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部分,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著 这些解经之论,包括《彖(音团去声tan)传》上下,象 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 卦传)等七种十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 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冀),后世亦统谓 为《易传》。 一)《豪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64节,分释六十四卦 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彖”字之义犹言“断”,谓“断定一卦 之义”。〈彖传》隅释卦名、卦辞、卦义的体例,往往取上下卦 象、主要爻象为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而以简约明 了之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二)像传》 《象传》也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朝释各卦的卦象及各 爻的爻象。其中释卦象者每卦一则,共64则称《大象传》;释 爻象者每爻一则共384则(乾》《坤》两卦多出“用九”、“用 六”文辞之象,若合计人,即有386则)称《小象传》。“象”字 之义,犹言形象”、“象征”。《大象传)的体例,是先释每卦上 下象相重之旨,然后从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 意义,文辞多取“看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损》卦的《大象 传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塞欲”,即表明该卦上民(三) 7
为山、下兑(≡)为泽,有“损泽益山”、“损下益上”之象,君子当 效法此象时时惩戒忿怒抑止邪欲、自损不善。其他诸卦(大 象传》的义例,无不如是。《小象传》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 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所以然。如《明夷》卦六二 爻《小象传》臼:“六二之吉,顺以则也”,即指明此爻柔顺中正, 不违法则,故获吉祥。其他诸爻《小象传》义例亦均类此。《象 传以言简意明的文辞,逐卦逐爻地解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 四爻的立象所在,使《周易》经文的象征意趣有了比较整齐划 一的阐说。 (三)《文言传》 《文言传》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坤)两卦的象征意 旨故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文言)两字之义, 即谓“文饰《乾》《坤》两卦之言”。《文言传)所阐发《乾》《坤 两卦的卦辞与爻辞的意义,是在这两卦《彖传》、《象传》的基础 上作出进一步的拓展,故其文意至为深刻详明而广为引申旁 通。至于为甚么《文言传》只释(乾》《坤》两卦,不涉及其他各 卦?朱熹的《周易本义》认为:是衍发《彖传)《象传》之旨,以 尽(乾》《坤》两卦的意蕴;而其余六十二卦之说,即可依此例 类推。 四)《系辞传》 《系辞传》因其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前篇称《系辞上 传》,后篇称《系辞下传》。“系辞”两字的名义,本指在六十四 卦的卦爻符号下撰系文字,以成卦辞、爻辞,故亦为卦爻辞之 8
别称;但作为《易传)的一种,其意则是申说六十四卦经文要 领,条贯卦爻辞之基本义理。因此,《系辞传】可视为早期的 〈易》义通论。文中对《周易“经”文的各方面内容作了较为全 面可取的辨析、阐发,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 辞的通常义例。其中有对《周易》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有对 《周易)“观物取象”创作方法的進述或辨阴阳之理,或释八卦 之象,或豌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略例,并穿插解说了19 则爻辞的象征意义(集中见于《系辞上传)者7则,集中见于 系辞下传》者1则;散见于《系辞上传者1则共19则) 当然《系辞传在通说《易》义的过程中,也充分表露了作者的 哲学观点。但就其创作宗旨分析,这些哲学观点又无不归趋 于《易》理范畴。简言之,《系辞传的本质意义在于抒发《易 理之耥徽展示读《易》之范例。 五)《说卦传》 《说卦传》是阐说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全文先追述作 《易》者用“警草”演卦之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排列方位(宋 代人称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 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讨《易》象产生及推展的 重要资料。其中言及八卦的最基本象例:乾为天,坤为地震 为雷巽为风(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及与 之相对应的八种大体不变的象征意义:乾健,坤顺震动,巽 人,坎陷,离丽(附着),艮止,兑说(悦)。这在(周易》六十四卦 象征义理中几乎是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于明确《周易)卦 形符号的构成原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六)《序卦传》 《序卦传》旨在说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 卦相承相受的意义。全文分两段:前段叙上经《乾》至《离》三 十卦次序,后段叙下经《咸》至《未济》三十四卦次序。这种卦 序,显然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义,含 有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瓣证观点。可以说,《序卦 传是一篇版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纲要。 七)《杂卦传》 杂卦传》取名为“杂”之义,犹言“杂糅众卦,镨综其义” 即打散《序卦传》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32组两 两对举,同时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 其卦形的构成状态或“错”(亦称“旁通”,意为六爻相互交变, 如《乾》尔《坤》噩即是)或“综(亦称“反对”,意为卦体相互 倒置,如《比)与《师》即是)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 “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从《杂卦传 文,可以窥探出该传作者对《周易)卦形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其 哲学意义在于表明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的因素中体现其变 化规律。 上面,我们大体揭明了《易传》七种的内容要点。同时,我 们可以因之获得这样一种观点:《易传》诸篇的创作,尽管其抒 论角度各不相同,或叙述的重点各有所主,但其基本宗旨无不 就《周易》经文而发。那么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而产生 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所公认、无与伦比的解经专著的《易 10
传),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经文的最重要“津梁”,而且其本 身的哲学内涵也值得深入探讨 还应当指出,《易传》七种原来都是单独刊行,后来被合入 六十四卦经文并行。所以,今本《周易》中,凡《彖传》、象传》 均附于相应的六十四卦卦爻辞之后,《文言传分附于《乾 《坤》两卦之后,而《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则 依次列于六十四卦后。这种经传合编的《周易)本子,是古代 〈易》学经师为了便于学者以经文与传文相对照涌读而编成 的。大约编定于汉魏期间,是当时崇尚经学的社会背景的 方面反映。后代学者多依此种本子研习,影响至为广泛,遂使 《易传的学术价值提高到与“经”并驾齐驱的地位。乃至人们 在传述研究时论及《周易》一书,事实上往往兼指“经”、“传”两 部分。唐代的孔颖达即用魏王弼的经传合编本修撰《周易正 义》,成为后世治易)者必读的一部重要著作。故凡言《周易 者,其狭义虽曾特指“经”部分,其广义则兼含“经”、“传”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