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效果分析 邓增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214041 中图分类号:R135.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1889(2017)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主要是因血红蛋白与CO著(P<0.05)。 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此蛋白不具有携氧能力,2.2抢救成功率、迟发型脑病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抢 患者严重缺氧,进而导致呼吸、循环及神经等多系统中救成功概率为74.42%高于对照组的51.16%,迟发型 毒,甚至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脑病发生率为2.3%低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显 当极易引发痴呆、偏瘫等后遗症2,故有效的应对措施著(P<0.05)。 极为重要。本文探讨了纳洛酮的治疗CO中毒的效果 3讨论 1资料和方法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红蛋白运氧能力消失 1基线资料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就造成低氧血症,首先会出现脑血管痉挛,之后转为麻 诊的急性CO中毒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痹,脑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血管内皮肿胀,酸性代谢产 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物含量升高,同时会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导致脑水 究。对照组43例,男女比为23:20,年龄6~71(38.91肿。故对其治疗应快速、准确,尽量挽救患者生命,降 ±5.67)岁;16例轻度,14例中度,13例重度。观察组低后遗症发生风险,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 43例,男女比为24:19,年龄7~70(38.25±5.36)岁 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与吗啡受体结合 15例轻度,13例中度,15例重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亲和力较大,通过有效拮抗过程促进外周血液中的内 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科学比较。 啡肽物质分解,进而消除类吗啡物质的毒性作用,缓解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迅速清除患者口鼻缺血性脑水肿,控制病情发展。此药物起效较为迅速 分泌物,维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氧,流量4-6L/min,给(静脉注射1-3min即可起效),能快速通过血脑屏 予能量合剂及细胞活化剂,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对症处障,适合急性中毒的救治,半衰期较长(45~90min) 理,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扩血管、抗休抑制脂质过氧化,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 克及改善微循环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呼吸此药物对于重要器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够改善其 衰竭时应及时切开气管或实施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功能缩短意识恢复时间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 通气,对迟发型脑病及脑水肿等并发症加强观察、及时组患者住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抢救成 处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使用纳洛酮治疗,静脉推功率高于对照组,迟发型脑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显 注,0.8~1.2mg,15~16min用1次,直至患者清醒。然,观察组所用治疗方法更具优势,患者恢复意识时间 观察指标住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抢救成功更短,能有效保障生命安全,降低迟发型脑病的发生风 率及迟发型脑病发生率。 险,改善预后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住 综上所述,纳洛酮用于急性CO中毒患者的治疗, 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抢救临床效果更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风 成功率及迟发型脑病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险,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结果 [1]唐学军.纳洛酮依达拉奉与高压氧联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 2.1住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 型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46-47,50 为(7.12±1.57)d,恢复意识时间为(9.52±1.33)h,均 [2]周久建,张园.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效果 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4):3282-3283 低于对照组(1.19±2.06)d、(1669±2.52)h,差异显[3]游伟星,江待华,张杰雄等,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 作者简介:邓增(男),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重症监护。 毒的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1):104-106 通讯作者:邓增,E-mal:jame2l2@163.com 收稿日期:2017-03-23责任编辑:张爱君
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效果分析 邓增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214041 中图分类号:R 135. 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889(2017)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主要是因血红蛋白与 CO 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此蛋白不具有携氧能力[1] , 患者严重缺氧,进而导致呼吸、循环及神经等多系统中 毒,甚至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 当极易引发痴呆、偏瘫等后遗症[2] ,故有效的应对措施 极为重要。 本文探讨了纳洛酮的治疗 CO 中毒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 1 基线资料 本院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5 月就 诊的急性 CO 中毒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且自愿参与此次研 究。 对照组 43 例,男女比为 23:20,年龄 6 ~ 71(38. 91 ±5. 67)岁;16 例轻度,14 例中度,13 例重度。 观察组 43 例,男女比为 24:19,年龄 7 ~ 70(38. 25±5. 36)岁; 15 例轻度,13 例中度,15 例重度。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对比差异不显著(P>0. 05),可以科学比较。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迅速清除患者口鼻 分泌物,维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氧,流量 4 ~6 L/ min,给 予能量合剂及细胞活化剂,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对症处 理,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扩血管、抗休 克及改善微循环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呼吸 衰竭时应及时切开气管或实施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 通气,对迟发型脑病及脑水肿等并发症加强观察、及时 处理。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使用纳洛酮治疗,静脉推 注,0. 8 ~ 1. 2 mg,15 ~ 16 min 用 1 次,直至患者清醒。 1. 3 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抢救成功 率及迟发型脑病发生率。 1. 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20. 0 软件进行处理,住 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抢救 成功率及迟发型脑病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 验,P<0.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住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 为(7. 12±1. 57)d,恢复意识时间为(9. 52±1. 33) h,均 低于对照组(11. 19±2. 06) d、(16. 69±2. 52) h,差异显 作者简介:邓增(男),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重症监护。 通讯作者:邓增,E-mail:james0212@ 163. com 著(P<0. 05)。 2. 2 抢救成功率、迟发型脑病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抢 救成功概率为 74. 42% 高于对照组的 51. 16% ,迟发型 脑病发生率为 2. 33% 低于对照组的 16. 28% ,差异显 著(P<0. 05)。 3 讨 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红蛋白运氧能力消失, 造成低氧血症,首先会出现脑血管痉挛,之后转为麻 痹,脑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血管内皮肿胀,酸性代谢产 物含量升高,同时会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导致脑水 肿。 故对其治疗应快速、准确,尽量挽救患者生命,降 低后遗症发生风险,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 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与吗啡受体结合, 亲和力较大,通过有效拮抗过程促进外周血液中的内 啡肽物质分解,进而消除类吗啡物质的毒性作用,缓解 缺血性脑水肿,控制病情发展。 此药物起效较为迅速 (静脉注射 1 ~ 3 min 即可起效),能快速通过血脑屏 障,适合急性中毒的救治,半衰期较长(45 ~ 90 min)。 抑制脂质过氧化,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表明, 此药物对于重要器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够改善其 功能,缩短意识恢复时间[3] 。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 组患者住院时间、恢复意识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抢救成 功率高于对照组,迟发型脑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显 然,观察组所用治疗方法更具优势,患者恢复意识时间 更短,能有效保障生命安全,降低迟发型脑病的发生风 险,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纳洛酮用于急性 CO 中毒患者的治疗, 临床效果更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风 险,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唐学军. 纳洛酮、依达拉奉与高压氧联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 型脑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46-47,50. [2] 周久建,张园 . 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效果 评价[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4):3282-3283. [3] 游伟星,江倩华,张杰雄等. 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 毒的50 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1):104-106. 收稿日期:2017-03-23 责任编辑:张爱君 ·11·
起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原因分析 林伟涛,余新天,代浩,张素丽,邱奕冰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预防保健所职业卫生科,广东51 摘要:目的分析一起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原因,为预防职业病危害提供建议。方法采用临床分析、职业病危害因 素检测、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等方式对中毒事故进行职业病诊断和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调查时间2015年2月至2016年 3月。结果1名喷漆员工被诊断为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由于油漆中含有大量的1, 2-二氯乙烷,呼吸防护用品超期使用导致中毒事故发生。 关键词:家具生产企业;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 中图分类号:R1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1889(2017) 1,2-二氯乙烷作为黏合剂和溶剂在木质家具生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控制炎症情况,患者病情逐渐好 产中被广泛使用,研究显示,珠三角地区发生多起由于转,后继续给予高压氧、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脱水剂 1,2-二氯乙烷引起的中毒事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治疗,3个月后治愈出院 健康,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本文对一起1,2-二 3讨论 氯乙烷中毒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为预防职业病危 害提供有利依据。 在本次事故中,患者虽采用了防护面罩,但是该企 业的防护面罩均不达标,并且超期使用,面罩说明书显 资料和方法 示保护时间为45min,患者戴着该防护面罩长期接触 1.1基线资料采用临床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含有1,2-二氯乙烷的底漆,工作时间高达3h,从而导 测、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査等方式进行职业病诊断和职致中毒。一般情况下,喷漆工人应排班轮流,超过30 业危害因素识别,调査时间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min应休息,由其他工人继续工作,适当的休息能减少 1.2卫生学调查事故现场为当地居民普通楼房,主毒物在体内的蓄积。应及时清理防毒面具,避免防毒 要从事木质家具制造,员工30人,主要材料为油漆、模效果降低。在私营企业中大部分由于职业病管理制度 板。生产工艺为板材加工-家具底漆喷涂-打磨-面漆-不全而导致职业病发生,现已成为我国职业卫生监管 包装。事故现场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有毒化学品管中的难点和重点。在本案例当中,1,2-二氯乙烷中毒 理制度,无高毒工作场所设施的使用、检测、管理、维护患者以为佩戴防毒面具就能避免中毒,最后吸入过多 制度,未设置相关警示标志,未配备应对1,2-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而中毒。 泄漏或者中毒的紧急情况处理设备,未建立员工健康档 研究显示,1,2-二氯乙烷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 案和职业卫生档案。喷漆房內设有抽排风、水帘等装90min,在本次案例中,患者离开有毒环境50h仍能在 置,均能正常使用。喷漆工人工作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血液中检测出1,2-二氯乙烷含量,说明体内毒物积蓄 具,每隔3h更换过滤器,未佩戴橡胶手套和防护服。 浓度极高,而在就诊当天下午将患者立即转送至急诊 3病例调查1名喷漆员工在当天下班回家时出科,对疾病转归具有重要作用。有机成分分析对患者 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次日到医院就诊,经CT检查怀急性发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1)应成 疑为中毒性脑病,通过相关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未显著立职业管理机构,建立卫生管理制度;(2)应用低毒、 缓解。下午由急诊科收入住院,患者伴有嗜睡、神志不无毒物质替代1,2-二氯乙烷透明底漆,采购时应向供 清等情况,医院对患者进行挥发性有机成分分析,同时货商索要物品的相关资料,将其张贴于工作场所;(3) 根据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结合实验室检测结加强企业工作场所的排毒通风,定期检测毒物浓度 果、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接触史及现场抽(4)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毒面具,并定时更换滤 取的样品检出情况,诊断为1,2-二氯乙烷中毒。 料,配备防护手套和防护服;(5)做好员工上岗前、在 2结果 岗期间和离岗的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患者入院后3d均出现不同程度脑疝、颅内压升1]陈育全,林航嬉,刘薇薇等.职业性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颅 压升高救治的探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 高情况,后实施紧急开颅减压术,术后采用甘露醇、糖 12):921-923 [2]曾子芳,陈嘉斌,夏 职业性亚急性重度1,2-二氯乙烷中 练值念林伟冻 男),本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职业卫生。 毒7例临床分析[J 急诊医学杂志,2011,16(3):28-229 日期:2017-01-13责任编辑:张爱君
一起 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原因分析 林伟涛,余新天,代浩,张素丽,邱奕冰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预防保健所职业卫生科,广东 518104 摘要:目的 分析一起 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原因,为预防职业病危害提供建议。 方法 采用临床分析、职业病危害因 素检测、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等方式对中毒事故进行职业病诊断和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调查时间 2015 年 2 月至 2016 年 3 月。 结果 1 名喷漆员工被诊断为 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 结论 由于油漆中含有大量的 1, 2-二氯乙烷,呼吸防护用品超期使用导致中毒事故发生。 关键词:家具生产企业;1,2-二氯乙烷;中毒事故 中图分类号:R 135.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889(2017) 1,2-二氯乙烷作为黏合剂和溶剂在木质家具生 产中被广泛使用,研究显示,珠三角地区发生多起由于 1,2-二氯乙烷引起的中毒事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 健康,引起社会的关注[1,2] 。 因此,本文对一起 1,2-二 氯乙烷中毒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为预防职业病危 害提供有利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 1 基线资料 采用临床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 测、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等方式进行职业病诊断和职 业危害因素识别,调查时间2015 年2 月到2016 年3 月。 1. 2 卫生学调查 事故现场为当地居民普通楼房,主 要从事木质家具制造,员工 30 人,主要材料为油漆、模 板。 生产工艺为板材加工-家具底漆喷涂-打磨-面漆- 包装。 事故现场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有毒化学品管 理制度,无高毒工作场所设施的使用、检测、管理、维护 制度,未设置相关警示标志,未配备应对 1,2-二氯乙烷 泄漏或者中毒的紧急情况处理设备,未建立员工健康档 案和职业卫生档案。 喷漆房内设有抽排风、水帘等装 置,均能正常使用。 喷漆工人工作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 具,每隔 3 h 更换过滤器,未佩戴橡胶手套和防护服。 1. 3 病例调查 1 名喷漆员工在当天下班回家时出 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次日到医院就诊,经 CT 检查怀 疑为中毒性脑病,通过相关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未显著 缓解。 下午由急诊科收入住院,患者伴有嗜睡、神志不 清等情况,医院对患者进行挥发性有机成分分析,同时 根据 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结合实验室检测结 果、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接触史及现场抽 取的样品检出情况,诊断为 1,2-二氯乙烷中毒。 2 结 果 患者入院后 3 d 均出现不同程度脑疝、颅内压升 高情况,后实施紧急开颅减压术,术后采用甘露醇、糖 作者简介:林伟涛(男),本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职业卫生。 通讯作者:林伟涛,E-mail: 110013257@ qq. com 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控制炎症情况,患者病情逐渐好 转,后继续给予高压氧、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脱水剂 治疗,3 个月后治愈出院。 3 讨 论 在本次事故中,患者虽采用了防护面罩,但是该企 业的防护面罩均不达标,并且超期使用,面罩说明书显 示保护时间为 45 min,患者戴着该防护面罩长期接触 含有 1,2-二氯乙烷的底漆,工作时间高达 3 h,从而导 致中毒。 一般情况下,喷漆工人应排班轮流,超过 30 min 应休息,由其他工人继续工作,适当的休息能减少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 应及时清理防毒面具,避免防毒 效果降低。 在私营企业中大部分由于职业病管理制度 不全而导致职业病发生,现已成为我国职业卫生监管 中的难点和重点。 在本案例当中,1,2-二氯乙烷中毒 患者以为佩戴防毒面具就能避免中毒,最后吸入过多 1,2-二氯乙烷而中毒。 研究显示,1,2 -二氯乙烷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 90 min,在本次案例中,患者离开有毒环境 50 h 仍能在 血液中检测出 1,2-二氯乙烷含量,说明体内毒物积蓄 浓度极高,而在就诊当天下午将患者立即转送至急诊 科,对疾病转归具有重要作用。 有机成分分析对患者 急性发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议:(1) 应成 立职业管理机构,建立卫生管理制度;(2) 应用低毒、 无毒物质替代 1,2-二氯乙烷透明底漆,采购时应向供 货商索要物品的相关资料,将其张贴于工作场所;(3) 加强企业工作场所的排毒通风,定期检测毒物浓度; (4)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毒面具,并定时更换滤 料,配备防护手套和防护服;(5)做好员工上岗前、在 岗期间和离岗的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1] 陈育全,林毓嫱,刘薇薇等 . 职业性亚急性 1,2-二氯乙烷中毒颅 内压升高救治的探讨[ J] .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 (12):921-923. [2] 曾子芳,陈嘉斌,夏丽华等 . 职业性亚急性重度 1,2-二氯乙烷中 毒 7 例临床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3):228-229. 收稿日期:2017-01-13 责任编辑:张爱君 ·12·
左氧氟沙星方案对肺结核患者痰转阴 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刘杰,韩冬会,韩志勇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贵州玉溪56500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1889(2016) 结核病属于传染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左氧氟沙星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2结果 和较广的抗菌谱,基础及临床均证实其抗结核分枝杆2.1痰转阴及病灶吸收情况A组患者的痰转阴率 菌活性较强2。本研究采用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92.5%(37/40)病灶吸收率95.0%(38/40)均显著高 肺结核患者,发现较标准化疗方案对患者的痰转阴率、于B组75.0%(30/40)67.5%(27/40)(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质量具有更积极的影响。 2.2不良反应A组皮疹1例,胃肠反应2例,尿常 规异常1例,肝脏损害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 1资料与方法 (9/40);B组皮疹1例,胃肠反应2例,尿常规异常1 1.1一般资料选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例,肝脏损害8例,视神经炎3例,粒细胞减少1例,不 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均有显著呼吸道症状及结核良反应发生率为40.0%(16/40),A组显著低于B组 中毒症状,均经胸片或胸部CT明确诊断为初治肺结(P<0.05)。 核,均知情同意。将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喹诺酮类药物2.3生存质量A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好的比例70.0% 过敏史等患者排除在外。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28/40)显著高于B组50.0%(20/40)(P<0.05),差的比 为含左氧氟沙星方案组(A组,40例)和标准化疗方案例5.0%(2/40)显著低于B组30.0%(12/40)(P<0.05), 组(B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显著但生存质量中的比例25.0%(10/40)、20.0%(8/40)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不显著(P>0.05)。 1.2方法B组患者接受2 HRZESm/6HRE治疗,A3讨论 组患者接受3 HRZELEx/HRIf治疗,患者顿服0.3g 异烟肼片(H,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 左氧氟沙星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 号:20121201)+0.45-0.6g利福平胶囊(R,四川省长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合成,以较快的速度杀菌,能 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1001)+1.58比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促进酶DNA复合物断裂,在 嗪酰胺片(Z,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DNA链切断后能稳定酶DNA复合物,终止DNA复 号:20130101)+0.75-1.0g之胺丁醇片(E,四川省长制,促进细胞毒性产生。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 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902)+0.5g左频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均显著高于B组,不良反应发 氧氟沙星(L,天津药业集团新郑福分有限公司,生产生率明显低于B组,生存质量好的比例显著高于B 批号:130104),1次/d,同时肌内注射0.75g链霉素组,说明左氧氟沙星相对安全,极易为患者及其家属所 (Sm,深圳华药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接受,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生存质 110411),1次/d,8个月为1个疗程 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1.3观察指标痰转阴率,病灶吸收情况,不良反应 总之,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较标准化疗方案更 (皮疹、胃肠反应、尿常规异常、肝脏损害、视神经炎、 能有效提升肺结核患者的痰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降 粒细胞减少),问卷调查,分为好、中、差。 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1.4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20.0,痰转阴及病参考文献 灶吸收情况、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等计数资料采用率 1]杨亦德,侯伟,谢红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 (%)表示,用x2检验,检验标准a=0.05 量评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3):517-519 2]赵冠人,马俊,冯端浩.含左氧氟沙星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的系统 作者简介:刘杰(男),本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内科疾病研究工作。 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1064-1068 通讯作者:刘杰,E-mai3475754017@qcom 收稿日期:2016-07-25责任编辑:张爱君
左氧氟沙星方案对肺结核患者痰转阴、 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刘杰,韩冬会,韩志勇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贵州 玉溪 563500 中图分类号:R 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889(2016) 结核病属于传染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左氧氟沙星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和较广的抗菌谱,基础及临床均证实其抗结核分枝杆 菌活性较强[ 1,2 ] 。 本研究采用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 肺结核患者,发现较标准化疗方案对患者的痰转阴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质量具有更积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本院 2014 年 5 月至 2016 年 5 月 收治的肺结核患者 80 例,均有显著呼吸道症状及结核 中毒症状,均经胸片或胸部 CT 明确诊断为初治肺结 核,均知情同意。 将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喹诺酮类药物 过敏史等患者排除在外。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 为含左氧氟沙星方案组(A 组,40 例)和标准化疗方案 组(B 组,40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显著 (P>0. 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B 组患者接受 2HRZESm / 6HRE 治疗,A 组患者接受 3HRZELfx / 5HRLfx 治疗,患者顿服 0. 3 g 异烟肼片(H,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 号:20121201)+0. 45 ~ 0. 6 g 利福平胶囊(R,四川省长 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1001) +1. 5 g 比 嗪酰胺片(Z,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 号:20130101)+0. 75 ~ 1. 0 g 乙胺丁醇片(E,四川省长 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902) +0. 5 g 左 氧氟沙星(Lfx,天津药业集团新郑福分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130104),1 次/ d,同时肌内注射 0. 75 g 链霉素 (Sm, 深 圳 华 药 南 方 制 药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批 号: 110411),1 次/ d,8 个月为 1 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痰转阴率,病灶吸收情况,不良反应 (皮疹、胃肠反应、尿常规异常、肝脏损害、视神经炎、 粒细胞减少),问卷调查,分为好、中、差。 1.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 SPSS20. 0,痰转阴及病 灶吸收情况、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等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用 χ 2 检验,检验标准 a = 0. 05。 作者简介:刘杰(男),本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内科疾病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刘杰,E-mail:3475754017@ qq. com 2 结 果 2. 1 痰转阴及病灶吸收情况 A 组患者的痰转阴率 92. 5% (37 / 40)、病灶吸收率 95. 0% (38 / 40)均显著高 于 B 组 75. 0% (30 / 40)、67. 5% (27 / 40)(P<0. 05)。 2. 2 不良反应 A 组皮疹 1 例,胃肠反应 2 例,尿常 规异常 1 例,肝脏损害 5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 22. 5% (9 / 40);B 组皮疹 1 例,胃肠反应 2 例,尿常规异常 1 例,肝脏损害 8 例,视神经炎 3 例,粒细胞减少 1 例,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 40. 0% (16 / 40),A 组显著低于 B 组 (P<0. 05)。 2. 3 生存质量 A 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好的比例70. 0% (28/ 40)显著高于 B 组 50. 0% (20/ 40)(P<0. 05),差的比 例5. 0%(2/ 40)显著低于 B 组30. 0%(12/ 40)(P<0. 05), 但生存质量中的比例25. 0% (10/ 40)、20. 0% (8/ 40)差异 不显著(P>0. 05)。 3 讨 论 左氧氟沙星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 用机制是抑制细菌 DNA 合成,以较快的速度杀菌,能 作用于细菌 DNA 旋转酶,促进酶 DNA 复合物断裂,在 DNA 链切断后能稳定酶 DNA 复合物,终止 DNA 复 制,促进细胞毒性产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A 组患者的 痰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均显著高于 B 组,不良反应发 生率明显低于 B 组,生存质量好的比例显著高于 B 组,说明左氧氟沙星相对安全,极易为患者及其家属所 接受,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生存质 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较标准化疗方案更 能有效提升肺结核患者的痰转阴率及病灶吸收率,降 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亦德,侯伟,谢红东,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 量评估[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3):517-519. [2] 赵冠人,马俊,冯端浩. 含左氧氟沙星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的系统 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1064-1068. 收稿日期:2016-07-25 责任编辑:张爱君 ·13·
鲁北地区妇女宫颈HPⅤ与子宫颈癌流行现状及预防意义 邹惠玲!,王明山,马建波2,孙爱纹2 1.滨州市人民医院,山东滨州256610;2.三河湖镇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鲁北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子宫颈癌流行现状及感染分布情况,为防治及疫苗研制提供 依据。方法妇科疾病患者800例,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DNA并分型,统计其宫颈HPV感染率(高危型HPV、 低危型HPV、单一HPⅤV、多重HPⅤ感染率)、HPV感染者年龄分布。结果200例感染HPV,感染率为25.00%,其中高 危型HPV、低危型HPⅤ感染率分别为20.37%、4.63%;200例感染HPⅤ患者,高危型占81.50%,低危型占18.50%,同 时感染占8.50%;20-25、41-45岁为HPV感染多发年龄;单一感染率81.00%,多重感染率19.00%,双重感染 13.00%,三重感染5.00%,四重感染1.00%。结论鲁北地区妇女宫颈HPV主要为高危型HPV,且单一HPV感染率较 高,多发于20-2541-45岁 关键词:HPV;子宫颈癌;感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889(2017) 研究证实,HPⅤ感染和子宫颈癌具有相关性,随液,加入0.5m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BCIP) 着HPⅤ感染增加,其发病率于部分地区存在升高趋四唑硝基蓝(NBT)溶液,36℃保持至显色成功;(6)显 势1l。鲁北地区为宫颈癌多发地区,故本研究通过分色成功1h后肉眼观察结果,清晰可见紫蓝色圆点为 析此地区妇女HPⅤ与子宫颈癌流行感染情况,为防治阳性点,按照膜条HPV分型分布图鉴别HPV亚型,有 及疫苗研制提供重要依据。 6种低危型(HPV6、1142、43、44、CP8304)、15种高危 资料与方法 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 66、68),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亚型感染为多重感染。 1.1一般资料选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本2结果 院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800例,均来自鲁北地区,均有 1年以上性生活史;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既往伴有盆2.1HPⅤ感染率及类型分布200例感染HPV患 腔放化疗史者、宫颈治疗史者、肿瘤病史者及全身免疫者,感染率为25.00%,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 性疾病病史者。年龄20~66(40.03±18.56)岁。 20.37%,低危型HPV感染率为463%(37/800);200 1.2方法(1)标本采集:采用卡普公司配套专用宫例感染HPV患者高危型占81.50%,低危型感染占 颈刷放于宫颈口,沿顺时针旋转3~5周后获取移行区18.50%,同时感染占8.50%。 上皮细胞,置于3ml专用细胞保存液,沿刷柄折痕处2.2HⅤ感染者年龄200例感染HPⅤ患者20 折断,旋紧管盖,保存于-20℃冰箱待测;(2)HPV-25岁40例(20.00%),26~30岁30例(15.00%),31 DNA提取方法:漂洗宫颈刷头,将洗脱液转移至离心~35岁28例(14.00%),36-40岁22例(1100%) 管,离心弃上清液,溶于50μ裂解液,振荡混匀:(3)41-45岁32例(16.0%),46-50岁20例 HPV-DNA扩增,根据凯普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10.0%),51~55岁12例(6.00%),56~60岁10 说明书操作;(4)导流杂交:选20PCR产物,95℃例(5.0%),61-66岁6例(3.00%),20-25、41-45 加热5min,2min冰水浴,已变性DNA溶液+0.5ml岁为HPV感染多发年龄。 预热至45℃杂交液,混合均匀后置于导流 HyvriMax 3HPⅤ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200例感染HPV患 杂交仪薄膜,合上盖板温育10mim后行导流杂交,清着,单一感染率为81.00%(160200,多重感染率为 除未结合DNA,于45℃中环境中施行;(5)酶标显色:19.00%(3820),其中双重感染为130%(26 导流杂交仪温度设置为25℃,使用0.5m封阻液封200),三重感染为5.00%(10/200),四重感染为 闭5mm,封阻液排出后关泵加入0.5ml酶标液温育1.00%(2/20)。多重感染类型为HPV16合并58、52 35mn,泵出所有液体缓冲液冲洗清除未结合酶标及18型别。 3讨论 基金项目:滨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Z00148 作者简介:邹惠玲(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随着宫颈癌发病率不断增高且趋于年轻化,及时 通讯作者:邹惠玲,E-mal:zouhuiling1968@163.com (下转至黄波页)
鲁北地区妇女宫颈 HPV 与子宫颈癌流行现状及预防意义 邹惠玲1 ,王明山1 ,马建波2 ,孙爱纹2 1. 滨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滨州 256610;2. 三河湖镇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鲁北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子宫颈癌流行现状及感染分布情况,为防治及疫苗研制提供 依据。 方法 妇科疾病患者 800 例,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 HPV-DNA 并分型,统计其宫颈 HPV 感染率(高危型 HPV、 低危型 HPV、单一 HPV、多重 HPV 感染率)、HPV 感染者年龄分布。 结果 200 例感染 HPV,感染率为 25. 00% ,其中高 危型 HPV、低危型 HPV 感染率分别为 20. 37% 、4. 63% ;200 例感染 HPV 患者,高危型占 81. 50% ,低危型占 18. 50% ,同 时感染占 8. 50% ;20 ~ 25、41 ~ 45 岁为 HPV 感染多发年龄;单一感染率 81. 00% ,多重感染率 19. 00% ,双重感染 13. 00% ,三重感染5. 00% ,四重感染1. 00% 。 结论 鲁北地区妇女宫颈 HPV 主要为高危型 HPV,且单一 HPV 感染率较 高,多发于 20 ~ 25、41 ~ 45 岁。 关键词:HPV;子宫颈癌;感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R 512.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889(2017) 研究证实,HPV 感染和子宫颈癌具有相关性,随 着 HPV 感染增加,其发病率于部分地区存在升高趋 势[1] 。 鲁北地区为宫颈癌多发地区,故本研究通过分 析此地区妇女 HPV 与子宫颈癌流行感染情况,为防治 及疫苗研制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 2014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1 月本 院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 800 例,均来自鲁北地区,均有 1 年以上性生活史;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既往伴有盆 腔放化疗史者、宫颈治疗史者、肿瘤病史者及全身免疫 性疾病病史者。 年龄 20 ~ 66(40. 03±18. 56)岁。 1. 2 方法 (1)标本采集:采用卡普公司配套专用宫 颈刷放于宫颈口,沿顺时针旋转 3 ~ 5 周后获取移行区 上皮细胞,置于 3 ml 专用细胞保存液,沿刷柄折痕处 折断,旋紧管盖,保存于-20 ℃ 冰箱待测;(2) HPVDNA 提取方法:漂洗宫颈刷头,将洗脱液转移至离心 管,离心弃上清液,溶于 50 μl 裂解液,振荡混匀;(3) HPV-DNA 扩增,根据凯普 HPV 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 说明书操作;(4)导流杂交:选 20 μl PCR 产物,95 ℃ 加热 5 min,2 min 冰水浴,已变性 DNA 溶液+0. 5 ml 预热至 45 ℃ 杂交液,混合均匀后置于导流 HyvriMax 杂交仪薄膜,合上盖板温育 10 min 后行导流杂交,清 除未结合 DNA,于 45 ℃中环境中施行;(5)酶标显色: 导流杂交仪温度设置为 25 ℃ ,使用 0. 5 ml 封阻液封 闭 5 min,封阻液排出后关泵,加入 0. 5 ml 酶标液温育 3. 5 min,泵出所有液体,缓冲液冲洗,清除未结合酶标 基金项目:滨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ZC0148) 作者简介:邹惠玲(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通讯作者:邹惠玲,E-mail:zouhuiling1968@ 163. com 液,加入 0. 5 ml5-溴-4-氯-3 吲哚基磷酸盐(BCIP) / 四唑硝基蓝(NBT)溶液,36 ℃保持至显色成功;(6)显 色成功 1 h 后肉眼观察结果,清晰可见紫蓝色圆点为 阳性点,按照膜条 HPV 分型分布图鉴别 HPV 亚型,有 6 种低危型(HPV6、11、42、43、44、CP8304)、15 种高危 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 66、68),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亚型感染为多重感染。 2 结 果 2. 1 HPV 感染率及类型分布 200 例感染 HPV 患 者,感染率为 25. 00% ,其中高危型 HPV 感染率为 20. 37% ,低危型 HPV 感染率为 4. 63% (37 / 800);200 例感染 HPV 患者,高危型占 81. 50% ,低危型感染占 18. 50% ,同时感染占 8. 50% 。 2. 2 HPV 感染者年龄 200 例感染 HPV 患者,20 ~ 25 岁 40 例(20. 00% ),26 ~ 30 岁 30 例(15. 00% ),31 ~ 35 岁 28 例(14. 00% ),36 ~ 40 岁 22 例(11. 00% ), 41 ~ 45 岁 32 例 ( 16. 00% ), 46 ~ 50 岁 20 例 (10. 00% ),51 ~ 55 岁 12 例(6. 00% ),56 ~ 60 岁 10 例(5. 00% ),61 ~ 66 岁 6 例(3. 00% ),20 ~ 25、41 ~ 45 岁为 HPV 感染多发年龄。 2. 3 HPV 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 200 例感染 HPV 患 者,单一感染率为 81. 00% (162 / 200),多重感染率为 19. 00% ( 38 / 200 ), 其 中 双 重 感 染 为 13. 00% ( 26 / 200), 三 重 感 染 为 5. 00% ( 10 / 200 ), 四 重 感 染 为 1. 00% (2 / 200)。 多重感染类型为 HPV16 合并 58、52 及 18 型别。 3 讨 论 随着宫颈癌发病率不断增高且趋于年轻化,及时 (下转至黄波页) ·14·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对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 疗效及血浆、免疫蛋白的影响分析 黄波!,罗文丰2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血浆、免疫蛋白进行分析。方法 将86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仅 给予泼尼松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血清免疫球 蛋白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58.14%,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 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MR-A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MR A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PMR-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 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优于单独给予泼尼 松,对患者血浆红细胞沉降率、血清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有降低的作用,对血红蛋白有升高的作用 关键词:风湿性多肌痛;雷公藤多苷片;泼尼松;临床疗效;红细胞沉降率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1889(2017)04 风湿性多肌痛(PMR)是以持续性颈、肩胛带、骨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盆带群疼痛僵硬感为临床特征的风湿性疾病□。该 病常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报道称全球50岁以上2结果 人群年发病率54/10万,患病率500/10万2。我国发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 病率不详。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PMR最突经相应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 出的实验异常是血沉增快(40-50mm/h)、C反应蛋白为90.7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58.14%,两组临床 升高。本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风湿性多肌痛,与单纯使用泼尼松进行临床疗效比较,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MR活动性计分情况两组 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患者治疗前后PMR活动性积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 资料与方法 后与治疗前PMR-A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21,P=0.0034),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MR-AS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PMR患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3.76,P=0.032),治 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疗后,观察组PMR-AS显著低于对照组(t=3.24,P= 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0.043)见表1。 相比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给予口服泼尼松片(苏州第壹制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MR-AS比较(x±s) 药有限公司,5mg,国药准字H32021450)15mg,1次/ 例数 治疗前 d,并加服雷公藤多苷片(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 对照组 36.91±11.23 14.31±5.34 0mg,国药准字Z3020422)20mg,3次/d。对照组仅 37.45±14.32 5.34±3.21” 给予泼尼松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为一个疗 注:*P<0.05,**P<0.01,与治疗前相比;#P<0.05,治疗 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 2.3药物对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血浆、免疫蛋白影响 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免疫球蛋白(Ig)、 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SR 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CRP IgG、P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H水 作者简介:黄波(女),硕士,中级,研究方向:诊断学、临床技能学。 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通讯作者:罗文丰,E-mal45798316@qcom 的ESR、CRP、IgG、Hb、PL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对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 疗效及血浆、免疫蛋白的影响分析 黄波1 ,罗文丰2 1.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血浆、免疫蛋白进行分析。 方法 将 86 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3 例。 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仅 给予泼尼松片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血清免疫球 蛋白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 90. 70% ,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 58. 14% ,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 显著性(P<0. 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 PMR-AS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 PMR -AS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 05),治疗后,观察组 PMR-AS 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血小板、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 05),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 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疗效优于单独给予泼尼 松,对患者血浆红细胞沉降率、血清免疫球蛋白、C 反应蛋白、血小板有降低的作用,对血红蛋白有升高的作用。 关键词:风湿性多肌痛;雷公藤多苷片;泼尼松;临床疗效;红细胞沉降率 中图分类号:R 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889(2017)04 风湿性多肌痛(PMR)是以持续性颈、肩胛带、骨 盆带群疼痛僵硬感为临床特征的风湿性疾病[1] 。 该 病常见于 50 岁以上的老年人。 报道称全球 50 岁以上 人群年发病率 54 / 10 万,患病率 500 / 10 万[2] 。 我国发 病率不详。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PMR 最突 出的实验异常是血沉增快(40-50mm / h)、C 反应蛋白 升高[3] 。 本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泼尼松治疗 风湿性多肌痛,与单纯使用泼尼松进行临床疗效比较, 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 PMR 患 者 86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 组 43 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 相比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口服泼尼松片(苏州第壹制 药有限公司,5 mg,国药准字 H32021450)15 mg,1 次/ d,并加服雷公藤多苷片(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 10 mg,国药准字 Z33020422)20mg,3 次/ d。 对照组仅 给予泼尼松片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 8 周为一个疗 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 率(ESR)、C 反应蛋白(CRP)、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 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简介:黄波(女),硕士,中级,研究方向:诊断学、临床技能学。 通讯作者:罗文丰,E-mail:457998316@ qq. com 1. 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 SPSS17. 0 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 经相应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 为 90. 70% ,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 58. 14% ,两组临床 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 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MR 活动性计分情况 两组 患者治疗前后 PMR 活动性积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 后与治疗前 PMR-AS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 3. 21,P = 0. 0034),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 PMR-AS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 = 3. 76,P = 0. 032),治 疗后,观察组 PMR-AS 显著低于对照组(t = 3. 24,P = 0. 043)见表 1。 表 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 PMR-AS 比较(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3 36. 91±11. 23 14. 31±5. 34 ∗ 观察组 43 37. 45±14. 32 5. 34±3. 21 ∗∗# 注:∗P<0. 05,∗∗P<0. 01,与治疗前相比;#P<0. 05,治疗 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2. 3 药物对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血浆、免疫蛋白影响 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ESR、 CRP、IgG、PLT 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 05),Hb 水 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的 ESR、CRP、IgG、Hb、PLT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