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2019年第2期 军事互信、边界裁军等问题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多边合作平台,2001年,上合组 织正式成立,成为政府间区域性国际组织。由于中亚是上合组织多边合作进 程中的一个核心区域,这使得一批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开始关注上合组织,进 而关注中亚问题 从中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2001年,中亚地区的整个政治体制、经济发展 和外交工作都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政治局势稳定。中亚五国在独立之初, 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模仿西方国家,确立了形式上的三权分立,但在政治上很不 稳定,随后这些国家逐渐转变为威权主义的政体,强化总统权力,政局逐渐平 稳。在经济方面,由于受俄罗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亚国家的经 济非常困难,直到9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走向正常。所以,到2001年左右,经历 了十年发展,中亚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该时期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获得 了很多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在西方和俄罗斯也有很多研究中亚的成 果相继出现,国际交流趋于活跃。 从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来看,2001前后,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始有实质性投 人。1992年,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跨境铁路联运开通后,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 司在哈萨克斯坦竞标成功,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国家油气公司建立了合 资的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标志着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进入这一地区。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的逐步提升,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性意义日 益凸显 2001年后,几乎每五年中亚就会出现重大事件,中国对中亚问题的重视程 度随之也会提升,科研工作围绕相应事件展开。 第二,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次颜色革命(2005年)。2003年和2004年在格 鲁吉亚和乌克兰分别发生了颜色革命,有学者认为,颜色革命的爆发如同多米 诺现象,2005年会来到中亚地区。果然,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政权更 迭。吉尔吉斯斯坦的所谓颜色革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通过暴力方式实现的 直接导致了该国政治局势的混乱,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走出危机。2005年, 中亚地区亲西方的所谓“民主派”活动非常活跃,颜色革命对中亚的稳定造成 很大挑战,俄罗斯、中国都把它看作是重大的安全威胁。有学者认为,颜色革 命是由西方国家策动的、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运动;也有人把它看作是美 148
军事互信、边界裁军等问题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多边合作平台,2001年,上合组 织正式成立,成为政府间区域性国际组织.由于中亚是上合组织多边合作进 程中的一个核心区域,这使得一批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开始关注上合组织,进 而关注中亚问题. 从中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2001年,中亚地区的整个政治体制、经济发展 和外交工作都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政治局势稳定.中亚五国在独立之初, 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模仿西方国家,确立了形式上的三权分立,但在政治上很不 稳定,随后这些国家逐渐转变为威权主义的政体,强化总统权力,政局逐渐平 稳.在经济方面,由于受俄罗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亚国家的经 济非常困难,直到9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走向正常.所以,到2001年左右,经历 了十年发展,中亚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该时期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获得 了很多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在西方和俄罗斯也有很多研究中亚的成 果相继出现,国际交流趋于活跃. 从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来看,2001前后,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始有实质性投 入.1992年,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跨境铁路联运开通后,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 司在哈萨克斯坦竞标成功,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国家油气公司建立了合 资的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标志着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进入这一地区.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的逐步提升,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性意义日 益凸显. 2001年后,几乎每五年中亚就会出现重大事件,中国对中亚问题的重视程 度随之也会提升,科研工作围绕相应事件展开. 第二,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次颜色革命(2005年).2003年和2004年在格 鲁吉亚和乌克兰分别发生了颜色革命,有学者认为,颜色革命的爆发如同多米 诺现象,2005年会来到中亚地区.果然,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政权更 迭.吉尔吉斯斯坦的所谓颜色革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通过暴力方式实现的, 直接导致了该国政治局势的混乱,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走出危机.2005年, 中亚地区亲西方的所谓“民主派”活动非常活跃,颜色革命对中亚的稳定造成 很大挑战,俄罗斯、中国都把它看作是重大的安全威胁.有学者认为,颜色革 命是由西方国家策动的、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运动;也有人把它看作是美 148 «国际政治研究»2019年 第2期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中亚研究:进展与不足 国、俄罗斯等大国在这些地区背后角力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一部分从宏观层 面研究国际问题和意识形态的学者开始关注中亚地区,扩展了研究视角。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前后)。更关注地区合作和双边关系,上合组 织成立十年,被看作是安全合作平台,经济合作进展缓慢,需要加强研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与西方国家有密切金融联系的中亚各国均受到 一定影响,尤其是2009年,中亚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因此,这些国家开始想办 法摆脱危机,中国为此给它们很大帮助。在反危机过程中,中国和中亚各国建 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而美国和欧洲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对中亚的投资 和援助大量减少,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开始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 投资和贸易伙伴之一。2010年前后,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达到较高水平,战 略伙伴关系逐步建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都签署了长期友好 合作条约。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和稳定,在双边合作和地区合作 中取得很多成果,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 2010年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迅速变化,随着美国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西 方在中亚地区出现退出的趋势,中国和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国 家,两国学界对中亚地区的学术兴趣反而有所下降,因为在大的世界格局中, 中亚的角色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目前,学界对中亚问题的关注度不如21世 纪前10年那么高,研究队伍开始萎缩,研究成果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第 批研究中亚问题的资深专家,在这个阶段陆续退休,后备的年轻科研力量不 足。在2001-2010年间,中亚研究比较繁荣的时期,很多学者都不是专门从 事中亚研究,而是在研究中美关系、大国政治等问题的时候涉及中亚地区, 2010年后,这些学者对中亚的关注慢慢减少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对中亚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很 多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开始关注中亚地区,因为中亚在“一带一路”中是很 重要的一个环节,哈萨克斯坦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首倡之地。“一带一路” 向西陆路交通第一站就是中亚,因此,中国外交部把中亚看作“一带一路”的先 行区、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早期研究成果中,就有关于中亚问题的学术成果 出现,现在,有更多学者从中亚与“一带一路”的关系这个角度开展研究,还有 一部分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开始研究“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与以往国别研究不同,研究“一带一路”的中亚问题专家偏向于从比较宏观的 149
国、俄罗斯等大国在这些地区背后角力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一部分从宏观层 面研究国际问题和意识形态的学者开始关注中亚地区,扩展了研究视角.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前后).更关注地区合作和双边关系,上合组 织成立十年,被 看 作 是 安 全 合 作 平 台,经 济 合 作 进 展 缓 慢,需 要 加 强 研 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与西方国家有密切金融联系的中亚各国均受到 一定影响,尤其是2009年,中亚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因此,这些国家开始想办 法摆脱危机,中国为此给它们很大帮助.在反危机过程中,中国和中亚各国建 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而美国和欧洲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对中亚的投资 和援助大量减少,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开始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 投资和贸易伙伴之一.2010年前后,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达到较高水平,战 略伙伴关系逐步建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都签署了长期友好 合作条约.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和稳定,在双边合作和地区合作 中取得很多成果,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 2010年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迅速变化,随着美国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西 方在中亚地区出现退出的趋势,中国和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影响力较大的国 家,两国学界对中亚地区的学术兴趣反而有所下降,因为在大的世界格局中, 中亚的角色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目前,学界对中亚问题的关注度不如21世 纪前10年那么高,研究队伍开始萎缩,研究成果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第一 批研究中亚问题的资深专家,在这个阶段陆续退休,后备的年轻科研力量不 足.在2001—2010年间,中亚研究比较繁荣的时期,很多学者都不是专门从 事中亚研究,而是在研究中美关系、大国政治等问题的时 候 涉 及 中 亚 地 区, 2010年后,这些学者对中亚的关注慢慢减少.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对中亚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很 多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开始关注中亚地区,因为中亚在“一带一路”中是很 重要的一个环节,哈萨克斯坦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首倡之地.“一带一路” 向西陆路交通第一站就是中亚,因此,中国外交部把中亚看作“一带一路”的先 行区、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早期研究成果中,就有关于中亚问题的学术成果 出现,现在,有更多学者从中亚与“一带一路”的关系这个角度开展研究,还有 一部分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开始研究“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与以往国别研究不同,研究“一带一路”的中亚问题专家偏向于从比较宏观的 149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中亚研究:进展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