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是:首先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 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 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 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髙雅的人生志趣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 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 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 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高分突破方案】 词曲的鉴赏试题的出错点是有规律可寻的,找到这一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复习 事半功倍,稳操胜券。 易错点1对词曲中所运用的语言讲行分析、品评、鉴赏。 1.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 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 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 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蟹①;泣寒蟹,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 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错误解答】(1)有的回答两种景物是动物和植物,有的回答是宫内和宫外, (2)找到了对仗或顶针,但没有说出其优点即艺术效果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是:首先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 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 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 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 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 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 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高分突破方案】 词曲的鉴赏试题的出错点是有规律可寻的,找到这一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复习 事半功倍,稳操胜券。 易错点 1 对词曲中所运用的语言讲行分析、品评、鉴赏。 1.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 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 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 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 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错误解答】 (1)有的回答两种景物是动物和植物,有的回答是宫内和宫外。 (2)找到了对仗或顶针,但没有说出其优点即艺术效果
【错解分析】不能对所写景物进行分类,也不能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 分析说明。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对局部的分析也没有很好地 结合曲子内容。 【正确解答】(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 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 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错误解答】对第一问答出了写了哪些春色,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进行分析和 归类,显得杂乱无章。对第二问,只答出了“好”,但至于好在哪里就不知道, 主要弊端是言之无据 【错解分析】对题目分析不够,理解不深。对原词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导致答 题似是而非,或者回答不全面。 【正确解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 如细皱纱毂;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 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二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 蝶飞舞,春鸟和呜,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会诊 1.认真审干读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是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还是从局部着手 答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回应才符合出题人的要求。 2.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 3.把握风格,品味字句锤炼。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字 词、短语、句子在使用上的推敲功夫。了解常见的语言表现风格,常见的语言风 格有含蓄、直率、自然、平淡、婉转、绮丽、雄奇、沉郁、风趣等。纵观髙考古 代诗歌语言赏析 也不外乎语言风格和字句锤炼这两方面内容 易错点2对词曲中所这与景物、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思想感情等进行分 析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2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错解分析】 不能对所写景物进行分类,也不能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 分析说明。主要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对局部的分析也没有很好地 结合曲子内容。 【正确解答】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 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荚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 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错误解答】对第一问答出了写了哪些春色,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进行分析和 归类,显得杂乱无章。对第二问,只答出了“好”,但至于好在哪里就不知道, 主要弊端是言之无据。 【错解分析】对题目分析不够,理解不深。对原词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导致答 题似是而非,或者回答不全面。 【正确解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 如细皱纱毂;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 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二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 蝶飞舞,春鸟和呜,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会诊 1.认真审干读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是要求从整体上去分析还是从局部着手, 答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回应才符合出题人的要求。 2.抓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能够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 3.把握风格,品味字句锤炼。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剖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字、 词、短语、句子在使用上的推敲功夫。了解常见的语言表现风格,常见的语言风 格有含蓄、直率、自然、平淡、婉转、绮丽、雄奇、沉郁、风趣等。纵观高考古 代诗歌语言赏析, 也不外乎语言风格和字句锤炼这两方面内容。 易错点 2 对词曲中所这与景物、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思想感情等进行分 析鉴赏。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2.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 意境 (3)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 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 点 不同 点 【错误解答】(1)C(2)B或C(3)对相同点能够答出,但对思想感情分析 不合理。 【错解分析】(1)选C是因为不明白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没有词语解释的错误 之处,胡乱猜测。(2)选B或C都是因为对词的上下片所写的意境没有分清,主 要原因是对词的内容理解不透。 【正确解答】(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 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 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 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错误解答】只答出表面的意思,对深层含义表达不准确或根本就不知道。 【错解分析】对于词中所运用的情与景的关系没有从艺术的高度去分析和理 解。也没有结合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 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 意境。 (3)①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 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 点: 不同 点: 【错误解答】 (1)C (2)B 或 C (3)对相同点能够答出,但对思想感情分析 不合理。 【错解分析】 (1)选 C 是因为不明白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没有词语解释的错误 之处,胡乱猜测。(2)选 B 或 C 都是因为对词的上下片所写的意境没有分清,主 要原因是对词的内容理解不透。 【正确解答】 (1)D (2)C (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 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 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 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错误解答】 只答出表面的意思,对深层含义表达不准确或根本就不知道。 【错解分析】 对于词中所运用的情与景的关系没有从艺术的高度去分析和理 解。也没有结合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
【正确解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 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 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髙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专家会诊 1.透视形象,概括内容主旨。就是抓住词曲子中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动具 体的生活图景、自然风光进行剖析,把蕴含着的“真善美”的东西揭示出来,使 人们精神上得到愉悦、情操上受到陶冶。比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中所体现出来的景是怎样的,词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 2.掌握主要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要领,能够从鉴赏的高度来回答问题。“手法” 指站在宏观角度赏析诗歌中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 常见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相生、借景寓情,即小见大、超越时空、化虚为实、 正反对比、众星拱月、渲染烘托、意象叠加、意境创造等等。单说“动静相生” 就有很多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寓动于静”、“寓静于动 以 动衬静”、“以静衬动”等艺术手法。在答题时能说得具体应该尽量说具体些, 没有把握说得很到位的,就不要自以为是。 3.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这里的表述格式,对于考生来讲,就是一段文字的组 织和表达。鉴赏归于议论文,我们写时,应当把这段文字当作一篇微缩的议论文 来写。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说,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层 次结构安排的合理与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议论文也有很多格式和写法,考生应 当采用哪种层砍组织的格式呢?首先是根据答题的需要,其次是结合自己的表述 习惯。 【高分实战演练】 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每题10分;测试用时为100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北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1)请分析该词在借景写情方面的妙处 答 (2) 评论家认为下阕“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两句是词中关键之笔,请予赏 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咋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 徒感慨,谩悲凉
【正确解答】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 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 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专家会诊 1.透视形象,概括内容主旨。就是抓住词曲子中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动具 体的生活图景、自然风光进行剖析,把蕴含着的“真善美”的东西揭示出来,使 人们精神上得到愉悦、情操上受到陶冶。比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中所体现出来的景是怎样的,词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 2.掌握主要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要领,能够从鉴赏的高度来回答问题。“手法” 指站在宏观角度赏析诗歌中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 常见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相生、借景寓情,即小见大、超越时空、化虚为实、 正反对比、众星拱月、渲染烘托、意象叠加、意境创造等等。单说“动静相生” 就有很多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寓动于静”、“寓静于动”、“以 动衬静”、“以静衬动”等艺术手法。在答题时能说得具体应该尽量说具体些, 没有把握说得很到位的,就不要自以为是。 3.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这里的表述格式,对于考生来讲,就是一段文字的组 织和表达。鉴赏归于议论文,我们写时,应当把这段文字当作一篇微缩的议论文 来写。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说,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层 次结构安排的合理与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议论文也有很多格式和写法,考生应 当采用哪种层砍组织的格式呢?首先是根据答题的需要,其次是结合自己的表述 习惯。 【高分实战演练】 说明:本试题满分 100 分,每题 10 分;测试用时为 100 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北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1)请分析该词在借景写情方面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评论家认为下阕“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两句是词中关键之笔,请予赏 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 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 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o): 割耳朵。∫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金]吴激[注]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吴激原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出使金国,被强留下来,一直未能返宋, 此词写于其即将回中原之时。 (1)词的上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2)简析词的下阕“忆当年”一句的妙处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答 (2)如何理解“醉”中浑不记中的“醉”字?请简要分析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 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ɡuó): 割耳朵。ƒ 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 衷 情 [金]吴激[注]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吴激原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出使金国,被强留下来,一直未能返宋。 此词写于其即将回中原之时。 (1)词的上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简析词的下阕“忆当年”一句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如何理解“醉”中浑不记中的“醉”字?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