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中学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全球史观”一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 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 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 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 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 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 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 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 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 史一一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 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 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 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 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 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 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 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 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 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 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 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 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 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 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 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 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海南省嘉积中学 2012 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 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 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 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 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 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 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 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 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 30 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 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 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 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 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 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 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 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 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 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 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 者的传统。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 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 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 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 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 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 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 论 B.“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 地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 C.“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 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 和深远的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 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 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 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 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 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 常繁盛。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 地位 C.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 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 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髙第矣,及奏名,中乙 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 五年,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 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德佑元年,吕文焕°导大元兵东下 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枋得与吕师夔°善,乃应诏 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 奔信州,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 论”。 B.“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 地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 C.“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 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 和深远的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 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 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 30 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 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 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 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早在 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 常繁盛。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 地位。 C.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 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 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 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 五年,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①。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 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德佑元年,吕文焕②导大元兵东下 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枋得与吕师夔③善,乃应诏 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 奔信州,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
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 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 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 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 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佑仕闽 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 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 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 【注】①问目:题目。②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③吕师夔:吕文焕之侄。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摘似道政事为问目 擿:揭发、指责 B.枋得以兵逆之 逆:迎击、抵御 C.委以钱,率谢不取 谢:谢绝 D.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 被: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枋得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分) ①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 ②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③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④有来卜者,惟取米 屦而己 ⑤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⑥弃之于地,终不食 而死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 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枋得为人豪爽,性情刚直。跟人谈论起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就一定掀须 拍案,跳跃奋起,显得很激动 B.谢枋得曾率兵守卫安仁和信州,失败之后,在建宁隐姓埋名,住在旅馆里 常常向东大哭;不久他又流落到了建阳,以给人占卜为生。 C.吕文焕引元兵来进攻的时候,还诱降自己的亲属和部下,但他的侄子吕师夔 没有投降。谢枋得想亲自去和吕文焕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D.谢枋得曾经是被推荐的宋朝旧臣的第一位,但是他并没有应召。后来,他又 先后三次拒绝了元朝官员们对他的征召,始终没有再出仕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5分 (2)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 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 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 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 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佑仕闽, 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 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 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 改) 【注】①问目:题目。②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③吕师夔:吕文焕之侄。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擿似道政事为问目 擿:揭发、指责 B.枋得以兵逆之 逆:迎击、抵御 C.委以钱,率谢不取 谢:谢绝 D. 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 被: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 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枋得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3 分) ①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 ②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③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④有来卜者,惟取米 屦而已 ⑤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⑥弃之于地,终不食 而死 A. 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 ②③④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谢枋得为人豪爽,性情刚直。跟人谈论起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就一定掀须 拍案,跳跃奋起,显得很激动。 B.谢枋得曾率兵守卫安仁和信州,失败之后,在建宁隐姓埋名,住在旅馆里, 常常向东大哭;不久他又流落到了建阳,以给人占卜为生。 C.吕文焕引元兵来进攻的时候,还诱降自己的亲属和部下,但他的侄子吕师夔 没有投降。谢枋得想亲自去和吕文焕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D. 谢枋得曾经是被推荐的宋朝旧臣的第一位,但是他并没有应召。后来,他又 先后三次拒绝了元朝官员们对他的征召,始终没有再出仕。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5 分) (2)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荆南别贾制书东归郑震 来时秋雨满江楼,归日春风度客舟。 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 8.诗歌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单分析。(5分) 9.指出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简单分析诗人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2)西望夏口,东望武 。(《赤 壁赋》) (3)鹏之背, 怒而 飞 《逍遥游》) (4) ,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 峡》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 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 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 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 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 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 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 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 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 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一一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 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 “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 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 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 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
荆南别贾制书东归 郑震 来时秋雨满江楼,归日春风度客舟。 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 8. 诗歌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单分析。(5 分) 9. 指出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简单分析诗人的情感。(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 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 分) (1) ,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2)西望夏口,东望武 昌, , 。(《赤 壁赋》) (3)鹏之背, ,怒而 飞, (《逍遥游》) (4) ,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 峡》)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 70 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 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 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 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 21 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 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 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 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 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 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 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 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 “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 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 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 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
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 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 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 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 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 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 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 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 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 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 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 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 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 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 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 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 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 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 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 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 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 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 神 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 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 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 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 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2)文章开头写电影片段中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4)简要分析《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 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 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 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 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 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 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 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 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 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 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 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 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 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 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 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 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 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 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 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 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 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 ⑴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 神 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 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 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 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 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⑵ 文章开头写电影片段中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 分) ⑶ 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6 分) ⑷ 简要分析《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