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 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 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噎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 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 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轼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 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 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 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 出我们的视野。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 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他们抬 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 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 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 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 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冮南地暖,求食稻 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 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 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 生活,谁还能像舂天池塘的鸭孑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 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舾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 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 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 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 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 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⑥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⑦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006年8月1日《青岛日报》,有删改) 18.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9.在第②段中,为什么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4分) 20.文章第③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有何目的 (4分) 21.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 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 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 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 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轼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 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 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 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 出我们的视野。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 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他们抬 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 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 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 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 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 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 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 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 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 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 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 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 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 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 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⑥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⑦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 2006 年 8 月 1 日《青岛日报》,有删改) 18.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 分) 19.在第②段中,为什么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4 分) 20.文章第③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有何目的? (4 分) 21.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 分)
六、(18分) 18.(4分)写燕子再一次回来来对比说明大雁没有回来,并引起下文:写麻雀天天吱喳对 比说明大雁是过客。(每点2分) 19.(4分)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人们喜欢用大雁寄托情思,抚慰落 寞孤独的灵魂。(每点2分) 20.(4分)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说明自古大雁与人 类文化的关系密切。(每点2分) 21.(6分)对过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念:对人类以“文明”的名义与自然隔绝的感慨 对现在和将来自然受到破坏的担忧。(每点2分,只要联系现实,写出每点的意思即可) (苏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亲爱的麦子 周涛 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 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 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 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 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 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 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 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 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 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 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 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 自知而叉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 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 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 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 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 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 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 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
六、(18 分) 18.(4 分)写燕子再一次回来来对比说明大雁没有回来,并引起下文;写麻雀天天吱喳对 比说明大雁是过客。(每点 2 分) 19.(4 分)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人们喜欢用大雁寄托情思,抚慰落 寞孤独的灵魂。(每点 2 分) 20.(4 分)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说明自古大雁与人 类文化的关系密切。(每点 2 分) 21.(6 分)对过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念;对人类以“文明”的名义与自然隔绝的感慨; 对现在和将来自然受到破坏的担忧。(每点 2 分,只要联系现实,写出每点的意思即可) (苏州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亲爱的麦子 周 涛 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 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 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 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 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 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 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 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 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 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 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 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 自知而叉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 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 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 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 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 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 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 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
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 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 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 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叉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 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 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 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11.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6分) 12.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 特点?(5分) 13.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 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5分) 14.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7分) 11.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分)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分) 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分川意思对就可) 12.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3分)这句 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或感叹的语气]、(1分)对比的手法或反语的修辞]。(1分) 13.本段语言诗化、优美,富有意蕴。(1分)采用了联想、想象、(1分)拟人(1分)等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1分同时发出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1 14.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2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 人的称颂:(2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3分意思对就可)甲 无锡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 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 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 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叉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 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 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 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11.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6 分) 12.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 特点?(5 分) 13.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 11 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 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5 分) 14.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7 分) 11.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 分)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 分) 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 分)(意思对就可) 12.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3 分)这句 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或感叹的语气]、(1 分)对比的手法[或反语的修辞]。(1 分) 13.本段语言诗化、优美,富有意蕴。(1 分)采用了联想、想象、(1 分)拟人(1 分)等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1 分)同时发出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1 分) 14.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2 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 人的称颂;(2 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3 分)(意思对就可) 甲、 无锡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