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版) 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语文组张小溪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蜂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1.(1)哀民生之多艰 金就砺则利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人道寄奴曾住 (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汉字规范书写,能力等级为A级。从试题 所考查的文本来看,诗、辞、文、词、赋均有所涉及,体现对各种文本的关注:从试题的样 式来看,较之《考试说明》中的样卷、省一检、省二检等试卷有一定的变化,即要求学生必 须填写每个句子,而不是采用四选三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要求默写的句子之间的难度不 致,又可以不使学生避重就轻,更没有超过《考试说明》的要求(因为示例本身就是六句均 为必答题):从试题所设置的点看,“哀”、“民生”、“砺”、“利”“萧”“寄奴”“矗” “徘徊”“斗”等字,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或笔误字的可能性比较大:从试题的内容及难度看, 命题者所选入的六句话均为名句,学生对其可谓是背得滚瓜烂熟,得分的关键已不在于会不 会背,而在于能不能写得对。这充分体现出试题的能力等级与试卷的命题原则。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 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 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 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2009 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详解版) 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语文组 张小溪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 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1)哀民生之多艰 金就砺则利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人道寄奴曾住 (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汉字规范书写,能力等级为 A 级。从试题 所考查的文本来看,诗、辞、文、词、赋均有所涉及,体现对各种文本的关注;从试题的样 式来看,较之《考试说明》中的样卷、省一检、省二检等试卷有一定的变化,即要求学生必 须填写每个句子,而不是采用四选三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要求默写的句子之间的难度不一 致,又可以不使学生避重就轻,更没有超过《考试说明》的要求(因为示例本身就是六句均 为必答题);从试题所设置的点看,“哀”、“民生”、“砺”、“利”“萧”“寄奴”“矗” “徘徊”“斗”等字,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或笔误字的可能性比较大;从试题的内容及难度看, 命题者所选入的六句话均为名句,学生对其可谓是背得滚瓜烂熟,得分的关键已不在于会不 会背,而在于能不能写得对。这充分体现出试题的能力等级与试卷的命题原则。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 2-4 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 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 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 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 ”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 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擠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 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 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卿,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 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 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 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 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 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 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砣砣”,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 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优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2.C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C项中“怪”在 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A项中 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愁” 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 为“当面”,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 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
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 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 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 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 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 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 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 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 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 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 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 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2.C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 B。C 项中“怪”在 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A 项中 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 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愁” 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D 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 为“当面”,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 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
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 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 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C、D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 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 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 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 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 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 分)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4.(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 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 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 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 个考点。 第2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 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
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 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 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 C、D 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3. B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能力等级为 C 级。A、B、C 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 A 项,对应位置 在第一段;B 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 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 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 D 项侧重从全文的 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 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 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 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 分) 译: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译: 4.(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 B 级。 第 1 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 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 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 个考点。 第 2 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 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
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榜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 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 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 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 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邓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 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 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 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 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 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 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 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 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 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 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 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 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 金很是急迫。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 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 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 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 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 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 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 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 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 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邓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 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 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 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 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 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 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 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 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 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 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 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 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 金很是急迫。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 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 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 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 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 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 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 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 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 价。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 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 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 情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 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麋 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三国演义》) B.吴荪甫雄心勃勃,总想扩大自己的事业。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以较低 的价格收购了几个小厂,并准备加以扩充。他希望自己生产的灯泡、肥皂等日用品将来能销 往乡村。(《子夜》)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 分)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 厌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 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 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 价。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 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 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 “情”。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5 分) A.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 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麋 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三国演义》) B.吴荪甫雄心勃勃,总想扩大自己的事业。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以较低 的价格收购了几个小厂,并准备加以扩充。他希望自己生产的灯泡、肥皂等日用品将来能销 往乡村。(《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