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洋浦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 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 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 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 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 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 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 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 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 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 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 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 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 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 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 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 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 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 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 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 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末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 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海南省洋浦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 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 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 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 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 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 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 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 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 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 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 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 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 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 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 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 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 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 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 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 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 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 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 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 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 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 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 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 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 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 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 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 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 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 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 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 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 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若不显戮 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 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 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 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 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 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 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 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 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 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 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 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 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 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 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 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 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 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 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 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 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 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 “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 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 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 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 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 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 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 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 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 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器:人才 B.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 行:施行 C.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比:近来 D.臣以年少,谬膺重任 以:因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安童富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而从不亲近一个年轻人,有 些见解就连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被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 怕天下会有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对此很感动 C.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 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D.安童不仅富有政治才干,对皇帝忠心耿耿,且立身行事注重轻重缓急,有时奏对十分 委婉,曲尽其意,表现出了一种过人的智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器:人才 B.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 行:施行 C.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比:近来 D.臣以.年少,谬膺重任 以:因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安童富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3 分) ( )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而从不亲近一个年轻人,有 些见解就连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被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 怕天下会有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对此很感动。 C.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 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D.安童不仅富有政治才干,对皇帝忠心耿耿,且立身行事注重轻重缓急,有时奏对十分 委婉,曲尽其意,表现出了一种过人的智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 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而望矣, (荀子《劝学》)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个指挥 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 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 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 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 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 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一一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 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哩猎 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 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一一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一一—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 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一—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 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 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 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 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荀子《劝学》) ⑶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陆 地 上 的 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 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 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 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 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 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 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 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 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 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 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 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 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 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 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 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一一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 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 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 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 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岀晒谷场,朝我们走来—一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 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 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一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 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一晒谷场,可是,刚才(毎天他都要 演绎一场岀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岀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 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 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 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 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 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 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 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25分) 攀登物理高峰一一寻找」粒子的丁肇中 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 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孑的新世界。但 是,正在这时,诽议和疾病向他袭来。1966年至1970年的粒子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 苦的5年。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 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 粒子。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硏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他和同事们不断地 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就这样, 他们艰苦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 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 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年至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 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 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 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 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 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 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 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 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 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 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 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 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 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 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 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 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 分)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 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25 分) 攀 登 物 理 高 峰——寻找 J 粒子的丁肇中 20 世纪 50 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 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但 是,正在这时,诽议和疾病向他袭来。l966 年至 l970 年的粒子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 苦的 5 年。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 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 粒子。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他和同事们不断地 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就这样, 他们艰苦奋战 5 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 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 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 年至 l970 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 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