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己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 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 剧名称见于记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 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 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 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 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 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 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 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 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 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 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 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 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道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 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 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多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 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 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 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 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 到清乾隆年间。淸康煕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 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 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 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雨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 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 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宇此,一时盛况空前
海南省琼海市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 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 80 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 剧名称见于记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 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 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 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 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 280 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 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 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 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 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 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 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 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 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道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 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 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多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 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 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 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 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 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 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 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 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B. 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雨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 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 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宇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 有折数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 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 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 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 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 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B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 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 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 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 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 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 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 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 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 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 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 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 兵势强盛,孤自度势,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 藏奸心,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 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鰧》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 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 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
D. 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 有折数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 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B. 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 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 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 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D. 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 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 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B.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 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C. 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 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 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 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 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 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 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 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 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 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 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 兵势强盛,孤自度势,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 藏奸心,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 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 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 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
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 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宾客往来之望 绝:断绝、隔绝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损:裁减 C、后还到扬州更募 募:募捐 D、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 典:执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曹操自明绝无“不逊之志”的一组是()(3分) ①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②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③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 ④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⑤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⑥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A、②④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在济南为官时,开始割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但这样就触犯了一些 权贵的利益,他怕由此给家族招来灾祸,只好托病还乡。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 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 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决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也 是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后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5分) 译文: (2)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8.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5分) 9.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漠孤烟直 。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 上》)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3)上下天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范仲淹《岳阳楼记》)
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 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绝宾客往来之望 绝:断绝、隔绝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损:裁减 C、后还到扬州更募 募:募捐 D、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 典:执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曹操自明绝无“不逊之志”的一组是( )(3 分) ①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②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 ③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 ④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⑤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⑥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曹操在济南为官时,开始割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但这样就触犯了一些 权贵的利益,他怕由此给家族招来灾祸,只好托病还乡。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 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 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决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也 是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后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5 分) 译文: (2)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8.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5 分) 9.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 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6 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大漠孤烟直, 。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 上》)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上下天光,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l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灵岩寺的月光 ①宴会结束,已是晚上八时多。我浑身酒气,走出宾馆大门,这是在哪里?我突然记起 来了,这是在灵岩寺景区。我抬头望去,夜空是那么深远,还有一种耀眼的光亮,啊—一群 峰上面已经无声无息地升起了一轮明月。明月似乎离我特别近,它的外形那样圆润,那样鲜 亮,银辉灿灿。月光如同一股清流淋遍了我的全身,我清醒过来了。 ②我凝视着这轮月亮,被它镇住了。我大口大口吸着这冬季里依然带有松柏香的清凉空 气,如同在水下憋了大半天,终于冒出水面,长长地吸进一口气,有一种庆幸感。我痴痴地 看着这轮明月,我的心开始慢慢地沉静起来,近乎柔软的润湿的一种东西漫上来。 ③那是在小时候,随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的朦胧,月亮悄悄走上了村头的树梢。山模糊 了,路模糊了,夜幕下的田野特别静谧,柔滑而有质感,月光下我们尽情嬉戏,整个身心都 在自由地飞翔:还是在月光下,那是我随父亲在海上的一次捕鱼。到处是黑黝黝的海水与阴 沉沉的浪头,强烈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令我大气不敢出。这时,一轮纯净又清澄的月亮从海底 浮出,视野之内翻开的浪涛全变成硕大的银色莲花,那份欣喜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又想起 我的军旅生涯,想起月亮与我为伴、陪我站岗的那些夜晚,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月光似乎 是雪白的,我手握钢枪,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保家卫国的边关情怀,是一种崇高的自豪感。 ④这一切都化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记忆了。此时,我在仰望着月亮,月亮似乎也在俯瞰着 我。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能够从自然界领悟 到喜悦、感知到乐趣了?我们什么时候忘却了这美丽的月亮 ⑤现代城里人很少看到月亮的客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大气里的尘埃密度增大,由水泥 块组成的楼房也一年高过一年,“光亮工程”也极大地增强了亮度,而月亮和星星在尘世里的 就显得暗淡了。说城里孩子不认识月亮了,可能有点儿夸张。不过,有天晚上,我就听到院 子里玩耍的孩子在惊喜地大喊,原因是他们发现了星星与月亮。这是由人们日益膨胀起来的 欲望催生的。我们生活里充满了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力…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布满 了杂乱无序的焦虑、怀疑、麻木,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争吵不休...那些崇高的追求、自由 的心境、伟大的心灵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难以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 月?谁有心情静对这灿烂的星星?谁有神思来欣赏这美妙的空间?我们的精神被水泥块压 抑了。古往今来的哲人无不强调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才是快乐之源。我们为何失去了这个快 乐的本源?我们什么时候忘记了祖训?我们何时才能静静地欣赏月光,觅到一份心灵上的安 ⑥我每次走进灵岩寺,都有一种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感觉,那种庄严感、神秘感,以 及给我的惊奇总令我肃然起敬,给了我参悟生命的启示。这里的一切现在都已经融进月色里, 俗人的眼睛看不到了。月下的禅师应该还在继续讲着经文,在讲宇宙万物因缘聚合而生,因 缘散失而灭的道理,在讲着要将人类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宏愿。大殿里的那 尊弥勒佛,依然在笑着天下可笑之人与可笑之事了 ⑦月光下的灵岩寺更加莫测了,灵岩寺的月光也更加明亮更加幽深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灵岩寺中看月亮,与记忆中往昔看月亮,其感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B、无论是捕鱼,还是站岗,“我”都受益于月亮,现在既不捕鱼又不站岗,自然就忘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 灵岩寺的月光 ①宴会结束,已是晚上八时多。我浑身酒气,走出宾馆大门,这是在哪里?我突然记起 来了,这是在灵岩寺景区。我抬头望去,夜空是那么深远,还有一种耀眼的光亮,啊——群 峰上面已经无声无息地升起了一轮明月。明月似乎离我特别近,它的外形那样圆润,那样鲜 亮,银辉灿灿。月光如同一股清流淋遍了我的全身,我清醒过来了。 ②我凝视着这轮月亮,被它镇住了。我大口大口吸着这冬季里依然带有松柏香的清凉空 气,如同在水下憋了大半天,终于冒出水面,长长地吸进一口气,有一种庆幸感。我痴痴地 看着这轮明月,我的心开始慢慢地沉静起来,近乎柔软的润湿的一种东西漫上来。 ③那是在小时候,随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的朦胧,月亮悄悄走上了村头的树梢。山模糊 了,路模糊了,夜幕下的田野特别静谧,柔滑而有质感,月光下我们尽情嬉戏,整个身心都 在自由地飞翔;还是在月光下,那是我随父亲在海上的一次捕鱼。到处是黑黝黝的海水与阴 沉沉的浪头,强烈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令我大气不敢出。这时,一轮纯净又清澄的月亮从海底 浮出,视野之内翻开的浪涛全变成硕大的银色莲花,那份欣喜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又想起 我的军旅生涯,想起月亮与我为伴、陪我站岗的那些夜晚,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月光似乎 是雪白的,我手握钢枪,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保家卫国的边关情怀,是一种崇高的自豪感。 ④这一切都化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记忆了。此时,我在仰望着月亮,月亮似乎也在俯瞰着 我。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能够从自然界领悟 到喜悦、感知到乐趣了?我们什么时候忘却了这美丽的月亮? ⑤现代城里人很少看到月亮的客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大气里的尘埃密度增大,由水泥 块组成的楼房也一年高过一年,“光亮工程”也极大地增强了亮度,而月亮和星星在尘世里的 就显得暗淡了。说城里孩子不认识月亮了,可能有点儿夸张。不过,有天晚上,我就听到院 子里玩耍的孩子在惊喜地大喊,原因是他们发现了星星与月亮。这是由人们日益膨胀起来的 欲望催生的。我们生活里充满了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力……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布满 了杂乱无序的焦虑、怀疑、麻木,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争吵不休……那些崇高的追求、自由 的心境、伟大的心灵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难以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谁有时间来仰望这轮明 月?谁有心情静对这灿烂的星星?谁有神思来欣赏这美妙的空间?我们的精神被水泥块压 抑了。古往今来的哲人无不强调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才是快乐之源。我们为何失去了这个快 乐的本源?我们什么时候忘记了祖训?我们何时才能静静地欣赏月光,觅到一份心灵上的安 宁? ⑥我每次走进灵岩寺,都有一种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感觉,那种庄严感、神秘感,以 及给我的惊奇总令我肃然起敬,给了我参悟生命的启示。这里的一切现在都已经融进月色里, 俗人的眼睛看不到了。月下的禅师应该还在继续讲着经文,在讲宇宙万物因缘聚合而生,因 缘散失而灭的道理,在讲着要将人类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宏愿。大殿里的那 尊弥勒佛,依然在笑着天下可笑之人与可笑之事了。 ⑦月光下的灵岩寺更加莫测了,灵岩寺的月光也更加明亮更加幽深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在灵岩寺中看月亮,与记忆中往昔看月亮,其感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B、无论是捕鱼,还是站岗,“我”都受益于月亮,现在既不捕鱼又不站岗,自然就忘却
了月亮。 C、现在人们很少去看月亮,主要是因为高大的楼房、浑浊的空气、耀眼的灯光遮盖了 D、作者概叹古往今来的很多人,整日为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利等而奔波,已 经没有心情去看月亮了 E、文章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写景叙事文笔细腻,议论切中时弊,抒情直面人生, 体现了作者对心灵上安宁的向往与追求 (2)文章第④自然段说“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请结合文章 内容简述为什么“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6分) (3)文章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请举例并简要 分析。(6分) 4)本文的标题是“灵岩寺的月亮”,有人说中心词“月亮”在文章中不仅起到线索的作 用,还有其他作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 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 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 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 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 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 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 祥同意了 ③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硏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 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 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 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 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 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一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 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 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 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 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 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 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 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了月亮。 C、现在人们很少去看月亮,主要是因为高大的楼房、浑浊的空气、耀眼的灯光遮盖了 它。 D、作者概叹古往今来的很多人,整日为衣食住行、职务级别、金钱权利等而奔波,已 经没有心情去看月亮了。 E、文章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写景叙事文笔细腻,议论切中时弊,抒情直面人生, 体现了作者对心灵上安宁的向往与追求。 (2)文章第④自然段说“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可是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请结合文章 内容简述为什么“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6 分) (3)文章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请举例并简要 分析。(6 分) (4)本文的标题是“灵岩寺的月亮”,有人说中心词“月亮”在文章中不仅起到线索的作 用,还有其他作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 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 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 1921 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 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 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 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 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 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 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 祥同意了。 ③ 1926 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 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 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 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 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 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 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 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 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 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 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 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 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