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掌握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发现、设计原理、作用机理、构效关系、临床应 用。(2)熟悉苯氧乙酸类、烟酸类血脂调节药物的发现与构效关系。(3)了解考来烯胺、依西咪贝、甲磺酸洛美他派等新 型的血脂调节药物。 2.教学重难点: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发现、设计原理、构效关系。 3.教学内容:(1)概述血脂调节药物的分类:(2)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研发历程:(3)羟 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作用机理、构效关系。(4)苯氧乙酸类、烟酸类血脂调节药物的发 现、作用机理、构效关系。(5)新型的血脂调节药物简介。 4.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1)请阐述他汀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2)根据药物的作用效果,血脂调节药物主要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第十章抗高血脂中药的研究与发现 1.教学目标:(1)掌握代表性抗高血脂中药。(2)掌握黄酮类成分结构分类与应用。 2.教学重难点:黄酮类成分的分类与代表性药物。 3.教学内容:(1)抗高血脂中药的代表性药物: (2)黄酮类成分结构分类与应用。 4.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一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教学目标:(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2)掌握常用的动脉粥 样硬化动物模型(内皮损伤法和炎症免疫法)的制备原理。(3)了解其他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2.教学重难点:(1)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内皮损伤法和炎症免疫法 的制备原理。(2)如何理解不同类型的模型选择依据以及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 3.教学内容:(1)概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2)重点介绍常用的动 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内皮损伤法和炎症免疫法)的制备原理以及评价指标:(3)简单介绍其他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验 动物模型的制备。 4.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1. 教学目标:(1)掌握羟甲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发现、设计原理、作用机理、构效关系、临床应 用。(2)熟悉苯氧乙酸类、烟酸类血脂调节药物的发现与构效关系。(3)了解考来烯胺、依西咪贝、甲磺酸洛美他派等新 型的血脂调节药物。 2. 教学重难点:羟甲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发现、设计原理、构效关系。 3. 教学内容:(1)概述血脂调节药物的分类;(2)羟甲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研发历程;(3)羟 甲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作用机理、构效关系。(4)苯氧乙酸类、烟酸类血脂调节药物的发 现、作用机理、构效关系。(5)新型的血脂调节药物简介。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1)请阐述他汀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2)根据药物的作用效果,血脂调节药物主要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第十章 抗高血脂中药的研究与发现 1. 教学目标:(1)掌握代表性抗高血脂中药。(2)掌握黄酮类成分结构分类与应用。 2. 教学重难点:黄酮类成分的分类与代表性药物。 3. 教学内容:(1)抗高血脂中药的代表性药物;(2)黄酮类成分结构分类与应用。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 1. 教学目标:(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2)掌握常用的动脉粥 样硬化动物模型(内皮损伤法和炎症免疫法)的制备原理。(3)了解其他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2. 教学重难点:(1)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内皮损伤法和炎症免疫法 的制备原理。(2)如何理解不同类型的模型选择依据以及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 3. 教学内容:(1)概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的构建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基本指标;(2)重点介绍常用的动 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内皮损伤法和炎症免疫法)的制备原理以及评价指标;(3)简单介绍其他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验 动物模型的制备。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二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教学目标:(1)掌握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2)掌握调脂药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 应。(3)熟悉其他类型药物的作用特点。 2.教学重难点:(1)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2)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烟酸类药物的作用机 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3)在脂代谢的基础上,讲解药物的不同作用靶点,以及对脂质的不同影响, 这是需要理解的地方。 3.教学内容:(1)概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2)重点介绍常用药物: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 烟酸类药物的调脂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3)简单介绍其他类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作用特点。 4.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三章抗动脉粥样硬化代表性药物的成药性分析及剂型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他汀类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常用固体制剂的辅料、片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方法。 (3)掌握阿托伐他汀片处方工艺。 2.教学重难点: 片剂的常用辅料、制备工艺:他汀类药物片剂的制备。 3.教学内容: (1)他汀类药物的成药性分析: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fluvastatir)、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等。 (2)散剂、颗粒剂、片剂:常用辅料:片剂的制备:片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3)阿托伐他汀片处方工艺。 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解读、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四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小四号黑体) 1.教学目标: (1)掌握辛伐他汀、肝素钠的鉴别方法
第十二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药理与毒理机制 1. 教学目标:(1)掌握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2)掌握调脂药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 应。(3)熟悉其他类型药物的作用特点。 2. 教学重难点:(1)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2)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烟酸类药物的作用机 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3)在脂代谢的基础上,讲解药物的不同作用靶点,以及对脂质的不同影响, 这是需要理解的地方。 3. 教学内容:(1)概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分类;(2)重点介绍常用药物: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 烟酸类药物的调脂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3)简单介绍其他类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作用特点。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三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代表性药物的成药性分析及剂型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他汀类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常用固体制剂的辅料、片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方法。 (3)掌握阿托伐他汀片处方工艺。 2. 教学重难点: 片剂的常用辅料、制备工艺;他汀类药物片剂的制备。 3. 教学内容: (1)他汀类药物的成药性分析: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等。 (2)散剂、颗粒剂、片剂;常用辅料;片剂的制备;片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3)阿托伐他汀片处方工艺。 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解读、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四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小四号黑体) 1. 教学目标: (1)掌握辛伐他汀、肝素钠的鉴别方法
(2)掌握本章涉及杂质的检查方法。 (3)熟悉辛伐他汀、肝素钠的质量标准。 2.教学重难点: 根据药物结构设计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杂质检查方法。 3.教学内容: (1)辛伐他汀、肝素钠的鉴别方法。 (2)解读辛伐他汀、肝素钠的质量标准。 (3)杂质检查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解读、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五章心绞絞痛的发病机制 1.教学目标:(1)了解心绞痛的病因和临床常见分类。(2)掌握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2.教学重难点:理解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心肌耗氧和供氧的影响因素)。 3.教学内容:(1)心绞痛的病因和治疗:(2)心绞痛的分类:(3)心肌耗氧和供氧的影响因素:(4)心绞痛的发生 机制:心肌氧的供需失衡。 4.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六章抗心绞痛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1.教学目标:(1)掌握代表性硝酸酯类药物的发现与合成。(2)掌握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3)硝苯地 平、地尔硫草、维拉帕米 2.教学重难点:硝酸酯类药物的分类与代表性药物的合成。 3.教学内容:(1)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硝酸戊四醇酯:(2)B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替 洛尔、美托洛尔等:(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地尔硫草、维拉帕米。 4.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七章抗心绞痛药物中药的研究与发现 1.教学目标:(1)掌握代表性抗心绞痛中药。(2)掌握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与原理
(2)掌握本章涉及杂质的检查方法。 (3)熟悉辛伐他汀、肝素钠的质量标准。 2. 教学重难点: 根据药物结构设计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杂质检查方法。 3. 教学内容: (1)辛伐他汀、肝素钠的鉴别方法。 (2)解读辛伐他汀、肝素钠的质量标准。 (3)杂质检查方法。 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解读、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五章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 教学目标:(1)了解心绞痛的病因和临床常见分类。(2)掌握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2. 教学重难点:理解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心肌耗氧和供氧的影响因素)。 3. 教学内容:(1)心绞痛的病因和治疗;(2)心绞痛的分类;(3)心肌耗氧和供氧的影响因素;(4)心绞痛的发生 机制:心肌氧的供需失衡。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六章 抗心绞痛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1. 教学目标:(1)掌握代表性硝酸酯类药物的发现与合成。(2)掌握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3)硝苯地 平、地尔硫䓬、维拉帕米 2. 教学重难点:硝酸酯类药物的分类与代表性药物的合成。 3. 教学内容:(1)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硝酸戊四醇酯;(2)β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替 洛尔、美托洛尔等;(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地尔硫䓬、维拉帕米。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及课间讨论。 5. 教学评价:课后习题与思考题。 第十七章 抗心绞痛药物中药的研究与发现 1. 教学目标:(1)掌握代表性抗心绞痛中药。(2)掌握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与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