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 2010年高考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小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 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 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 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 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 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 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 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 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 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海南省海口市 2010 年高考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 1~3 小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 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 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 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 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 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 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 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 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 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 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 同—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 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 就愈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 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 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 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 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 (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 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 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 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 日益尖锐和深刻。 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的 最终会向深处转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 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 B.注重“趣味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 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 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 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 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 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 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 就愈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 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 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 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 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 (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 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 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 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 日益尖锐和深刻。 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的, 最终会向深处转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 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 B.注重“趣味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 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 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D.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 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 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 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 里不哥党干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日:“人 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日:“卿年少,何从得 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 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日 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 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 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孑北平王岀镇极边,在边十年。 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日:“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 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 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 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菲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 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 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日:“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 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器:人才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 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 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 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 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 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 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 “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 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 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 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 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 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 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 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 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 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器:人才
B.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 行:施行 C.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近来 D.臣以年少,谬膺重任 以:因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安童富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而从不亲近一个年轻人, 有些见解就连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被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 恐怕天下会有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对此很感动 C.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 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D.安童不仅富有政治才干,对皇帝忠心耿耿,且立身行事注重轻重缓急,有时奏对十 分委婉,曲尽其意,表现出了一种过人的智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干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敏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 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B.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 行:施行 C.比.因饥馑,盗贼滋横 比:近来 D.臣以.年少,谬膺重任 以:因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安童富有政治才干的一组是(3 分) ( )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而从不亲近一个年轻人, 有些见解就连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被授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 恐怕天下会有轻视朝廷之心。皇帝对此很感动。 C.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 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D.安童不仅富有政治才干,对皇帝忠心耿耿,且立身行事注重轻重缓急,有时奏对十 分委婉,曲尽其意,表现出了一种过人的智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 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I注]:①真珠:即珍珠。②敲:ⅶ,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8.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 9.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豉而望矣, 荀子《劝学》)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l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碗馄饨 酒楼里来了两位客人,穿着不俗,看样子是一对出来旅游的夫妻。 服务员送上菜单。男的直接递给女的:“你点吧。”女的看也不看:“来碗馄饨。” 男人发话了:“吃什么馄饨,又不是没钱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 敧:yǐ,斜靠着。 ③都来:算来。 8.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 分) 9.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荀子《劝学》) ⑶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碗馄饨 酒楼里来了两位客人,穿着不俗,看样子是一对出来旅游的夫妻。 服务员送上菜单。男的直接递给女的:“你点吧。”女的看也不看:“来碗馄饨。” 男人发话了:“吃什么馄饨,又不是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