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09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系列模拟试卷十四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症结/症状 闹/一哄而散 成见/图穷匕见 B.剽窃/缥缈 胼胝/民脂民膏 岱庙/严惩不贷 C.恪守/联络 谄媚/陷害忠良 拮据/诘屈聱牙 D.评判/频率 琢磨/卓有成效 契约/锲而不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在伊丽莎白正式确认自己将不再回到中国执教之后,老帅商瑞华经南勇极力游说,临 危授命,担任中国女足新任主帅 C.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 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 D.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我们从来没有去招惹任何人,但是 所谓“中国威胁论”却甚嚣尘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长今》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年初在韩国播出,最轰动时收视率将近58%,成为韩国各阶 层合家大小共同观看及热烈讨论的话题。 B.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国家“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提出明确要求 生理早熟与心理、道德观念晚熟的矛盾,自主需求与对成年人依附关系的矛盾,自主生 活欲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等等成为困扰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一个难题。 4.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4分)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5.5月22日,奥运火炬传递将通过苏通长江大桥。这一神圣的时刻,这一欢腾的场面, 定会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请你给这一镜头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 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60字)(5分)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鏊,字济之,吴人。父琬,光化知县。鏊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 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奇之,称为天下士。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 授编修。杜门读书,避远权势。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充讲官。中贵李广导帝游西苑,鏊讲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反复规切,帝为动容。讲罢,谓广曰:“讲官指若曹耳。”寿宁侯张峦故 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东宫出阁,大巨请选正人为宫僚,鏊以本官兼谕德。寻转 少房事,摧吏部右侍郎。尝奏陈边计,略言:“臣窃谓今日火筛、小王子不足畏,而嬖幸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1 2009 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系列模拟试卷十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症.结/症.状 哄.闹/一哄.而散 成见./图穷匕见. B.剽.窃/缥.缈 胼胝./民脂.民膏 岱.庙/严惩不贷. C.恪.守/联络. 谄.媚/陷.害忠良 拮.据/诘.屈聱牙 D.评.判/频.率 琢.磨/卓.有成效 契.约/锲.而不舍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在伊丽莎白正式确认自己将不再回到中国执教之后,老帅商瑞华经南勇极力游说,临. 危授命 ...,担任中国女足新任主帅 C.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 ....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 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 D.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我们从来没有去招惹任何人,但是 所谓“中国威胁论”却甚嚣尘上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长今》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年初在韩国播出,最轰动时收视率将近 58%,成为韩国各阶 层合家大小共同观看及热烈讨论的话题。 B.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国家“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提出明确要求。 D.生理早熟与心理、道德观念晚熟的矛盾,自主需求与对成年人依附关系的矛盾,自主生 活欲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等等成为困扰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一个难题。 4.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4 分)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5.5 月 22 日,奥运火炬传递将通过苏通长江大桥。这一神圣的时刻,这一欢腾的场面,一 定会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请你给这一镜头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 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 60 字)(5 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王鏊,字济之,吴人。父琬,光化知县。鏊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 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奇之,称为天下士。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 授编修。杜门读书,避远权势。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充讲官。中贵李广导帝游西苑,鏊讲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反复规切,帝为动容。讲罢,谓广曰:“讲官指若曹耳。”寿宁侯张峦故 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东宫出阁,大巨请选正人为宫僚,鏊以本官兼谕德。寻转 少房事,摧吏部右侍郎。尝奏陈边计,略言:“臣窃谓今日火筛、小王子不足畏,而.嬖幸①
高考资源网(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空虚,深可畏也。望陛下大奋乾刚,时召大 臣,咨询边将勇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专主将之权。厚恤沿边死事之家,召募边方骁勇 之士。分兵掩击,出奇制胜,寇必不敢长驱深入。”从之。 正德元年四月起左侍郎,与韩文诸大臣请诛刘瑾等“八党”。俄瑾入司礼,大学士刘健 谢迁相继去,内阁止李东阳一人。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瑾迫公论,命以本官兼学士与 芳同入内阁。逾月,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宝卿崔璿等三人 荷校几死。鏊谓瑾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李东阳亦力救, 璿等得遺戍。瑾衔尚书韩文,必欲杀之,又欲以他事中健、迁,鏊前后力救得免。或恶杨- 清于瑾,谓筑边墙糜费。鏊争曰:“一清为国修边,安得以功为罪?”瑾怒刘大夏,逮至京 欲坐以激变罪死。鏊争曰:“岑猛但迁延不行耳,未叛何名激变?”时中外大权悉归瑾,鏊 初开诚与言,间听纳。而芳专嫽阿°,瑾横弥甚,祸流缙绅。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疏 三上,许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 赞曰:王鏊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释】①嬖幸:被宠爱的姬妾或侍臣。②边圉ωyu):边境。③荷校:带着枷锁。④ 嫜(an)阿:随和他人,无主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恶杨一清于瑾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瑾衔尚书韩文 衔远山,吞长江 C.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而嬖幸乱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鏊持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②鏊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③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 ④鏊前后力救得免 ⑤鏊初开诚与言 ⑥鏊不能救,力求去 A.①②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鏊勤奋好学,年轻时写的文章被国子监的学生们争相传阅,备受人们称赞。在乡 试、会试和廷试中,他连中三元,都得第一,以优异的成绩被授官职。 B.面对边境形势,王鏊直言忠谏,指出朝中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不明,法令 不行,劝皇上重振朝纲,了解下情,赏罚分明以抵御外敌 C.王鏊仗义执言,在刘瑾用各种手段迫害朝廷官员时,他多次挺身而出,据理力言 与刘瑾针锋相对地争辩,竭尽全力地营救,使一批官员免受迫害。 D.王鏊清正不阿,后来朝中逢迎之风盛行,刘瑾专权益甚,王鏊激于无法拯救局面 于是坚决请辞,离职返乡。史书评价他明晓去就之节,不以阿谀之态逢迎取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杜门读书,避远权势。 译文 (2)寿宁侯张峦故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 译文: (3)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译文: 古诗鉴赏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2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2 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②空虚,深可畏也。望陛下大奋乾刚,时召大 臣,咨询边将勇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专主将之权。厚恤沿边死事之家,召募边方骁勇 之士。分兵掩击,出奇制胜,寇必不敢长驱深入。”从之。w.w.w.k.s.5.u.c.o.m 正德元年四月起左侍郎,与韩文诸大臣请诛刘瑾等“八党”。俄瑾入司礼,大学士刘健、 谢迁相继去,内阁止李东阳一人。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瑾迫公论,命以本官兼学士与 芳同入内阁。逾月,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宝卿崔璿等三人 荷校③几死。鏊谓瑾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李东阳亦力救, 璿等得遣戍。瑾衔.尚书韩文,必欲杀之,又欲以他事中健、迁,鏊前后力救得免。或恶.杨一 清于瑾,谓筑边墙糜费。鏊争曰:“一清为国修边,安得以功为罪?”瑾怒刘大夏,逮至京, 欲坐以激变罪死。鏊争曰:“岑猛但迁延不行耳,未叛何名激变?”时中外大权悉归瑾,鏊 初开诚与言,间.听纳。而芳专媕阿④,瑾横弥甚,祸流缙绅。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疏 三上,许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 赞曰:王鏊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释】①嬖幸:被宠爱的姬妾或侍臣。②边圉(yǔ):边境。③荷校:带着枷锁。④ 媕(ān)阿:随和他人,无主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恶.杨一清于瑾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瑾衔.尚书韩文 衔.远山,吞长江 C.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而.嬖幸乱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鏊持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 ②鏊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 ③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 ④鏊前后力救得免 ⑤鏊初开诚与言 ⑥鏊不能救,力求去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鏊勤奋好学,年轻时写的文章被国子监的学生们争相传阅,备受人们称赞。在乡 试、会试和廷试中,他连中三元,都得第一,以优异的成绩被授官职。 B.面对边境形势,王鏊直言忠谏,指出朝中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不明,法令 不行,劝皇上重振朝纲,了解下情,赏罚分明以抵御外敌。 C.王鏊仗义执言,在刘瑾用各种手段迫害朝廷官员时,他多次挺身而出,据理力言, 与刘瑾针锋相对地争辩,竭尽全力地营救,使一批官员免受迫害。 D.王鏊清正不阿,后来朝中逢迎之风盛行,刘瑾专权益甚,王鏊激于无法拯救局面, 于是坚决请辞,离职返乡。史书评价他明晓去就之节,不以阿谀之态逢迎取悦。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杜门读书,避远权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寿宁侯张峦故与鏊有连,及峦贵,鏊绝不与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 ⑶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古诗鉴赏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高考资源网(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夷陵任县令之时。 (1)“冻雷惊笋欲抽芽”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分)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诗经·氓》) (2)彼童子之师, (韩愈《师说》) (3)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4)言之无文, (《左传》) 5)水至清则无鱼 (的高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开放:现代城市的本质 顾土 人并不绝对需要一座都城。”这是19世纪法国一位作家的话 我也并不需要非住在都市里,我也不大愿意住在熙熙攘攘、满怀欲望、急功近利、互不 相识的都市,但是,既然已经生活在一座城市里,而且还是自诩正在向现代化大都市靠近的 城市,我又不能不期待早日遇见现代城市所蕴涵的一些优点,或者叫做长处。 在现代城市的长处中,我最喜欢的大概是开放,这也是现代城市的本质,因为没有开放 就不可能孕育城市的现代化 国际,是当今我们四周最常见的称呼。但是,我在世界上的很多城市游览,很少见到国 际这样的称呼,只是当机场分国际国内航线时才冠以国际。有些国家的人似乎还不大喜欢国 际这个叫法,大约国际和开放是那里的本性,好比吃饭喝水一样,用不着刻意提示,他们更 愿意强调自己的本土性传统化和地域特色,在他们的眼里,本土、传统、地域与开放互不排 斥,而且越是如此越足以吸引别人 村寨可以是封闭的,本乡本土,同宗同族,除了兵荒马乱、流民迁徙、入赘招亲,难得 有外人进来。前现代的城市也可以是半封闭的,交通不便、安土重迁、自给自足,直至管束 式的户籍制度、警惕式的生人政策、匮乏式的票证管理,都让城市处于排他的状态。现代城 市则不同,任何一座城市,踏入现代门槛的标志就是多半人口来自外地,来自乡镇,来自其 他国家和种族。吸引他们走进一座城市,是工作机会、商业机会、教育机会、居住机会、享 受机会、服务机会、信仰机会,促发了欲望。只要不是短暂旅游的游客,当他们进入这座城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3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夷陵任县令之时。 ⑴“冻雷惊笋欲抽芽”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 分) 答: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4 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 (《诗经·氓》) (2)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3) ,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4)言之无文, 。 (《左传》) (5)水至清则无鱼, 。 (《礼记》)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开放:现代城市的本质 顾土 “人并不绝对需要一座都城。”这是 19 世纪法国一位作家的话。 我也并不需要非住在都市里,我也不大愿意住在熙熙攘攘、满怀欲望、急功近利、互不 相识的都市,但是,既然已经生活在一座城市里,而且还是自诩正在向现代化大都市靠近的 城市,我又不能不期待早日遇见现代城市所蕴涵的一些优点,或者叫做长处。 在现代城市的长处中,我最喜欢的大概是开放,这也是现代城市的本质,因为没有开放 就不可能孕育城市的现代化。 国际,是当今我们四周最常见的称呼。但是,我在世界上的很多城市游览,很少见到国 际这样的称呼,只是当机场分国际国内航线时才冠以国际。有些国家的人似乎还不大喜欢国 际这个叫法,大约国际和开放是那里的本性,好比吃饭喝水一样,用不着刻意提示,他们更 愿意强调自己的本土性传统化和地域特色,在他们的眼里,本土、传统、地域与开放互不排 斥,而且越是如此越足以吸引别人。 村寨可以是封闭的,本乡本土,同宗同族,除了兵荒马乱、流民迁徙、入赘招亲,难得 有外人进来。前现代的城市也可以是半封闭的,交通不便、安土重迁、自给自足,直至管束 式的户籍制度、警惕式的生人政策、匮乏式的票证管理,都让城市处于排他的状态。现代城 市则不同,任何一座城市,踏入现代门槛的标志就是多半人口来自外地,来自乡镇,来自其 他国家和种族。吸引他们走进一座城市,是工作机会、商业机会、教育机会、居住机会、享 受机会、服务机会、信仰机会,促发了欲望。只要不是短暂旅游的游客,当他们进入这座城
高考资源网(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市那天起,就成为这个城市的自然居民 这种开放,基于人们对平等的普遍认同,平等对待一切外来事物甚至异己,只有私人品 评没有公共拒绝,只有个人判断没有社会排斥:这种开放也来自于人们对多元的信任,多元 文化只会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带来发展:这种开放还源于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自由选择居住地 自由迁徙,自由就业,这些可以增加人的生活热情和对品质的期盼。 真正的开放是尊重所有进入这个城市的人。可是,尊重别人,特别是尊重陌生人、异己 的人,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这种尊重来自于理性,也表现在微小的细节中。 在我去过的一些特别喜好标出国际的地方,为了表示自己的国际化,厕所特意写出WC 公共交通内还专门大讲英语。可是,这恰恰是一厢情愿。如果尊重别人,我们就应该知道, 世界是多元的,有各种语言,很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不讲英语。如果尊重别人,我们就应该从 人性,也就是人的共性中寻找国际化的途径。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认识形象,一男一女两个 小人才是国际通用的卫生间标识,所以,形象远比语言文字更通用。尊重别人,还促使我们 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游客记地名的方式大多是目识,而非说和听,尤其在我们这个多民 族多方言的国家,不用说对外国人,即使对外地人,公共交通中以喊话报地名也是一种欺生 的行为,所以,以屏幕显示才是最好的表现方法 在我们的许多城市里,公共交通经常忽然冒出来大站快车以及所谓的临时终点,这或许 是一种解决交通工具拥挤的善意,但对外来人就是一种轻视和省略。直至现在,不用说中小 城市,即使我们的一些号称国际化的大都市,咖啡馆、饭馆、餐厅里都不明白免费冰水的重 要,而这已经是国际通行的习惯,也是多数外国人的习惯。 开放还表现在理智对待对方。因为开放不是单向的,所以,当我们对某一种外来文化 或是饮食、或是习俗、或是生活方式,表示排斥、不满甚至以为是侵占时,首先应该考虑我 们的饮食、习俗、生活方式在对方那里是不是也在大行其道?现在我们拒绝别人,别人下 步也可能拒绝我们,拒绝别人其实币是拒绝自己! 我喜欢开放的城市,我愿意在我的周围每天都看见陌生的人流,因为我现在正住在大都 市里,所以我必须接纳这一现代城市的本质 (《文汇报》2007年3月16日) 12.(1)作者认为开放是现代城市的本质,从文中看它的依据是什么?(2怎样才能做到开 放?(5分) 答 13.文章第五段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4.文章第十段中作者说“拒绝别人其实正是拒绝自己”,对此你怎样理解?(6分) 15.(1)文章开头引用19世纪法国一位作家的话,有什么好处?(2)作者在前面说“并不 需要非住在都市里”,结尾又说“我喜欢开放的城市”,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分) )、论述类文本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4 市那天起,就成为这个城市的自然居民。 这种开放,基于人们对平等的普遍认同,平等对待一切外来事物甚至异己,只有私人品 评没有公共拒绝,只有个人判断没有社会排斥;这种开放也来自于人们对多元的信任,多元 文化只会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带来发展;这种开放还源于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自由选择居住地, 自由迁徙,自由就业,这些可以增加人的生活热情和对品质的期盼。 真正的开放是尊重所有进入这个城市的人。可是,尊重别人,特别是尊重陌生人、异己 的人,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这种尊重来自于理性,也表现在微小的细节中。 在我去过的一些特别喜好标出国际的地方,为了表示自己的国际化,厕所特意写出 WC, 公共交通内还专门大讲英语。可是,这恰恰是一厢情愿。如果尊重别人,我们就应该知道, 世界是多元的,有各种语言,很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不讲英语。如果尊重别人,我们就应该从 人性,也就是人的共性中寻找国际化的途径。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认识形象,一男一女两个 小人才是国际通用的卫生间标识,所以,形象远比语言文字更通用。尊重别人,还促使我们 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游客记地名的方式大多是目识,而非说和听,尤其在我们这个多民 族多方言的国家,不用说对外国人,即使对外地人,公共交通中以喊话报地名也是一种欺生 的行为,所以,以屏幕显示才是最好的表现方法。 在我们的许多城市里,公共交通经常忽然冒出来大站快车以及所谓的临时终点,这或许 是一种解决交通工具拥挤的善意,但对外来人就是一种轻视和省略。直至现在,不用说中小 城市,即使我们的一些号称国际化的大都市,咖啡馆、饭馆、餐厅里都不明白免费冰水的重 要,而这已经是国际通行的习惯,也是多数外国人的习惯。 开放还表现在理智对待对方。因为开放不是单向的,所以,当我们对某一种外来文化, 或是饮食、或是习俗、或是生活方式,表示排斥、不满甚至以为是侵占时,首先应该考虑我 们的饮食、习俗、生活方式在对方那里是不是也在大行其道?现在我们拒绝别人,别人下一 步也可能拒绝我们,拒绝别人其实正是拒绝自己! 我喜欢开放的城市,我愿意在我的周围每天都看见陌生的人流,因为我现在正住在大都 市里,所以我必须接纳这一现代城市的本质。 (《文汇报》2007 年 3 月 16 日) 12.⑴作者认为开放是现代城市的本质,从文中看它的依据是什么?⑵怎样才能做到开 放?(5 分) 答: 13.文章第五段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14. 文章第十段中作者说“拒绝别人其实正是拒绝自己”,对此你怎样理解?(6 分) 答: 15. ⑴文章开头引用 19 世纪法国一位作家的话,有什么好处?⑵作者在前面说“并不 需要非住在都市里”,结尾又说“我喜欢开放的城市”,这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
高考资源网(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①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 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 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②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 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 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岀种较普遍地存在 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 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 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 或者内涵 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 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 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 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⑤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 中国之思梖,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 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 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而,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⑥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 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 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⑦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 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 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 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 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 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 “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 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⑧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⑨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 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⑩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 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D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 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后者包含在前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①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 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 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②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 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 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 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 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 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 或者内涵。 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 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 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 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⑤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 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 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 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⑥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 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 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⑦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 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 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 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 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 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 “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 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⑧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⑨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 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⑩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 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 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后者包含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