本的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主体控制自己的记忆活动,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个体在记忆活动常用的 记忆策略主要有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述策略、组织策略、提取策略等 注意是感觉记忆的内容进入短时记忆的前提。个体如果加强自己对记忆对象的注意,是
应当指出,中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在普遍提高的同时,其创造性水平也出现较大的分化的 趋势,有些中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较快,水平较高;有的中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发展较慢,水平 较低。造成一些中学生想象创造性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其一是这些学生缺乏创造意识, 进行创造想象的动力不足;其二是缺乏必要的训练,进行创造想象的认知操作能力较低;其 三是这些学生所积累的表象内容过于贫乏。 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首先,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个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一 方面,具体表象更加精确地反映了对象的细节;另一方面,综合性的表象更好地反映对象的 整体与结构。同时,个体对语词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 确、完整地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现实性。 其次,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够较好地区分什么是现 实的,什么是虚构的。因而,青少年能主动地抑制那些不符合现实的想象,其想象中虚构的 成份逐渐减少。这在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方面表现的十分明显。中学生对童话类的故事的兴趣 大大降低,而更喜欢富于现实性的文艺作品,如描写生活的作品等。 但是,在中学阶段,个体不切实际的想象还时有发生,个别学生还会胡思乱想。其主要 原因是,少数学生意志力薄弱,难以抑制不切实际的想象。这种胡思乱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 产生严重干扰,而且会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上歧途。 三、青少年记忆的发展 (一)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记是个体对一定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的识记,在必要时还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小 学阶段是由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导向有意识记为主导过渡阶段;初中阶段基本确立了有意识记 忆的主导地位,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由成人提出来的;高中阶段,个体能自觉地、独立地 提出较为长远的识记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对识 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由于青少年识记的有意性的提高,其识记的效果也大大提高。高一学 生一年的记忆量是初一学生的两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四到五倍。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还善于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来提高识记忆效果。这也是有意识记发 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理解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进行识记的 方法。理解识记是借助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是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 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的方法。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上看,理解识记远远优于 机械识记。 在小学阶段,虽然理解识记有了很大发展,但机械识记仍占主导地位。初中阶段是由机 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阶段,初二是一个转折时期。在高中阶段,理解识记已成为学生识 记的主要方法。在理解识记发展的同时,机械识记仍然保持相当的水平,是青少年学习必不 可少的识记手段。 3、抽象记忆占优势 从识记的内容上,记忆可以分为具体记忆和抽象记忆。在入学以前儿童记忆的内容主要 是具体形象。入学以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快于对具体形象的记忆。 但从总体上说,在整个小学阶段,个体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他们善于记忆事物的 具体形象,不善于记忆公式、定理、法则等抽象材料。这与他们的思维水平较低和经验贫乏 有关。 在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的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 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但即使在高中阶段,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 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 (二)青少年记忆策略的发展 1、记忆的基本的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主体控制自己的记忆活动,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个体在记忆活动常用的 记忆策略主要有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述策略、组织策略、提取策略等。 注意是感觉记忆的内容进入短时记忆的前提。个体如果加强自己对记忆对象的注意,是
提高记忆效果的重要条件。一种重要的注意策略是,针对记忆对象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 题可以激发个体注意并观察对象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研究表明,有无复述,复述的方式不 同都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有复述比无复述的记忆效果好: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结构复 述比简单重复的复述记忆效果好。因此,好的复述策略就是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复 精细阐述策略就是在记忆材料中添加一种意义,或增加一定的细节,使较为分离的对象 组合为一个整体。例如要记住“电视一一服装”,就可以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联系,如 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使用精细阐述的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组织策略就是将一组信息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单元,并且表示它们的关系。例如,为了记 住课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就是组织策略的运用。 提取策略就是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方法。一种有效的提取策略是分类提取,就是将要提取的 对象归入一定知识类别,再在一定的知识类别中进行搜索。分类提取可以缩小信息搜索的范 围,提高搜索的成功率 2、记忆策略发展的特点 记忆策略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 其一,个体记忆策略的发展,受个体的经验、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制约。 其中思维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个体记忆策略发展 的阶段性。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萌芽阶段,个体尚未掌握记忆策略, 即使自发地获得了少量的记忆策略,也难以在记忆活动中进行迁移。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 展处于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个体自发地获得了许多记忆策略,但他们还不能有效地运用 这些策略提高记忆效率。中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个体可以在无 人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而且能根据记忆的任务来调整记忆策略 其二,在没有指导的条件下,相同年龄的个体之间,记忆策略发展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个体掌握记忆策略的水平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李维,1996),即使到了大学阶段, 也有许多人没有掌握分类回忆的记忆策略。其次,个体所选择的记忆策略也存在差异。例如, 在复述策略的选择上,具有内部学习动机的个体,倾向于根据材料的内部结构来复述;而具 有外部学习动机的个体,则倾向于运用机械重复的策略进行复述 其三,个体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记忆策略。研究表明,无论是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 还是大学生,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获得记忆策略。一旦个体获得了记忆策略,其记忆效果 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通常,青少年记忆策略训练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训练模式,即通过专门的记忆策略课, 训练记忆策略。二是渗透模式,即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记忆策略的训练。三是综 合训练模式,即先专门地教授几种记忆策略,再结合具体教学进行渗透。一般而言,综合模 式被认为是最佳的训练模式 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一)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初中阶段开始占主 要地位。在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不仅占绝对的优势,而且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高 中生已经能运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抽象逻辑思 维的发展为青少年学习各种理论提供了必要条件。 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并于高中阶段达到基本成熟的水平。辩证逻辑思 维是人类的最高级的思维形式,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标志着青少年思维的整体结构的形成 同时,青少年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仍在发展,并与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熔 动作思维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技术能力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能力的发展 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还半成熟状态。一方面,随着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 不断丰富,初中生能较好地利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抽象材料的理解。这表明了初中生思 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初中生的思维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例如,初中生 往往比较偏激与极端;爱钻牛角尖;常常抓往一点不及其余: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外
提高记忆效果的重要条件。一种重要的注意策略是,针对记忆对象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 题可以激发个体注意并观察对象。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研究表明,有无复述,复述的方式不 同都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有复述比无复述的记忆效果好;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结构复 述比简单重复的复述记忆效果好。因此,好的复述策略就是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复 述。 精细阐述策略就是在记忆材料中添加一种意义,或增加一定的细节,使较为分离的对象 组合为一个整体。例如要记住“电视——服装”,就可以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联系,如 “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使用精细阐述的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组织策略就是将一组信息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单元,并且表示它们的关系。例如,为了记 住课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就是组织策略的运用。 提取策略就是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方法。一种有效的提取策略是分类提取,就是将要提取的 对象归入一定知识类别,再在一定的知识类别中进行搜索。分类提取可以缩小信息搜索的范 围,提高搜索的成功率。 2、记忆策略发展的特点 记忆策略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 其一,个体记忆策略的发展,受个体的经验、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制约。 其中思维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个体记忆策略发展 的阶段性。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萌芽阶段,个体尚未掌握记忆策略, 即使自发地获得了少量的记忆策略,也难以在记忆活动中进行迁移。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 展处于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个体自发地获得了许多记忆策略,但他们还不能有效地运用 这些策略提高记忆效率。中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个体可以在无 人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而且能根据记忆的任务来调整记忆策略。 其二,在没有指导的条件下,相同年龄的个体之间,记忆策略发展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个体掌握记忆策略的水平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李维,1996),即使到了大学阶段, 也有许多人没有掌握分类回忆的记忆策略。其次,个体所选择的记忆策略也存在差异。例如, 在复述策略的选择上,具有内部学习动机的个体,倾向于根据材料的内部结构来复述;而具 有外部学习动机的个体,则倾向于运用机械重复的策略进行复述。 其三,个体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记忆策略。研究表明,无论是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 还是大学生,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获得记忆策略。一旦个体获得了记忆策略,其记忆效果 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通常,青少年记忆策略训练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训练模式,即通过专门的记忆策略课, 训练记忆策略。二是渗透模式,即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记忆策略的训练。三是综 合训练模式,即先专门地教授几种记忆策略,再结合具体教学进行渗透。一般而言,综合模 式被认为是最佳的训练模式。 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一)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初中阶段开始占主 要地位。在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不仅占绝对的优势,而且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高 中生已经能运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抽象逻辑思 维的发展为青少年学习各种理论提供了必要条件。 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并于高中阶段达到基本成熟的水平。辩证逻辑思 维是人类的最高级的思维形式,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标志着青少年思维的整体结构的形成。 同时,青少年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仍在发展,并与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熔合。 动作思维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技术能力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能力的发展。 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还半成熟状态。一方面,随着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 不断丰富,初中生能较好地利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抽象材料的理解。这表明了初中生思 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初中生的思维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例如,初中生 往往比较偏激与极端;爱钻牛角尖;常常抓往一点不及其余;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