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推荐方法 二次征求意见稿) 环境保护部 2017年4月
— 18 — 附件 3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推 荐 方 法 (二次征求意见稿) 环境保护部 2017 年 4 月
目录 前言..21 1适用范围 22 2规范性文件 3术语与定义 23 3.1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子区域 23 3.2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 23 3.3行政区域环境风险受体 24 3.4人口集中区 3.5生态保护红线 3.6缓冲区分析 24 3.7叠加分析 ..24 3.8集对分析 25 3.9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地图集..25 4环境风险评佔程序 25 5资料准备...26 5.1行政区域环境功能区划与空间分布情况 5.2行政区域环境风险受体信息 5.3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
— 19 — 目 录 前 言 ..................................................21 1 适用范围 ...............................................22 2 规范性文件 .............................................22 3 术语与定义 .............................................23 3.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子区域 ...........................23 3.2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 ...................................23 3.3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受体 .................................24 3.4 人口集中区 ...........................................24 3.5 生态保护红线 .........................................24 3.6 缓冲区分析 ...........................................24 3.7 叠加分析 .............................................24 3.8 集对分析 .............................................25 3.9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地图集 .......................25 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25 5 资料准备 ...............................................26 5.1 行政区域环境功能区划与空间分布情况 ...................27 5.2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受体信息 .............................27 5.3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 ...........................28
5.4行政区域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 29 6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划分 6.1按敏感目标类型划分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 6.2按照自然地理位置划分的网格区域 6.3以下级行政区域边界划分的评估子区域. 31 7环境风险识别 32 8环境风险评估 32 8.1环境风险指数计算 33 8.2网格化环境风险评估.. 34 8.3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分析 36 9环境风险表征 9.1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评估结果表征 39 9.2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地图集绘制 附录A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计算方法 附录B网格化风险评估方法大气环境风险场强计算代码举例∴..57 附录C环境风险管理措施与建议举例参考 58 附录D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 20 — 5.4 行政区域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 ...............29 6 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划分 .................................30 6.1 按敏感目标类型划分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 .................30 6.2 按照自然地理位置划分的网格区域 .......................31 6.3 以下级行政区域边界划分的评估子区域 ...................31 7 环境风险识别 ...........................................32 8 环境风险评估 ...........................................32 8.1 环境风险指数计算 .....................................33 8.2 网格化环境风险评估 ...................................34 8.3 典型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分析 .............................36 9 环境风险表征 ...........................................39 9.1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评估结果表征 .............39 9.2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地图集绘制 .......................40 附录 A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计算方法 ..............41 附录 B 网格化风险评估方法大气环境风险场强计算代码举例 ....57 附录 C 环境风险管理措施与建议举例参考 ....................58 附录 D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61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 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突发 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范和指导行政区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 风险评估,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制定本方法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按照资料准备、评估子区域划 分、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表征五个步骤实施。主要 是为了全面辨识评估区域内重点环境风险源及风险受体,确定区域 环境风险等级,摸清区域环境风险特征,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有针 对性、差异化的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措施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区域环境风险管控能力。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评估或重新评估行政区域突发环 境事件风险:1)未开展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或评估已满 五年的;2)行政区域内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类型、数量、分 布以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环境风险等级发 生变化的;3)行政区域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4)有关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规范发生变化的 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相关风险评价内容可以作为行 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
— 21 —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 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突发 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范和指导行政区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 风险评估,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制定本方法。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按照资料准备、评估子区域划 分、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表征五个步骤实施。主要 是为了全面辨识评估区域内重点环境风险源及风险受体,确定区域 环境风险等级,摸清区域环境风险特征,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有针 对性、差异化的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措施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区域环境风险管控能力。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评估或重新评估行政区域突发环 境事件风险:1)未开展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或评估已满 五年的;2)行政区域内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类型、数量、分 布以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环境风险等级发 生变化的;3)行政区域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4)有关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规范发生变化的。 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相关风险评价内容可以作为行 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
1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地市级和区县级人民政府开展本行政区域突发环 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省级 与乡镇级人民政府开展本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可参考本方 法 2规范性文件 本方法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 《全囯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0146号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环发 2015]4号)
— 22 —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地市级和区县级人民政府开展本行政区域突发环 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省级 与乡镇级人民政府开展本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可参考本方 法。 2 规范性文件 本方法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 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 号);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 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17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34 号);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 号) 《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146 号)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环发 〔2015〕4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