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 2011届高三模拟测试(一)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 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 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 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 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亳不相关,那这 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 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 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 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 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 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 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 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 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 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 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 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 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 勹]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 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 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
海南省琼海市 2011 届高三模拟测试(一)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 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 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 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 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 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 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 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 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 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 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 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 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 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 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 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 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 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 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 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 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 18 岁之后,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
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 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 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 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 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 D.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 化”的学习生活。 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领必然让孩子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 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 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 日: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 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 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日:“何以?唐日:“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 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之,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 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 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 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国门)以内者,寡人制之 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 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 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 其军市租尽以飨土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 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土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幕府) 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 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
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 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 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 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 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 D.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 化”的学习生活。 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领必然让孩子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 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 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 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 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 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 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之,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 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 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 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国门)以内者,寡人制之; 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 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 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 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 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幕府), 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 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
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 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 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 4.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善:善于 B.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制:裁决 C.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飨:犒劳 D.求贤良,举冯唐举:举荐 以下六句话分编四组,全都能证明文帝“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的一组是 ①上怒,起入禁中②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③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④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⑥复以为云中守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 B.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C.云中太守魏尚因为擅自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而受到法办,爵位被削 D.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5分) ②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秦楼月 (宋)向子誣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乾隆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 8.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 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 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 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 冯唐列传》,有改动) 4.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 善:善于 B.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制:裁决 C.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 飨:犒劳 D.求贤良,举.冯唐 举:举荐 5.以下六句话分编四组,全都能证明文帝 “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 ”的一组是 ( ) ①上怒,起入禁中②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③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④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⑥复以为云中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 能。 B.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C.云中太守魏尚因为擅自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而受到法办,爵位被削。 D.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 了。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5 分) ②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秦楼月 (宋)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乾隆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 8.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5 分) 9.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 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四题中选三题做)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况《劝学》) (2)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 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周《逍遥游》)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 宫赋》) 乙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 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 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 暗中和同学们比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 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 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 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 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 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 就当她漂亮吧!ˆ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 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 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 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四题中选三题做)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况《劝学》) (2)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 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周《逍遥游》)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 说》)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 宫赋》) 乙 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分 析 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 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 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 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 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 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 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 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 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 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 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 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 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
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 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 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 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 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 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 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 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 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 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 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 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 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 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同学们沮丧、气愤 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 分)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分) (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 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 此生惟愿长报国 一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记者:顾瑞珍吴晶晶胡浩 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洗礼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
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 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 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 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 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 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 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 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 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 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 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 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 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 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同学们沮丧、气愤, 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 分)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 分) (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 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此生惟愿长报国 ——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记者:顾瑞珍 吴晶晶 胡 浩 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洗礼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31 日清晨,我国航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