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纣(音宙zhou)王时代,周伯姬昌(即西周时追号的 周文王”)被纣拘囚于羑(音有you)里。姬昌处优患之中结 合自身的坎坷遭遇,探研八卦之理感慨大自然、人类社会的 阴阳消长规律,于是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写成卦辞、爻辞 各附诸卦、诸爻之下,借以表达对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吉凶 祸福看法。这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重《易)六爻,撰写卦 爻辞的传说。 其三,孔子喜《易》撰《易传》于篇。 春秋末年,孔子感叹“礼崩乐坏”,以为是“世道衰微,人心 不古”所致。于是修订《六经)以“克已复礼”为任。他对《周 易)颇为重视,曾经读《易)“韦编三绝”,即在长期研读中把编 系《周易》简册的牛皮制的细绳都磨断了三次,足见读《易》用 力之勤。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见《论语)足见他对《易)崇拜之深。因此孔子在晚年撰写 了《易传》十篇,传于后世。这就是孔子作《十翼》的说法。 以上三说,把《周易》经传的作者均已囊括在内。西汉司 马迁撰《史记》,即采用此三说以明《周易之创作。班固撰《汉 书,承司马迁之说,对《周易》的作者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 《汉书·艺文志》先引述《系辞下传》伏羲“始作八卦”诸语,又 曰:“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 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爻,作上下篇。孔氏 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故日《易》道深 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三圣”、三古”之义颜师古注 说:“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最为汉代学者所接受。 18
周易乾凿度》讲到《周易》的作者时,也说:“垂皇策者羲,益卦 德者文,成命者孔也。”这种说法,可视为汉儒之通谊。 不同的看法及北宋以后的疑古之说 然而,关于《周易》的作者,也并非没有不同看法。自汉至 唐对伏羲作八卦、孔子撰《十翼》之说,人们多信而不疑。而 对重卦者及卦爻辞的作者,却有异议。其中重卦者除以为文 王外,尚有三说:一是,王弻认为伏羲画八卦后自重为六十四 卦;二是,郑玄认为神农重卦;三是孙盛认为夏禹重卦。至于 卦爻辞的作者,除以为周文王外,尚有一说:认为卦辞文王所 作,爻辞周公所作。 关于孔子作《易传》的说法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 才第一次提出疑间。欧阳修以敢于疑古的精神考辨了《易 传》七种的内容,指出《文言》《系辞传《说卦传)有相互牴牾 之处,而《系辞传前后文又有自相矛盾之处。故认为《系辞 传》《文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不是出自一人之 手,未可视为孔子所作。欧阳修所疑,只是《易传》中的五种; 而《彖传》《象传》两种,则仍以为撰于孔子。 自欧阳修以后疑古学风渐启。以致清人姚际恒《易传通 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均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康 有为的议论不但推翻了孔子作《易传》的旧说,并断言《说卦 传》《序卦传《杂卦传》三篇为汉人伪作。康氏的说法,带有 不少主观测成分,但对后来学术界疑古风气的盛行则产生 了版为重要的影响a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间,学术界关于《周易》的作者和创作 时代间题的讨论出现了一次热潮,主要倾向是否定汉代学者 的说法。其基本观点约可归纳如下 1.《周易》“经”部分的作者,顾额刚余永梁等人认为非 伏、文王所作,而是周初作品。李镜池等人认为《周易》编定 于西周晚期,与《诗经》时代略同,作者亦非一人。郭沫若认为 《周易》之作决不能在春秋中叶以前,当在春秋以后,作者是孔 子的再传弟子开臂子弓。 2.《易传》的作者,不少人都沿承欧阳修以来“非孔子所 作”的观点,郭沫若则进一步推测《易传》中的大部分是荀子的 门徒们、楚国人所著,著书时代当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年)以后。钱玄同认为西汉初田何传《易》时,只有上下经和 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诸篇,西汉中叶后加入汉 人伪作的《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篇。李镜池又对各 篇作具体推测以为《彖传》《象传》作于秦汉间《系辞传)、 《文言传》作于汉明帝宜帝间《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作于昭宣后。(以上所述观点,分别见于:顾颉刚《周易卦爻 辞中的故事》,李镜池《周易筮辞考》《周易筮辞续考》《易传 探源》,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钱玄同《读汉石经周易残字 而论及今文易的篇数问题》等文。) 此后五十年来,人们又继续对《周易)经传的作者进行了 不同角度的探讨所得结论亦不一致,而较有影响的看法是: 卦爻辞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期间,经传作者均非一 人,当是经过多人多时加工编纂而成的。 20
三、“数字卦”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近年来,考古学界对商周时代甲 骨文陶文金文中的一些原先未解的“奇字”进行了探研,指 出这些“奇字”即是当时用数字形式刻写下来的八卦、六十四 卦符号,因而认为《易)篮与重卦时代至少应上推至商代,而周 文王重人卦为六十四卦的说法也应予以纠正(见张政娘《试释 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载《考古学报》980年第4期;张 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篮法的几个向题》,载《考 古》981年第2期)。 当然,“数字卦属于在探讨中的问题能否成为确论,有 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但据《周礼》说:“太卜掌《三易》之 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 皆六十有四。”这里讲的“经卦”,就是三划的八卦符号;“别 卦”,就是八卦重叠成的六划的六十四卦符号。郑玄(周礼注》 引杜子春云:“《连山》,宓(音蜜m)羲(即伏羲)《归藏》,黄 帝。《周易正义序》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 般曰《归藏》,周曰《周易》。”玉海》引《山海经》云:“伏羲氏得 河图,夏后因之日《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日《周易》"这些文献记载,说明周 代以前即有与《周易》相类似的书连山)《归藏》,两书的卦 形符号均为八卦重成的六十四卦。清人顾炎武依据《周礼》的 说法及《左传》所载春秋占筮例,认为重卦应在周以前,“不始 于文王”,而周初的卦爻辞写定以后,《周易》才被取名为《易 21
(见《日知录》)。这一推论是颇为可取的,并与“数字卦”讨论 中提及的“重卦时代至少应上推至商代”的观点有相合之处。 四、对《周易》作者及创作时代的拟议 本章开头说过,《周易》的作者与创作时代是个十分复杂 的问题,因此前面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有关资料和前人 的各种看法,以期读者细为评判体会。 现在,根据上引诸多材料,我们必须通过冷静、科学的辨 析,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拟议。 笔者认为:八卦的出现和六十四卦的创成,当在西周以前 的远古的年代;古人称其作者为伏羲神农、夏禹之类的“圣 人”,自然是一种带有崇古崇圣心理的传说,但此中所涉及的 时代范围是可以参考的。那么,既然远在西周以前就产生了 以六十四卦符号为基础的篮书,与之相应的篮辞也很可能同 时出现了(至少在口头上流传)。《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记载当时的《易)博士淳于俊说过一段话:“包羲(即伏羲)因燧 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通其变, 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这里所说“各繇其事”,即是推述 夏、商的《连山》、《归藏》也各有用以占筮的繇辞。沿此进展, 到西周初年产生了一部新编的卦形卦爻辞井然有序的《周 易》,则是于理颇合的。《系辞下传》说:“《易》之兴也,其当殷 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 《易)者,其有忧患乎?”所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中古”,皆 指商末周初这正是对《周易》卦爻辞创作时代较为审慎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