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唐宋八大家散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 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 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 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面 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 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回日而语也。”山人 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 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 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4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唐宋八大家散文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放 鹤 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 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 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 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 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 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 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 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 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 文 11.B“和”读he,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査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 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 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 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 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 后对其印证。 12.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 (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 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 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 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 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髙考 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 入试卷。 15.(8分) (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 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 文: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 文: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 文: 11.B “和”读 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 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 120 个,除“和”与“阴”在其中 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 168 个实词之列, 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 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 B 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 后对其印证。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 项:“其”,分别是代词它 (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 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 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 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古今异义;B 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 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 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 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 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 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 入试卷。 15.(8 分) ⑴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⑵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⑶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 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
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 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 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 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 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 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 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 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一一雏 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 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 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 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 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 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 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 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 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 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 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髙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 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 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 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 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 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 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 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 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 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 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 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 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 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 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 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 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 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 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 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 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 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 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 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 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 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 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 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 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 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 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 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 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 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 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 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 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8 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 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 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 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 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 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 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 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 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 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 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 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 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i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 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 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 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 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 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 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 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 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 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 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 yìn 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 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 26 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 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 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 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 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 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 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 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 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 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 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 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 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用“/”句读。(10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2分)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 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2分) 1.A2.B3.B4.D5.C 6.B/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7.C/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 才 8.(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 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 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 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 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 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 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 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 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 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 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 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 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 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 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 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 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 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 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 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 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用“/”句读。(10 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 分)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2 分)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 分)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 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2 分) 1.A 2.B 3.B 4.D 5.C 6.B / 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7.C /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 才。 8. (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 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 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 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 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 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 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 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 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 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 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 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 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 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 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