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即顶极杂草群落。水稻的种植,水稻田中顶极杂草群落均以稗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 尽管人类的汰除,由于稗草与水稻的伴生性,使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稻茬麦田的顶极杂 草群落是以看麦娘属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北方旱茬麦田多以野燕麦为优势种的顶极杂草 群落( Climax of weed community)。秋熟旱作物田的顶极杂草群落,大多是以马唐为优势种的 杂草群落等等。 农田杂草群落具有多样性,给杂草防除带来困难。这种特性常导致杂草产生新的变异 和生命力更强的变种。当杂草遇到恶劣环境条件时,少数抗性强的杂草能够延续生存,尤 其是长期单一使用某种除草剂后产生抗性杂草生态型。由此引发杂草群落的自发演替,此 外尚有多种因素可引起杂草群落的自发演替,事实上,农田杂草群落的演替从未停止过, 从而加剧了恶性杂草的蔓延和危害,也常常使防除变得更加困难
21 也即顶极杂草群落。水稻的种植,水稻田中顶极杂草群落均以稗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 尽管人类的汰除,由于稗草与水稻的伴生性,使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稻茬麦田的顶极杂 草群落是以看麦娘属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北方旱茬麦田多以野燕麦为优势种的顶极杂草 群落(Climax of weed community)。秋熟旱作物田的顶极杂草群落,大多是以马唐为优势种的 杂草群落等等。 农田杂草群落具有多样性,给杂草防除带来困难。这种特性常导致杂草产生新的变异 和生命力更强的变种。当杂草遇到恶劣环境条件时,少数抗性强的杂草能够延续生存,尤 其是长期单一使用某种除草剂后产生抗性杂草生态型。由此引发杂草群落的自发演替,此 外尚有多种因素可引起杂草群落的自发演替,事实上,农田杂草群落的演替从未停止过, 从而加剧了恶性杂草的蔓延和危害,也常常使防除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章杂草的化学防治 2.1杂草化学防治概述 杂草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发生和发展的,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就产生了杂草的防治问题 但是,应用化学药剂防治杂草,在100年前则是不可思议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化学 除草作为现代的除草手段在杂草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世纪末期,在欧洲防治葡萄霜霉病时,偶然发现,喷到葡萄园附近禾谷类作物田中 的波尔多液能够伤害一些十字花科杂草而不伤害作物。在1895年法国、德国、美国几乎同 时发现硫酸铜的选择除草作用。这就是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在此阶段曾经试验了许多化 合物,如硫酸铁、盐酸、硫酸、硝酸以及石灰氮、硫酸铵、硝酸钾等,这些化合物杀草谱 窄,用量大,成本高,未能用于农田,但却开辟了化学除草的途径。1932年有机选择性除 草剂二硝酚及地乐酚的发现,使除草剂进入了有机化合物的领域。虽然它们的选择性不强 仅能局部杀死杂草植株,不能斩草除根,但却使除草剂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42年 2,4—滴的发现开辟了杂草防治的新纪元,它不仅选择性强,杀草谱广,而且活性显著提 高,除草效果十分突出,单位面积用量也很低,因而成为一项有效的除草措施迅速在农业 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并始终处于久盛不衰之势,所以在文献中将其作为20世纪农业中的重 大发现之一。在2,4一滴这一重大突破的影响下,大大促进了除草剂的发展,开创了新的 工业领域一一除草剂工业。世界上许多化学公司竞相开发新的除草剂,在此浪潮中,一系 列高效除草剂品种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并在生产中应用,不仅将杂草防治技术提高到 个新水平,而且也引起了耕作栽培制度的深刻变革。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发成功的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及60年代初期开发的酰胺类除草剂 敌稗在杀草谱与选择性方面给新品种开发指出了方向。70年代以来,随着有机合成的发展 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的进展,生物测定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显著促进了 除草剂品种的筛选与开发,导致众多广谱、选择性强的除草剂不断涌现,使除草剂逐步成 为农药工业的主体,其年产量、销售值及使用面积跃居农药之首,从而大大促进了杂草的 化学防治。如今,化学除草剂在杂草综合治理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成为杂草综合治理的 核心。在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化学除草。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全国每年使用的除草剂有效成分在29万吨以上,占全部农药用量的49%,销售值占农药总 销售值的60%,化学除草面积达14亿公顷以上。如果离开除草剂,玉米、大豆、棉花、谷 类、水稻、花生、高粱等主要作物总产量损失1/3,价值达130亿美元。199)年中国除草 剂的销售额达50亿元人民币,而黑龙江就销售了15亿元人民币,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了 巨大的作用
22 第二章 杂草的化学防治 2.1 杂草化学防治概述 杂草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发生和发展的,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就产生了杂草的防治问题; 但是,应用化学药剂防治杂草,在 100 年前则是不可思议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化学 除草作为现代的除草手段在杂草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 世纪末期,在欧洲防治葡萄霜霉病时,偶然发现,喷到葡萄园附近禾谷类作物田中 的波尔多液能够伤害一些十字花科杂草而不伤害作物。在 1895 年法国、德国、美国几乎同 时发现硫酸铜的选择除草作用。这就是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在此阶段曾经试验了许多化 合物,如硫酸铁、盐酸、硫酸、硝酸以及石灰氮、硫酸铵、硝酸钾等,这些化合物杀草谱 窄,用量大,成本高,未能用于农田,但却开辟了化学除草的途径。1932 年有机选择性除 草剂二硝酚及地乐酚的发现,使除草剂进入了有机化合物的领域。虽然它们的选择性不强, 仅能局部杀死杂草植株,不能斩草除根,但却使除草剂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42 年, 2,4-滴的发现开辟了杂草防治的新纪元,它不仅选择性强,杀草谱广,而且活性显著提 高,除草效果十分突出,单位面积用量也很低,因而成为一项有效的除草措施迅速在农业 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并始终处于久盛不衰之势,所以在文献中将其作为 20 世纪农业中的重 大发现之一。在 2,4-滴这一重大突破的影响下,大大促进了除草剂的发展,开创了新的 工业领域――除草剂工业。世界上许多化学公司竞相开发新的除草剂,在此浪潮中,一系 列高效除草剂品种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并在生产中应用,不仅将杂草防治技术提高到一 个新水平,而且也引起了耕作栽培制度的深刻变革。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发成功的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及 60 年代初期开发的酰胺类除草剂 敌稗在杀草谱与选择性方面给新品种开发指出了方向。70 年代以来,随着有机合成的发展, 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的进展,生物测定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显著促进了 除草剂品种的筛选与开发,导致众多广谱、选择性强的除草剂不断涌现,使除草剂逐步成 为农药工业的主体,其年产量、销售值及使用面积跃居农药之首,从而大大促进了杂草的 化学防治。如今,化学除草剂在杂草综合治理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成为杂草综合治理的 核心。在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化学除草。在美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全国每年使用的除草剂有效成分在 29 万吨以上,占全部农药用量的 49%,销售值占农药总 销售值的 60%,化学除草面积达 1.4 亿公顷以上。如果离开除草剂,玉米、大豆、棉花、谷 类、水稻、花生、高粱等主要作物总产量损失 1/3,价值达 130 亿美元。1999 年中国除草 剂的销售额达 50 亿元人民币,而黑龙江就销售了 15 亿元人民币,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了 巨大的作用
2.2我国杂草科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田草害一直是阻碍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发展的一个 重要因素。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中,就包含着与农田杂草的斗争历史。我们的祖先早 就用刀耕火种进行灭草播种,早就有“稻田养鱼,使鱼吃草,鱼粪肥田,草净鱼稻丰”的生态 农业先例。而且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锄、镰、犁、耙等实用工具在杂草防除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杂草科学研究较农业病虫害研究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杂草科学研究起步晚, 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但应用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50年代中期开始了田间药效 试验 “七五”期间,进行了“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摸清了全国各大农业区系稻 麦、棉、豆四种主要作物的8种恶性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消长规律,研究了耕作、轮作、 栽培措施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奠定了我国杂草科学研究的基础。 八五”期间,在稻、麦、玉米、棉花和大豆5大作物生态区,系统调查了几种主要农 田杂草群落组成、危害和演替趋势,开展了包括生态调控在内的,以开拓一次性化学除草为 主体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把我国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九五”期间,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农田杂草种群 和群落发生变化的特点,以6大作物轮作区为基础,以控制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5 大作物农田草害为目标,采取化学除草与生态调控和传统措施相结合的战略,系统调查了土 壤中杂草种子库容量,研究了杂草种群动态及危害、杂草群落演替成因和规律:以安全、髙 效、经济为原则,开发新除草剂品种与配套应用技术并举:硏究了合理密植、秸秆覆盖、优 化水肥等生态调控措施对改善作物栽培管理条件、改变作物和杂草生长环境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田杂草综合治理已从单一作物农田单一杂草防除发展到不同农业生态区5 大作物轮作、套作田生态调控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周年农田杂草综合治理。化学除草面积 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1967年全国除草面积33万公顷,70年代中期达170万公顷。随着 70年代末国外新型高效除草剂的引进和应用,我国化学除草面积进一步扩大,至80年代中后 期化学除草面积为1300多万公顷。90年代以来,尤其是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兴起,农田化学除草日益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化学除草 面积在90年代初期猛增至2300万公顷,至2002年,化学除草面积达7880余万公顷。随着 化学除草面积的持续扩大,国产除草剂品种也得到不断增长。尤其在新型、低量、高效、安 全除草剂的开发研制方面,我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除草剂原药产 品数量已有392个,制剂企业数量406个,制剂产品数量2408个。我国杂草生物防治研究 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鲁保一号”为代表的生物除草剂于60年代就已在我国应用。新
23 2.2 我国杂草科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田草害一直是阻碍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发展的一个 重要因素。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中,就包含着与农田杂草的斗争历史。我们的祖先早 就用刀耕火种进行灭草播种,早就有“稻田养鱼,使鱼吃草,鱼粪肥田,草净鱼稻丰”的生态 农业先例。而且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锄、镰、犁、耙等实用工具在杂草防除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杂草科学研究较农业病虫害研究以及许多发达国家的杂草科学研究起步晚, 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但应用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50 年代中期开始了田间药效 试验. “七五”期间,进行了“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摸清了全国各大农业区系稻、 麦、棉、豆四种主要作物的 8 种恶性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消长规律,研究了耕作、轮作、 栽培措施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奠定了我国杂草科学研究的基础。 “八五”期间,在稻、麦、玉米、棉花和大豆 5 大作物生态区,系统调查了几种主要农 田杂草群落组成、危害和演替趋势,开展了包括生态调控在内的,以开拓一次性化学除草为 主体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把我国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九五”期间,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农田杂草种群 和群落发生变化的特点,以 6 大作物轮作区为基础,以控制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5 大作物农田草害为目标,采取化学除草与生态调控和传统措施相结合的战略,系统调查了土 壤中杂草种子库容量,研究了杂草种群动态及危害、杂草群落演替成因和规律;以安全、高 效、经济为原则,开发新除草剂品种与配套应用技术并举;研究了合理密植、秸秆覆盖、优 化水肥等生态调控措施对改善作物栽培管理条件、改变作物和杂草生长环境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田杂草综合治理已从单一作物农田单一杂草防除发展到不同农业生态区 5 大作物轮作、套作田生态调控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周年农田杂草综合治理。化学除草面积 每年以 10%的速度增长。1967 年全国除草面积 33 万公顷,70 年代中期达 170 万公顷。随着 70年代末国外新型高效除草剂的引进和应用,我国化学除草面积进一步扩大,至80年代中后 期化学除草面积为 1300 多万公顷。90 年代以来,尤其是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兴起,农田化学除草日益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化学除草 面积在 90 年代初期猛增至 2300 万公顷,至 2002 年,化学除草面积达 7880 余万公顷。随着 化学除草面积的持续扩大,国产除草剂品种也得到不断增长。尤其在新型、低量、高效、安 全除草剂的开发研制方面,我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除草剂原药产 品数量已有 392 个,制剂企业数量 406 个,制剂产品数量 2408 个。我国杂草生物防治研究 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鲁保一号”为代表的生物除草剂于 60 年代就已在我国应用。新
疆哈密植检站于80年代研制的“生防剂F798”控制西瓜田的瓜列当也取得实用性成果。“九 五”期间农业部重点高新技术与基础研究项目设立了“生物除草剂研究”专题,大力促进了 我国生物除草剂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已从紫茎泽兰中分离到链格孢菌株、在野燕麦上分离 到燕麦叶枯菌、从波斯婆婆纳上分离到胶孢炭疽菌专化菌株,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分子生物 技术在除草剂应用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培育抗除草剂作物品种方面的研究已在我国一些科 研、教学单位进行,这无疑会对我国杂草科学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2.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田杂草从人类开始在大地上耕种那天起就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发展、阻碍农作物产 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单一类型除草剂的长期 使用,农田杂草的种群变化和群落演替加速,除一些次要杂草逐渐成为主要杂草外,一些多 年生杂草在农田的发生危害也日趋严重,抗性杂草(如抗杀草丹的稗草)已经出现。加上我国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其它行业转移,农田管理放松,一些地区农田草害已呈加重趋势。 (1)农田杂草种群演替频率加快 由于常年施用单一除草剂或作用靶标一致的除草剂,使敏感型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耐 药性杂草迅速发展成优势种群,危害严重,加大了化学除草工作的难度。涂鹤岭报道,小麦田 2,4-D丁酯连用5年,藜、野草菜等得到有效控制,但野燕麦危害越来越严重。一些省份长 期使用丁草胺、除草醚等防除稻田的稗草,使千金子、矮慈姑、扁秆顔草、水莎草等发生 频率明显增加。在玉米田中使用2,4-D丁酯防除藜、反枝苋等杂草时,在后茬作物中会出 现野黍和野高粱。 (2)农田杂草抗药性上升 抗药性杂草是全球关注的严重问题。从1970年发现欧洲千里光对莠去津的抗性以来, 在42个国家已有183种杂草、212个生物型对多种类型的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而且自 7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抗药性杂草生物型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这些抗药性杂草中,抗药性双 子叶杂草数量明显多于单子叶杂草。我国也报道了塘蒿、稗草、看麦娘等5种杂草生物型 对百草枯、丁草胺、杀草丹、绿麦隆等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在连续使用8年以上丁草胺 的稻田就已出现了抗药性的稗草群落。 (3)除草剂药害 新高活性除草剂的开发应用在为农业生产带来益处的同时,由于一些除草剂品种在土 壤中的残效期过长(如:氯磺隆可达2~3年),加之我国复杂的轮作、套种方式,这些除草剂 也在一些地区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了严重药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相 对落后的农药工业,农药产品杂质超标,本是十分安全的苄嘧磺隆1998年也在一些地区对水 稻造成了药害。此外,由于施药技术和方法问题,也造成某些地方药害的发生
24 疆哈密植检站于 80 年代研制的“生防剂F798”控制西瓜田的瓜列当也取得实用性成果。“九 五”期间农业部重点高新技术与基础研究项目设立了“生物除草剂研究”专题,大力促进了 我国生物除草剂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已从紫茎泽兰中分离到链格孢菌株、在野燕麦上分离 到燕麦叶枯菌、从波斯婆婆纳上分离到胶孢炭疽菌专化菌株,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分子生物 技术在除草剂应用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培育抗除草剂作物品种方面的研究已在我国一些科 研、教学单位进行,这无疑会对我国杂草科学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田杂草从人类开始在大地上耕种那天起就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发展、阻碍农作物产 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变,单一类型除草剂的长期 使用,农田杂草的种群变化和群落演替加速,除一些次要杂草逐渐成为主要杂草外,一些多 年生杂草在农田的发生危害也日趋严重,抗性杂草(如抗杀草丹的稗草)已经出现。加上我国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其它行业转移,农田管理放松,一些地区农田草害已呈加重趋势。 (1)农田杂草种群演替频率加快 由于常年施用单一除草剂或作用靶标一致的除草剂,使敏感型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耐 药性杂草迅速发展成优势种群,危害严重,加大了化学除草工作的难度。涂鹤岭报道,小麦田 2,4-D丁酯连用 5 年,藜、野草菜等得到有效控制,但野燕麦危害越来越严重。一些省份长 期使用丁草胺、除草醚等防除稻田的稗草,使千金子、矮慈姑、扁秆藨草、水莎草等发生 频率明显增加。在玉米田中使用 2,4-D 丁酯防除藜、反枝苋等杂草时,在后茬作物中会出 现野黍和野高粱。 (2)农田杂草抗药性上升 抗药性杂草是全球关注的严重问题。从 1970 年发现欧洲千里光对莠去津的抗性以来, 在 42 个国家已有 183 种杂草、212 个生物型对多种类型的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而且自 70 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抗药性杂草生物型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这些抗药性杂草中,抗药性双 子叶杂草数量明显多于单子叶杂草。我国也报道了塘蒿、稗草、看麦娘等 5 种杂草生物型 对百草枯、丁草胺、杀草丹、绿麦隆等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在连续使用 8 年以上丁草胺 的稻田就已出现了抗药性的稗草群落。 (3)除草剂药害 新高活性除草剂的开发应用在为农业生产带来益处的同时,由于一些除草剂品种在土 壤中的残效期过长(如:氯磺隆可达 2~3 年),加之我国复杂的轮作、套种方式,这些除草剂 也在一些地区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了严重药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相 对落后的农药工业,农药产品杂质超标,本是十分安全的苄嘧磺隆 1998 年也在一些地区对水 稻造成了药害。此外,由于施药技术和方法问题,也造成某些地方药害的发生
雾滴飘移是除草剂大面积使用时经常发生的问题,利用位差选择使用苗前土壤处理剂 时,除草剂蒸气有时会使出苗后的作物严重受害,最突出的是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雾滴飘 移与挥发造成敏感作物及防护林受害,特别是航空喷雾时,约占施用量25%的2,4-D丁酯 飘移出来,飘移距离可达数千米,当玉米、小麦集中喷药时2,4-D已成空气污染物使许 多作物受害 (4)毒性与污染 50年代推广应用的稻田除草剂五氯酚钠对水生动物剧毒,施用后的田水排入江河湖泊 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导致巨大经济损失。80年代推广的禾大壮与杀草丹也存在问题,鲤 鱼对禾大壮很敏感,长期高浓度使用会抑制鲤鱼对氧的吸收,杀草丹对鱼的毒性大于禾大 壮,这两种除草剂还易造成饮用水产生苦味。 (5)除草剂降解产物对作物产生毒害 在我国及日本推广使用杀草丹过程中,曾出现水稻矮化问题,这种现象是由于杀草丹 的降解产物脱氯杀草丹造成:杀草丹在嫌气条件下易于脱氯而产生脱氯杀草丹,它对水稻 的抑制比杀草丹高16-28倍,结果使水稻新生叶片和叶鞘变短,色深绿,严重时新叶枯死, 生出多数低矮分蘖,水稻株高为正常的1/2-2/3,根量少,呈褐色,现针对脱氯杀草丹 产生的条件,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在杀草丹中加入少量的甲氧基酚酮来有效地阻 止杀草丹在嫌气条件下产生脱氯杀草丹。 (6)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连续使用一种除草剂后,土壤微生物的适应性与抗性増强,对除草剂的降解速度加快, 使除草效果下降,持效期缩短,例如,玉米田使用克哒酮时,第一次防效85-90%,持效期 两周,第二次防效50%,持效期仅3天 (7)对后茬作物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大面积使用磺酰脲类的除草剂及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如绿磺隆 普施特、豆磺隆、广灭灵、胺苯磺隆等除草剂,由于除草剂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施用后不 同程度地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后茬敏感作物受到药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如东北地 区大豆、玉米因长期、大面积使用长残效除草剂普施特、豆磺隆、阿特拉津等,后茬敏感 作物药害问题突出,并且因除草剂残留的危害,给许多地区种植结构带来困难。在长江流 域麦田连年使用绿磺隆、甲磺隆后,土壤中残留的绿磺隆、甲磺隆对水稻产生隐性伤害, 如僵苗、移栽后返青慢。 (8)施药技术滞后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己经进人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除草剂喷施器械却相对滞后。我国目 前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年销800万台,主要以3WS-7型(552-丙型)和3WB-16型(工农-16
25 雾滴飘移是除草剂大面积使用时经常发生的问题,利用位差选择使用苗前土壤处理剂 时,除草剂蒸气有时会使出苗后的作物严重受害,最突出的是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雾滴飘 移与挥发造成敏感作物及防护林受害,特别是航空喷雾时,约占施用量 25%的 2,4-D 丁酯 飘移出来,飘移距离可达数千米,当玉米、小麦集中喷药时 2,4-D 已成空气污染物使许 多作物受害。 (4)毒性与污染 50 年代推广应用的稻田除草剂五氯酚钠对水生动物剧毒,施用后的田水排入江河湖泊, 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导致巨大经济损失。80 年代推广的禾大壮与杀草丹也存在问题,鲤 鱼对禾大壮很敏感,长期高浓度使用会抑制鲤鱼对氧的吸收,杀草丹对鱼的毒性大于禾大 壮,这两种除草剂还易造成饮用水产生苦味。 (5)除草剂降解产物对作物产生毒害 在我国及日本推广使用杀草丹过程中,曾出现水稻矮化问题,这种现象是由于杀草丹 的降解产物脱氯杀草丹造成;杀草丹在嫌气条件下易于脱氯而产生脱氯杀草丹,它对水稻 的抑制比杀草丹高 16-28 倍,结果使水稻新生叶片和叶鞘变短,色深绿,严重时新叶枯死, 生出多数低矮分蘖,水稻株高为正常的 1/2-2/3,根量少,呈褐色,现针对脱氯杀草丹 产生的条件,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在杀草丹中加入少量的甲氧基酚酮来有效地阻 止杀草丹在嫌气条件下产生脱氯杀草丹。 (6)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连续使用一种除草剂后,土壤微生物的适应性与抗性增强,对除草剂的降解速度加快, 使除草效果下降,持效期缩短,例如,玉米田使用克哒酮时,第一次防效 85-90%,持效期 两周,第二次防效 50%,持效期仅 3 天。 (7)对后茬作物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大面积使用磺酰脲类的除草剂及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如绿磺隆、 普施特、豆磺隆、广灭灵、胺苯磺隆等除草剂,由于除草剂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施用后不 同程度地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后茬敏感作物受到药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如东北地 区大豆、玉米因长期、大面积使用长残效除草剂普施特、豆磺隆、阿特拉津等,后茬敏感 作物药害问题突出,并且因除草剂残留的危害,给许多地区种植结构带来困难。在长江流 域麦田连年使用绿磺隆、甲磺隆后,土壤中残留的绿磺隆、甲磺隆对水稻产生隐性伤害, 如僵苗、移栽后返青慢。 (8)施药技术滞后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已经进人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除草剂喷施器械却相对滞后。我国目 前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年销 800 万台,主要以 3WS-7 型(552-丙型)和 3WB-16 型(工农-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