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协会通讯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注意保存) 2020年第1期 (总第126期) 中国期刊协会秘书处编 2020年1月8日 匚间回刊协讲堂(第六期)专题报道 以守正创新和工匠精神打造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主讲人:富康年 主持人:吴尚之 主办单位:中国期刊协会 时间:2019年12月20 地点:中国经营报社 吴尚之: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富康年同志给大家开讲。 嘉宾、大家上午好!刊协讲堂又如期开讲 今天的刊协讲堂,我们邀请了老会长 了,今天是第六期,也是很有意义的一期。石峰同志,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同志、刘 为什么这么讲呢?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泽林同志,专家组成员李佩钰同志,还有 成立70周年,在70年的历史上,期刊业中国期刊协会各分会的相关负责同志,我 在记录时代精神、传播科学真理、推动社就不一一介绍了。参加今天讲堂的嘉宾有 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部分在京期刊界的代表,对各位的到来, 贡献,树立了很多重要的品牌,大家所熟表示热烈的欢迎! 知的《读者》杂志就是这么一本杂志。今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1日,到 天的刊协讲堂请来了《读者》杂志掌门人读者集团考察调研,特别是到《读者》杂
—1— —1— 中国期刊协会通讯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注意保存)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126 期) 中国期刊协会秘书处编 2020 年 1 月 8 日 刊协讲堂(第六期)专题报道 吴尚之: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 嘉宾、大家上午好!刊协讲堂又如期开讲 了,今天是第六期,也是很有意义的一期。 为什么这么讲呢?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70 周年,在 70 年的历史上,期刊业 在记录时代精神、传播科学真理、推动社 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 贡献,树立了很多重要的品牌,大家所熟 知的《读者》杂志就是这么一本杂志。今 天的刊协讲堂请来了《读者》杂志掌门人 富康年同志给大家开讲。 今天的刊协讲堂,我们邀请了老会长 石峰同志,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同志、刘 泽林同志,专家组成员李佩钰同志,还有 中国期刊协会各分会的相关负责同志,我 就不一一介绍了。参加今天讲堂的嘉宾有 部分在京期刊界的代表,对各位的到来, 表示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 8 月 21 日,到 读者集团考察调研,特别是到《读者》杂 以守正创新和工匠精神 打造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主讲人:富康年 主持人:吴尚之 主办单位:中国期刊协会 时间:2019 年 12 月 20 日 地点:中国经营报社
志社考察调研,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对出开拓和品牌塑造,最后,《读者》转型和 版界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期刊界也是一升级的一些做法。 个巨大的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 第一单元,您所了解和不了解的《读 们怎样做好出版、办好期刊指明了方向。者》。《读者》创刊于1981年,封面的 《读者》一直以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这四个字是赵朴初先生当时写的,据说我 精神文化产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们当时的创刊人之一郑元绪同志找到了赵 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发老,赵老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面写了“读 挥了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的作用,目前杂者文摘”一个竖款一个横款,后来大家在 志在国内外的累计发行量达到20亿册,品编辑的时候做了一点点重新的组合,让它 牌价值达到300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更为美观,后面“读者”两个字还是用这 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个字里面的两个。我看到这两个字觉得 富康年同志是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委非常亲切,写的非常有文化气息。 员、董事、副总经理,《读者》读书会创始人, 我们的创办者是当时甘肃人民出版社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新闻出版行的总编辑曹克己先生,正是他提出创办 业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 本刊物。80年代初的时候,社办刊物在咱 《读者》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能走们国家的期刊阵营里面一直是一个重要的 到今天?现在就请富康年同志就《读者》组成部分。曹克己提出,具体任务分给这 38年来如何坚守办刊初心,传承文化基因 位是胡亚权先生,一位是郑元绪 坚持守正创新,如何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先生,而且曹总是非常有担当的一个总编 神锻造品牌,如何做大市场、做响品牌等辑,也有文化情怀,他让他们两个放心去 话题开讲。 做,有了事他给他们支持。当时能有这么 一个好的环境,放开手去做,果然也使这 富康年:尊敬的吴会长、石会长,各个小苗长得很大。所以,非常感念曹总。 位期刊协会的领导,各位同行,同业先进 胡亚权和郑元绪是两个理科生,胡亚 两个月之前,吴会长让我来在这个场合做权是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学生,郑元绪 点分享。我其实心中很忐忑,我觉得在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 中国期刊行业比我们做得好的太多了,有但是两个人都能写,口头表达也很好。他 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对《读者》也都们两个理科生创办了这本刊物,正是他们 比较了解,我也在不同的场合做过一些分栽下这棵树苗,而且呵护这棵树苗逐步长 享。今天我也非常高兴在这里见到了这么大,所以我后来说我们是后来人,我们是 多的行业的老朋友,我们能在一块做一些乘凉的,但是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彭 探讨和分享,非常感谢期刊协会为我们提长城同志是在创办不久就来到了《读者》 供这个平台。 杂志社,也是《读者》的老人,在杂志社 今天跟各位领导、同行分享的大概是主持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工作,对于《读 这样一些话题。第一,简单介绍一下《读者》者》品牌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的发展历程。因为很多人可能清楚,但是大家都很熟。 也会有一些同志可能不是很了解。第二, 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改名为《读 守正创新。第三,工匠精神。第四,市场者》,2000年《读者》改为《半月刊》
—2— —3— 志社考察调研,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对出 版界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期刊界也是一 个巨大的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 们怎样做好出版、办好期刊指明了方向。 《读者》一直以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 精神文化产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 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发 挥了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的作用,目前杂 志在国内外的累计发行量达到 20 亿册,品 牌价值达到 300 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 富康年同志是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委 员、董事、副总经理,《读者》读书会创始人,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新闻出版行 业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 《读者》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能走 到今天?现在就请富康年同志就《读者》 38 年来如何坚守办刊初心,传承文化基因, 坚持守正创新,如何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 神锻造品牌,如何做大市场、做响品牌等 话题开讲。 富康年:尊敬的吴会长、石会长,各 位期刊协会的领导,各位同行,同业先进: 两个月之前,吴会长让我来在这个场合做 一点分享。我其实心中很忐忑,我觉得在 中国期刊行业比我们做得好的太多了,有 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对《读者》也都 比较了解,我也在不同的场合做过一些分 享。今天我也非常高兴在这里见到了这么 多的行业的老朋友,我们能在一块做一些 探讨和分享,非常感谢期刊协会为我们提 供这个平台。 今天跟各位领导、同行分享的大概是 这样一些话题。第一,简单介绍一下《读者》 的发展历程。因为很多人可能清楚,但是 也会有一些同志可能不是很了解。第二, 守正创新。第三,工匠精神。第四,市场 开拓和品牌塑造,最后,《读者》转型和 升级的一些做法。 第一单元,您所了解和不了解的《读 者》。《读者》创刊于 1981 年,封面的 这四个字是赵朴初先生当时写的,据说我 们当时的创刊人之一郑元绪同志找到了赵 老,赵老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面写了“读 者文摘”一个竖款一个横款,后来大家在 编辑的时候做了一点点重新的组合,让它 更为美观,后面“读者”两个字还是用这 四个字里面的两个。我看到这两个字觉得 非常亲切,写的非常有文化气息。 我们的创办者是当时甘肃人民出版社 的总编辑曹克己先生,正是他提出创办一 本刊物。80 年代初的时候,社办刊物在咱 们国家的期刊阵营里面一直是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曹克己提出,具体任务分给这 两位,一位是胡亚权先生,一位是郑元绪 先生,而且曹总是非常有担当的一个总编 辑,也有文化情怀,他让他们两个放心去 做,有了事他给他们支持。当时能有这么 一个好的环境,放开手去做,果然也使这 个小苗长得很大。所以,非常感念曹总。 胡亚权和郑元绪是两个理科生,胡亚 权是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学生,郑元绪 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 但是两个人都能写,口头表达也很好。他 们两个理科生创办了这本刊物,正是他们 栽下这棵树苗,而且呵护这棵树苗逐步长 大,所以我后来说我们是后来人,我们是 乘凉的,但是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彭 长城同志是在创办不久就来到了《读者》 杂志社,也是《读者》的老人,在杂志社 主持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工作,对于《读 者》品牌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家都很熟。 1993 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改名为《读 者》,2000 年《读者》改为《半月刊》
2015年《读者》改为彩色印刷。这是《读者》多,做起来真的很难。 发展的走势图,创办的时候发行量是3万 现在跟前些年相比,确实下滑了不少, 份,发展到2006年的时候到了一个高峰,但是整体还是可以的。我来之前了解了 2006、2007年是我们这一类的刊物发展的下,2020年我们的订阅应该会有所增加, 高点,当然此后还有其他的刊物发展不错。我们在思路上也有一些改变。2006年4月 但是,我研究2006、2007年实际上也是一份,两期加起来达到过1003万份,这是《读 个世界期刊业发展的高峰,从此以后这个者》发展的一个最高峰了。当然,这不是 行业尽管有一些调整,但是整体上行业的最好的成绩,我记得当时《大众电影》单 景气度降低了。所以,我们行业间聚会大期就发行过970万份还是930万份,美国 家在一块交流最多的就是这个行业该怎么的《读者文摘》各种落地版本加起来曾经 走,我们将来的饭怎么吃 达到过3000万份。所以跟这些相比,我们 我记得几年以前,当时《家庭》杂志算是自己的一个高峰了。2019年5月,《读 搞社庆,我参加了。当时有《故事会》的者》杂志累计发行量突破20亿册,在深圳 张凯、《女友》的唐文华,还有《家庭》文博会上搞了一个仪式,也算是一个阶段 的李军,我们开玩笑说几年以后我们再来性的总结 看一看整个中国期刊行业发展得怎么样 新世纪以来,《读者》杂志的发行量 我们每个杂志到底怎么样,这五年也过去一直处于国内前列,有几个刊物的发行量 都比较大,像《半月谈》,我们都是处在 事实上我觉得咱们中国整个期刊业发这样一个整体领先的阵营里面。我做了一 展既不像原来人们讲的那么严重,因为有个表,近十年,在中国期刊中的市场份额 很多人发出过“死亡预言”,其中就包括总体上是在1A40到1/39,说明我们跟整个 像微软的比尔盖茨,都说过纸质书要消亡。期刊行业是同频共振的。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纸质期刊依然还活 应该说《读者》杂志的经济效益也比 着,有一些发展得更好,有一些走得还不较突出,我们跟一些大的期刊出版集团是 错,还有一些尽管受到影响,但是纸质期不能比,但是整体来讲我们的营业收入和 刊确实没有如他们想的那样消失。 利润,就单本杂志来说应该还是可以。特 我们行业里面也有一些这几年逆势而别是我们人比较少,人均利润一直居行业 上,发展非常好,但是整个期刊业确实存前列。我们最高峰的时候,人均利润能够 在着发展前景的问题,大家还是非常忧虑,达到400万,现在也还是可以,去年因为 非常焦虑,我们经常在一块交流的时候也纸张价格上涨得非常厉害,我们杂志实现 是忧心忡忡,但是我想只要我们立志长远,的利润少一点,但是仍然还是有5000多万 我觉得纸刊还会比较顽强地生存下去,而今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回升,我们在202 且在局部的时候,我觉得它要焕发新的生年左右,基本上能达到一个亿的利润,应 机也不是不可能。同时,只要我们内容做该说作为一本杂志,它的经济效益还是突 得足够好,我觉得只是承载形式各个方面出的。 有一些变化,它也能比较华丽地转身,迎 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我们读者集团 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然这是后话,我后面现在是下面有一个上市公司。所以,还要 还会提到一些,实际上转型升级说得比较考虑到如何来回报股东的问题。这些年来
—2— —3— 2015 年《读者》改为彩色印刷。这是《读者》 发展的走势图,创办的时候发行量是 3 万 份,发展到 2006 年的时候到了一个高峰, 2006、2007 年是我们这一类的刊物发展的 高点,当然此后还有其他的刊物发展不错。 但是,我研究 2006、2007 年实际上也是一 个世界期刊业发展的高峰,从此以后这个 行业尽管有一些调整,但是整体上行业的 景气度降低了。所以,我们行业间聚会大 家在一块交流最多的就是这个行业该怎么 走,我们将来的饭怎么吃。 我记得几年以前,当时《家庭》杂志 搞社庆,我参加了。当时有《故事会》的 张凯、《女友》的唐文华,还有《家庭》 的李军,我们开玩笑说几年以后我们再来 看一看整个中国期刊行业发展得怎么样, 我们每个杂志到底怎么样,这五年也过去 了。 事实上我觉得咱们中国整个期刊业发 展既不像原来人们讲的那么严重,因为有 很多人发出过“死亡预言”,其中就包括 像微软的比尔盖茨,都说过纸质书要消亡。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纸质期刊依然还活 着,有一些发展得更好,有一些走得还不 错,还有一些尽管受到影响,但是纸质期 刊确实没有如他们想的那样消失。 我们行业里面也有一些这几年逆势而 上,发展非常好,但是整个期刊业确实存 在着发展前景的问题,大家还是非常忧虑, 非常焦虑,我们经常在一块交流的时候也 是忧心忡忡,但是我想只要我们立志长远, 我觉得纸刊还会比较顽强地生存下去,而 且在局部的时候,我觉得它要焕发新的生 机也不是不可能。同时,只要我们内容做 得足够好,我觉得只是承载形式各个方面 有一些变化,它也能比较华丽地转身,迎 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然这是后话,我后面 还会提到一些,实际上转型升级说得比较 多,做起来真的很难。 现在跟前些年相比,确实下滑了不少, 但是整体还是可以的。我来之前了解了一 下,2020 年我们的订阅应该会有所增加, 我们在思路上也有一些改变。2006 年 4 月 份,两期加起来达到过 1003 万份,这是《读 者》发展的一个最高峰了。当然,这不是 最好的成绩,我记得当时《大众电影》单 期就发行过 970 万份还是 930 万份,美国 的《读者文摘》各种落地版本加起来曾经 达到过 3000 万份。所以跟这些相比,我们 算是自己的一个高峰了。2019 年 5 月,《读 者》杂志累计发行量突破 20 亿册,在深圳 文博会上搞了一个仪式,也算是一个阶段 性的总结。 新世纪以来,《读者》杂志的发行量 一直处于国内前列,有几个刊物的发行量 都比较大,像《半月谈》,我们都是处在 这样一个整体领先的阵营里面。我做了一 个表,近十年,在中国期刊中的市场份额 总体上是在 1/40 到 1/39,说明我们跟整个 期刊行业是同频共振的。 应该说《读者》杂志的经济效益也比 较突出,我们跟一些大的期刊出版集团是 不能比,但是整体来讲我们的营业收入和 利润,就单本杂志来说应该还是可以。特 别是我们人比较少,人均利润一直居行业 前列。我们最高峰的时候,人均利润能够 达到 400 万,现在也还是可以,去年因为 纸张价格上涨得非常厉害,我们杂志实现 的利润少一点,但是仍然还是有 5000 多万, 今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回升,我们在 2012 年左右,基本上能达到一个亿的利润,应 该说作为一本杂志,它的经济效益还是突 出的。 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我们读者集团 现在是下面有一个上市公司。所以,还要 考虑到如何来回报股东的问题。这些年来
我们在经济效益和发行量的平衡上面,我版,主要针对初中到高中低年级的学生, 们的取舍可能有所侧重。我们可能更注重这个杂志现在发行几十万份,也还不错。 实现这些经济效益,所以不能给渠道商更 我们还出版了一些主题类特刊,如抗 多的让利,多多少少也影响了杂志的发行。战70周年特刊,汶川地震特刊,当时向灾 2005年,商务部专门给我们授了一个区捐赠了10万册。还有入选中宣部资助的 牌,《读者》品牌现在价值300亿元。当主题出版,改革开放40年的特刊,也就是 然,我们也得到很多党和政府及社会的肯去年的。这些刊物主要是因当时具体的情 定,《读者》作品获得很多荣誉,中宣部、况做了一个主题比较聚集的出版,是特刊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期刊协但是既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实际上经济效 会给予《读者》非常多的肯定,我们先后益也还可以 获得几次国家期刊奖,2018年1月,我们 读者传媒旗下还有一些其他刊物,《读 获得第四届出版政府奖。 者欣赏》《都市作文》《老年》,《飞碟 我们在全世界的覆盖也还是比较广探索》也是1981年跟《读者》一块创刊的, 泛,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我们现在全国也还比较有影响。有的现在处于休 在在北美发行4万册,主要是美国。中国刊状态,但是马上就要恢复了,也是老刊 台湾及港澳地区,我们现在发行25000册。物。在《读者》发展过程中,整体来讲相 我想特别汇报一下我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对还是比较顺利,但是其实遇到的问题也 情况,2010年8月25日,台湾当时“行比较多。有几次《读者》的发展差一点就 政院新闻局”正式核准《读者》进入台湾不能延续下来,有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地区发行。《读者》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本有些是外部的因素。总而言之,遇到过几 进入台湾地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杂志,翻开次大的坎。其中大家可能更多的关注的就 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是《读者文摘》后面改成《读者》这个事 我们计划2020年春天,推出一个俄文情,因为我们最早创办的时候就叫《读者 版,在独联体国家发行。因为“一带一路”文摘》,美国有一个《读者文摘》,可能 倡议现在深入人心,特别是中亚这些地方是不是有借鉴,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当 对于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读者》时我们的创办者希望这本杂志是一个有读 杂志计划落地乌兹别克斯坦,从那个地方者分享和更多读者的这么一个刊物,所以 辐射,向独联体的国家发行《读者》的俄叫《读者文摘》。 文版,现在我们在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之 到了80年代末,美国的《读者文摘》 中,明年春天我们计划开始发行 就在中国注册了中文商标,因为当时大家 另外,我们还出版了很多公益版本。的商标意识不强,所以一开始我们也没当 比如藏文版,主要在青海、西藏、甘肃和 事,但是到后面人家不断在接洽这个事 四川的藏区发行;维文版,在新疆发行 直拖到90年代初,最后看起来不改名也 我们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合作,《读者》维不行。所以,就痛下决心,采取的办法就 文版是新疆地区发行量比较大的刊物。盲不是大家商量着给它换个名字,因为当时 文版,我们跟盲文出版社合作了很长时间,《读者文摘》已经很成气候了,发行量比 主要供借阅,也有少量的订阅和购买,都较大,当时单期一百多万,改名的风险还 是不挣钱,属于公益版。我们还办了校园是蛮大的。所以,跟广大的读者进行了
—4— —5— 我们在经济效益和发行量的平衡上面,我 们的取舍可能有所侧重。我们可能更注重 实现这些经济效益,所以不能给渠道商更 多的让利,多多少少也影响了杂志的发行。 2005 年,商务部专门给我们授了一个 牌,《读者》品牌现在价值 300 亿元。当 然,我们也得到很多党和政府及社会的肯 定,《读者》作品获得很多荣誉,中宣部、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期刊协 会给予《读者》非常多的肯定,我们先后 获得几次国家期刊奖, 2018 年 1 月,我们 获得第四届出版政府奖。 我们在全世界的覆盖也还是比较广 泛,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我们现 在在北美发行 4 万册,主要是美国。中国 台湾及港澳地区,我们现在发行 25000 册。 我想特别汇报一下我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 情况,2010 年 8 月 25 日,台湾当时“行 政院新闻局”正式核准《读者》进入台湾 地区发行。《读者》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本 进入台湾地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杂志,翻开 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我们计划 2020 年春天,推出一个俄文 版,在独联体国家发行。因为“一带一路” 倡议现在深入人心,特别是中亚这些地方 对于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读者》 杂志计划落地乌兹别克斯坦,从那个地方 辐射,向独联体的国家发行《读者》的俄 文版,现在我们在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之 中,明年春天我们计划开始发行。 另外,我们还出版了很多公益版本。 比如藏文版,主要在青海、西藏、甘肃和 四川的藏区发行;维文版,在新疆发行, 我们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合作,《读者》维 文版是新疆地区发行量比较大的刊物。盲 文版,我们跟盲文出版社合作了很长时间, 主要供借阅,也有少量的订阅和购买,都 是不挣钱,属于公益版。我们还办了校园 版,主要针对初中到高中低年级的学生, 这个杂志现在发行几十万份,也还不错。 我们还出版了一些主题类特刊,如抗 战 70 周年特刊,汶川地震特刊,当时向灾 区捐赠了 10 万册。还有入选中宣部资助的 主题出版,改革开放 40 年的特刊,也就是 去年的。这些刊物主要是因当时具体的情 况做了一个主题比较聚集的出版,是特刊, 但是既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实际上经济效 益也还可以。 读者传媒旗下还有一些其他刊物,《读 者欣赏》《都市作文》《老年》,《飞碟 探索》也是 1981 年跟《读者》一块创刊的, 在全国也还比较有影响。有的现在处于休 刊状态,但是马上就要恢复了,也是老刊 物。在《读者》发展过程中,整体来讲相 对还是比较顺利,但是其实遇到的问题也 比较多。有几次《读者》的发展差一点就 不能延续下来,有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有些是外部的因素。总而言之,遇到过几 次大的坎。其中大家可能更多的关注的就 是《读者文摘》后面改成《读者》这个事 情,因为我们最早创办的时候就叫《读者 文摘》,美国有一个《读者文摘》,可能 是不是有借鉴,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当 时我们的创办者希望这本杂志是一个有读 者分享和更多读者的这么一个刊物,所以 叫《读者文摘》。 到了 80 年代末,美国的《读者文摘》 就在中国注册了中文商标,因为当时大家 的商标意识不强,所以一开始我们也没当 回事,但是到后面人家不断在接洽这个事, 一直拖到 90 年代初,最后看起来不改名也 不行。所以,就痛下决心,采取的办法就 不是大家商量着给它换个名字,因为当时 《读者文摘》已经很成气候了,发行量比 较大,当时单期一百多万,改名的风险还 是蛮大的。所以,跟广大的读者进行了一
个征名活动,很多人都参与了。收到的信说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件堆得像小山似的,最后从众多的读者的我们历经五年的努力,在上交所上市了 意见里面选取了《读者》。这次活动对于《读这是在国内第一个具有期刊概念的股票在 者》来说是一个劫,尽管后果很好。大家A股登陆。登陆上交所以后,实际上对于《读 都知道一个成熟的产品已经有很好的市场者》的发展来说我觉得意义也非常重大 占有率了,要给它改名,风险是很大的。 因为我们有了品牌厚实的基础,再加上有 我在几个地方也讲过,比如像王老吉了资本平台,我们就有了两个翅膀,所以 和加多宝,都是罐凉茶,配方、口味、工这两年的发展也说明这两个东西都是非常 艺都一样,但是大家要知道这罐和那一罐重要的,有了资本助力,很多事情做起来 是一样的,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加多宝也相对方便。当然,作为一个公众公司 花了很多钱,市场营销做得非常好,我们你受到的限制,你的透明度会大大增强。 现在终于清楚,加多宝跟那个一样,所以总而言之,上市以后资金充裕一些,治理 它的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花的钱就海了结构更为规范,我觉得这是关键,做事要 去了。 考虑到规范的程度,在管理上就会更加严 那么,在当时《读者》面临的改名风谨一些 险还是蛮大的,经过读者的深度参与以后, 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们的组织架构, 改名以后发行量进一步地扩大,影响更加原来甘肃人民出版社下面有很多副牌社 的延展。所以这次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危机2006年我们改制成为企业以后就叫读者出 公关。当然,我们从后果来看,“读者”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读者集团又把优 这两个字比“读者文摘”从商标的使用方质的资产单独拎出来,剔除了部分非经营 面来看更加便利,因为现在做的别的东西资产,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这个股份公 可以叫“读者”,但是带上“文摘”两个司就是现在的上市公司,叫读者传媒,《读 字明显感觉它是一个杂志的名字,这对于者》杂志社现在成为读者传媒下属的一个 商标的增值和后续的发展还是很有利的。期刊经营单位,我们还有很多出版社。所 有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商标意识,从以,外面的人经常会比较糊涂,都叫读者, 1993年就开始设计自己的商标,最终从众到底是哪个?现在就是这么一个架构。 多的设计中选定了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 第二单元,君子豹变,守正创新。这 个教授设计的一个商标,再加上赵先生写是今天的主题。《读者》整体发展战略我 的“读者”这两个字,就组成了我们现在总结一下,我们是这么一种思路,首先是 共同的商标,当时陈汉民先生说《读者》编好杂志,把内容做好,这是个基础;然 是一本文摘杂志,寓意采花酿蜜,所以设后是做大市场,因为是大众刊物,市场容 计了可爱的小蜜蜂,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量要足够大。你不是分众的、小众的杂志 用,现在这个小蜜蜂很值钱了,后面我还所以,一定要做大市场;突出双效益,没 要提到我们品牌的变现能力现在大大增有社会效益走不远,没有经济效益很难活 加。所以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坏事,但是如下来;铸名品牌,我们要把它铸成一个非 何趋利避害,如何成功化解这些危机,我常好的品牌,然后靠这个品牌往下走,企 觉得是一个课题。 业的生命力才更强。这是我们基本的发展 2015年12月10日,对于《读者》来逻辑。几十年以来,大体上也是循着这个
—4— —5— 个征名活动,很多人都参与了。收到的信 件堆得像小山似的,最后从众多的读者的 意见里面选取了《读者》。这次活动对于《读 者》来说是一个劫,尽管后果很好。大家 都知道一个成熟的产品已经有很好的市场 占有率了,要给它改名,风险是很大的。 我在几个地方也讲过,比如像王老吉 和加多宝,都是罐凉茶,配方、口味、工 艺都一样,但是大家要知道这罐和那一罐 是一样的,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加多宝 花了很多钱,市场营销做得非常好,我们 现在终于清楚,加多宝跟那个一样,所以 它的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花的钱就海了 去了。 那么,在当时《读者》面临的改名风 险还是蛮大的,经过读者的深度参与以后, 改名以后发行量进一步地扩大,影响更加 的延展。所以这次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危机 公关。当然,我们从后果来看,“读者” 这两个字比“读者文摘”从商标的使用方 面来看更加便利,因为现在做的别的东西 可以叫“读者”,但是带上“文摘”两个 字明显感觉它是一个杂志的名字,这对于 商标的增值和后续的发展还是很有利的。 有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商标意识,从 1993 年就开始设计自己的商标,最终从众 多的设计中选定了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一 个教授设计的一个商标,再加上赵先生写 的“读者”这两个字,就组成了我们现在 共同的商标,当时陈汉民先生说《读者》 是一本文摘杂志,寓意采花酿蜜,所以设 计了可爱的小蜜蜂,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 用,现在这个小蜜蜂很值钱了,后面我还 要提到我们品牌的变现能力现在大大增 加。所以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坏事,但是如 何趋利避害,如何成功化解这些危机,我 觉得是一个课题。 2015 年 12 月 10 日,对于《读者》来 说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我们历经五年的努力,在上交所上市了, 这是在国内第一个具有期刊概念的股票在 A 股登陆。登陆上交所以后,实际上对于《读 者》的发展来说我觉得意义也非常重大, 因为我们有了品牌厚实的基础,再加上有 了资本平台,我们就有了两个翅膀,所以 这两年的发展也说明这两个东西都是非常 重要的,有了资本助力,很多事情做起来 也相对方便。当然,作为一个公众公司, 你受到的限制,你的透明度会大大增强。 总而言之,上市以后资金充裕一些,治理 结构更为规范,我觉得这是关键,做事要 考虑到规范的程度,在管理上就会更加严 谨一些。 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们的组织架构, 原来甘肃人民出版社下面有很多副牌社, 2006 年我们改制成为企业以后就叫读者出 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 年读者集团又把优 质的资产单独拎出来,剔除了部分非经营 资产,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这个股份公 司就是现在的上市公司,叫读者传媒,《读 者》杂志社现在成为读者传媒下属的一个 期刊经营单位,我们还有很多出版社。所 以,外面的人经常会比较糊涂,都叫读者, 到底是哪个?现在就是这么一个架构。 第二单元,君子豹变,守正创新。这 是今天的主题。《读者》整体发展战略我 总结一下,我们是这么一种思路,首先是 编好杂志,把内容做好,这是个基础;然 后是做大市场,因为是大众刊物,市场容 量要足够大。你不是分众的、小众的杂志。 所以,一定要做大市场;突出双效益,没 有社会效益走不远,没有经济效益很难活 下来;铸名品牌,我们要把它铸成一个非 常好的品牌,然后靠这个品牌往下走,企 业的生命力才更强。这是我们基本的发展 逻辑。几十年以来,大体上也是循着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