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1.主要内容 ()建筑的功能 ①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②人的生理要求 ③人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 (2)物质技术条件 ①建筑结构 ②建筑材料 ③建筑施工 ④融入课程思政,探讨我国超大型建筑工程实例,体现国家从 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展现国家综合国力,讲解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未来材料的新趋势,把科技创新的经济 效益问题转化为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问题。 (3)建筑形象 ①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和光影 ②基本原则: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和对比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建筑功能三大要素特点: (②)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和特性、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对结构的影响: (3)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④)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新趋势。 3.问题与应用 (1)什么是美的建筑?如何评价? (2)思政问题:思考“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我能 做什么”等,将中国建筑技术发展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 有机结合
6 第二节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1. 主要内容 (1) 建筑的功能 ① 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② 人的生理要求 ③ 人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 (2) 物质技术条件 ① 建筑结构 ② 建筑材料 ③ 建筑施工 ④ 融入课程思政,探讨我国超大型建筑工程实例,体现国家从 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展现国家综合国力,讲解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未来材料的新趋势,把科技创新的经济 效益问题转化为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问题。 (3) 建筑形象 ① 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和光影; ② 基本原则: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和对比等。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 建筑功能三大要素特点; (2) 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和特性、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对结构的影响; (3) 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4)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新趋势。 3. 问题与应用 (1) 什么是美的建筑?如何评价? (2) 思政问题:思考“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我能 做什么”等,将中国建筑技术发展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 有机结合
第三节建筑空间 1.主要内容 ()人对空间的感受 (②)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①空间的大小: ②空间的形状: ③空间组织关系。 ()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①空间的限定: ②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 ③空间的围与透: ④空间的穿插与贯通: ⑤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区分: (2)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 (3)空间的不同属性分类: (④)空间组织形式,图解并列关系、序列关系、主从关系和综合关系: (⑤)空间限定中的垂直限定要素、水平限定要素、处理手法。 3.问题与应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哪些常见的空间类型? (②)建筑中哪些构件可以成为空间限定的要素? (3)请依据空间的不同属性进行实地拍照并进行空间分析 (4)如何处理绿色技术与建筑空间构成之间的关系? (⑤)思政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在建筑与园林设计中如 何处理空间与人和谐并可持续的关系?
7 第三节 建筑空间 1. 主要内容 (1) 人对空间的感受 (2) 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① 空间的大小; ② 空间的形状; ③ 空间组织关系。 (3) 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① 空间的限定; ② 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 ③ 空间的围与透; ④ 空间的穿插与贯通; ⑤ 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 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区分; (2) 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 (3) 空间的不同属性分类; (4) 空间组织形式,图解并列关系、序列关系、主从关系和综合关系; (5) 空间限定中的垂直限定要素、水平限定要素、处理手法。 3. 问题与应用 (1)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哪些常见的空间类型? (2) 建筑中哪些构件可以成为空间限定的要素? (3) 请依据空间的不同属性进行实地拍照并进行空间分析。 (4) 如何处理绿色技术与建筑空间构成之间的关系? (5) 思政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在建筑与园林设计中如 何处理空间与人和谐并可持续的关系?
第四节建筑与环境 1.主要内容 ()聚居需要环境,探讨人类早期聚落遗址中反映出的对环境的要求: (②)建筑环境,结合思政课程,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爱护环境、保护 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本节。 ①建筑环境的相对性和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③建筑环境的内与外的关系 ④物理环境与行为环境的关系 ⑤建筑环境与地区的关系 ⑥建筑环境与文脉的关系 ⑦环境艺术的多样统一 ⑧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 (③)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思政课程,通过典型工程环境事例解读, 尤其是对由于进行违规建筑工程施工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案例 分析,建立起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国家使命感、责任感和对 自然的敬畏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建筑环境特性及其基本内容 (2)聚落层次的概念: (3)环境行为学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4)生态文明理念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 ()了解我国对生态绿色建筑的建设投入与相关生态建筑经典案例: (2)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生态建筑环境? (③)思政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理解其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
8 第四节 建筑与环境 1. 主要内容 (1) 聚居需要环境,探讨人类早期聚落遗址中反映出的对环境的要求; (2) 建筑环境,结合思政课程,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爱护环境、保护 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本节。 ① 建筑环境的相对性和整体性 ②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③ 建筑环境的内与外的关系 ④ 物理环境与行为环境的关系 ⑤ 建筑环境与地区的关系 ⑥ 建筑环境与文脉的关系 ⑦ 环境艺术的多样统一 ⑧ 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 (3) 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思政课程,通过典型工程环境事例解读, 尤其是对由于进行违规建筑工程施工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案例 分析,建立起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国家使命感、责任感和对 自然的敬畏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 建筑环境特性及其基本内容; (2) 聚落层次的概念; (3) 环境行为学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4) 生态文明理念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3. 问题与应用 (1) 了解我国对生态绿色建筑的建设投入与相关生态建筑经典案例; (2) 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生态建筑环境? (3) 思政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理解其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基本知识部分 第一节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进 1.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在世界的地位与对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影 响,融合思政课程,从古至今,中国众多专业技术领域在东方文 明乃至世界文明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演变 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的大国形象与深厚历史底蕴: (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建筑与园林的建造技术与形式,以木结构体系 的构建为基础与造园形式,探讨其产生、发展、兴衰历程: (3)融合思政课程,结合各时期经典作品,从全世界最高、最古老的 木结构塔式建筑,位于山西应县的释迦塔;当今世界现存最早、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 到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北京故宫等,无 不表现了中国古代卓越的建筑营造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象征 着中国人民勇于拓新的民族精神,彰显我国的建筑、技术与文化 等领域在世界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和选择 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完善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 大国形象,从而构建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怀,明确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对东南亚地区建筑的风格与形式影响 (②)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木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以商代后期都城殷 墟遗址为例: (③)封建制社会初期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并形成主要特征: 9
9 第二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基本知识部分 第一节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进 1. 主要内容 (1)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在世界的地位与对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影 响,融合思政课程,从古至今,中国众多专业技术领域在东方文 明乃至世界文明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演变 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的大国形象与深厚历史底蕴; (2)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建筑与园林的建造技术与形式,以木结构体系 的构建为基础与造园形式,探讨其产生、发展、兴衰历程; (3) 融合思政课程,结合各时期经典作品,从全世界最高、最古老的 木结构塔式建筑,位于山西应县的释迦塔;当今世界现存最早、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 到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北京故宫等,无 不表现了中国古代卓越的建筑营造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象征 着中国人民勇于拓新的民族精神,彰显我国的建筑、技术与文化 等领域在世界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和选择 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完善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 大国形象,从而构建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怀,明确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 中国古代建筑对东南亚地区建筑的风格与形式影响; (2)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木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以商代后期都城殷 墟遗址为例; (3) 封建制社会初期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并形成主要特征;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与艺术促进中国古典建筑特征基本奠 定,掌握其建筑布局、形式、特征与发展: (⑤)唐代是中国古典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 殿为例: (6)宋代重要著作《营造法式》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⑦)辽、金、元时期代表建筑特征,以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元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为例: (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征,以北京故宫为例: (⑨)清代建筑著作《工程做法则例》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I0)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造园特点与形式: (11)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与形式。 3.问题与应用 ()如何区分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在不同时期的特征? (2)通过实验课程绘制经典建筑案例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轴测图与透视图,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思考其木结构特征、建 筑形式与艺术表现: (③)通过实验课程绘制古典庭院案例图纸,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思 考其古代造园的水景、植物以及园景建筑特征与艺术表现: (4)通过实验课程的经典建筑案例3D模型制作,思考不同时期建筑 形式的变化: (⑤)思考社会制度变迁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有什么影响? (6)思政问题: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思想在古代建筑中有所体现,并 应该被继续发扬?哪些应被摒弃? (⑦)思政问题:中国古代建筑如何体现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 (⑧)思政问题: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的地位,引入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角度,鼓励学生探讨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和文 化传承。 10
10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与艺术促进中国古典建筑特征基本奠 定,掌握其建筑布局、形式、特征与发展; (5) 唐代是中国古典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 殿为例; (6) 宋代重要著作《营造法式》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7) 辽、金、元时期代表建筑特征,以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元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为例; (8)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征,以北京故宫为例; (9) 清代建筑著作《工程做法则例》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10)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造园特点与形式; (11)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与形式。 3. 问题与应用 (1) 如何区分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在不同时期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课程绘制经典建筑案例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轴测图与透视图,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思考其木结构特征、建 筑形式与艺术表现; (3) 通过实验课程绘制古典庭院案例图纸,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思 考其古代造园的水景、植物以及园景建筑特征与艺术表现; (4) 通过实验课程的经典建筑案例 3D 模型制作,思考不同时期建筑 形式的变化; (5) 思考社会制度变迁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有什么影响? (6) 思政问题: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思想在古代建筑中有所体现,并 应该被继续发扬?哪些应被摒弃? (7) 思政问题:中国古代建筑如何体现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 (8) 思政问题: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的地位,引入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角度,鼓励学生探讨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和文 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