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 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觉慧却紧 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 D.马斯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被诬告的马斯洛娃伸冤,涅赫柳多夫四处奔 走。上诉失败后,涅赫柳多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但是,马斯洛娃拒绝 了他,决定与西蒙斯结婚。(《复活》) E.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十 分漂亮的衣服,送给了一直为主人效忠的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 的一件。(《欧也妮·葛朗台》) 【解析】本道试题考査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A级,识记,要求学生判 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A项中,“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 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错,此情节应为“麋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 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E项中, “挑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衣服”和“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错,老葛朗台送的应该是“旧怀 表”,而且“二十多年了只送了这一件”,原文为“到葡萄园大丰收的1811年,那个收获 季节之辛苦,那是前所未有的,这时她己为主人效忠己达20年之久,葛朗台才决定送她 块旧怀表,这是主人给她的唯一的礼物。” 本试题中所选入考查的情节均为“经典+主要”的情节,A项为“赵子龙单骑救主”,B 项是吴荪甫办实业的理想之一,C项是“捉鬼事件”,D项是整部小说的梗概,E项是葛朗台 这一人物的性格外化。应该说,这几个情节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当熟悉的,而且在设置错误 点时都设置了两个,学生应该不难答出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7.(1)答案示例:儿媳秦可卿死后,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偏偏此时妻子尤氏 犯病,不能料理事务。这时,贾宝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王夫人提出 请求,王熙风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 (2)答案示例: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他,误入乞丐王国。 如果没有乞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出于对干果瓦的同情,爱斯梅拉达按照摔罐 成婚的规矩,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
C.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 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觉慧却紧 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 D.马斯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被诬告的马斯洛娃伸冤,涅赫柳多夫四处奔 走。上诉失败后,涅赫柳多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但是,马斯洛娃拒绝 了他,决定与西蒙斯结婚。(《复活》) E.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十 分漂亮的衣服,送给了一直为主人效忠的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 的一件。(《欧也妮·葛朗台》) 6. AE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 A 级,识记,要求学生判 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A 项中,“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 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错,此情节应为“麋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 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E 项中, “挑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衣服” 和“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错,老葛朗台送的应该是“旧怀 表”,而且“二十多年了只送了这一件”,原文为“到葡萄园大丰收的 1811 年,那个收获 季节之辛苦,那是前所未有的,这时她已为主人效忠已达 20 年之久,葛朗台才决定送她一 块旧怀表,这是主人给她的唯一的礼物。” 本试题中所选入考查的情节均为“经典+主要”的情节,A 项为“赵子龙单骑救主”,B 项是吴荪甫办实业的理想之一,C 项是“捉鬼事件”,D 项是整部小说的梗概,E 项是葛朗台 这一人物的性格外化。应该说,这几个情节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当熟悉的,而且在设置错误 点时都设置了两个,学生应该不难答出。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7.(1)答案示例:儿媳秦可卿死后,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偏偏此时妻子尤氏 犯病,不能料理事务。这时,贾宝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王夫人提出 请求,王熙凤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 (2)答案示例: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他,误入乞丐王国。 如果没有乞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出于对干果瓦的同情,爱斯梅拉达按照摔罐 成婚的规矩,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A,要求学生能根据记叙 的要素,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1)题,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考 生在作答时必须复述出“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而不能求 全,只根据平时所背诵的故事情节进行作答 组织答案时有两个重点,一是贾珍为什么要请王熙凤[原因:儿媳秦可卿死后,(1分) 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偏偏此时妻子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1分)这时,贾宝 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1分)],二是贾珍是如何请王熙凤的[经过: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 王夫人提出请求,(1分)王熙凤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1分) 第(2)小题,出自《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第六节“摔破的瓦罐”。考生必须要复述出 “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即甘果瓦为什么要与爱斯梅拉达结婚 [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他,误入乞丐王国。(1分)如果没有乞 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1分)],他们是怎么结婚的[出于对干果瓦的同情 (1分)爱斯梅拉达按照摔罐成婚的规矩,(1分)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1分)] 2009年的命题方式,较之2007、2008年有了一定的变化。试题在考查方向上,不再仅 仅停留于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考查,而是通过一定的限制语对学生的复述加以指向。这样 的命题方式,既可以让那些有阅读过原著的考生得到满分,又可以让大部分只背诵教辅书上 的故事情节的考生得到一定的分数。所考查的故事情节表面上是相当简单,属于学生常见的 情节,但是在具体复述时,学生丢分的可能性很大。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日:“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8.(1)C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 A,要求学生能根据记叙 的要素,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1)题,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考 生在作答时必须复述出“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而不能求 全,只根据平时所背诵的故事情节进行作答。 组织答案时有两个重点,一是贾珍为什么要请王熙凤[原因:儿媳秦可卿死后,(1 分) 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偏偏此时妻子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1 分)这时,贾宝 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1 分)],二是贾珍是如何请王熙凤的[经过: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 王夫人提出请求,(1 分)王熙凤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1 分)] 第(2)小题,出自《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第六节“摔破的瓦罐”。考生必须要复述出 “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即甘果瓦为什么要与爱斯梅拉达结婚 [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他,误入乞丐王国。(1 分)如果没有乞 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1 分)],他们是怎么结婚的[出于对干果瓦的同情, (1 分)爱斯梅拉达按照摔罐成婚的规矩,(1 分)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1 分)] 2009 年的命题方式,较之 2007、2008 年有了一定的变化。试题在考查方向上,不再仅 仅停留于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考查,而是通过一定的限制语对学生的复述加以指向。这样 的命题方式,既可以让那些有阅读过原著的考生得到满分,又可以让大部分只背诵教辅书上 的故事情节的考生得到一定的分数。所考查的故事情节表面上是相当简单,属于学生常见的 情节,但是在具体复述时,学生丢分的可能性很大。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8.(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