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药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ardiovascular System Drugs 课程代码 HPAR1152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药学 学 分 3.0 学 时 54 主讲教师 邓益斌/张慧灵/张丽/薛洁/叶娜/黄斌/张经硕/刘江云 修订日期 2021年6月18日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指定教材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心血管系统药物》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ardiovascular System Drugs 课程代码 HPAR1152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药学 学 分 3.0 学 时 54 主讲教师 邓益斌/张慧灵/张丽/薛洁/叶娜/黄斌/张经硕/刘江云 修订日期 2021 年 6 月 18 日 指定教材 《药物化学》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药理学》朱依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剂学》方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药物分析》杭太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心血管系统药物》是整合药学的综合模块之一,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治疗、疾病治疗药 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疾病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 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促进学生 扎实掌握药物研发涉及的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研究和开发新药的创新思 路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 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I: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1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2掌握心血管系统疾病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指标: 1.3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 课程目标2: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常见药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新药研发思路 2.1培养具备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新药分子设计、先导化合物发现与化学药物合成以及 生产工艺研究和优化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药物化学相关外文资料,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开展 科学研究的能力。 课程目标3:掌握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中药结构类别与典型 代表、提取分离及应用 3.1掌握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中药结构类别与典型代表 3.2掌握黄酮、三萜皂苷等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研究策略
《心血管系统药物》是整合药学的综合模块之一,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治疗、疾病治疗药 物的研究与发现、代表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疾病治疗用中药的研究与发现、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活性评价、代表药物的 药理与毒理机制、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与评价、代表药物的剂型设计与评价、代表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等知识,促进学生 扎实掌握药物研发涉及的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研究和开发新药的创新思 路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 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 1: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1 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2 掌握心血管系统疾病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指标; 1.3 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 课程目标 2: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常见药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新药研发思路 2.1 培养具备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新药分子设计、先导化合物发现与化学药物合成以及 生产工艺研究和优化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2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药物化学相关外文资料,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开展 科学研究的能力。 课程目标 3:掌握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中药结构类别与典型 代表、提取分离及应用 3.1 掌握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中药结构类别与典型代表 3.2 掌握黄酮、三萜皂苷等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研究策略
课程目标4: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剂型设计与开发 4.1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成药性分析方法 4.2掌握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固体制剂种类、辅料、制备工艺 4.3掌握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表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处方与制备工艺 课程目标5: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代表药物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研究策略 5.1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检测方法 5.2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6:培养科学思维和严密逻辑推理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从事创新药物研 发的能力。 (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注意对毕业要求支撑程度强弱的 描述,与“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一致)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1.1
课程目标 4: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代表药物的成药性分析、剂型设计与开发 4.1 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成药性分析方法 4.2 掌握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固体制剂种类、辅料、制备工艺 4.3 掌握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表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处方与制备工艺 课程目标 5: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代表药物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研究策略 5.1 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检测方法 5.2 掌握心血管系统药物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6:培养科学思维和严密逻辑推理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从事创新药物研 发的能力。 (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注意对毕业要求支撑程度强弱的 描述,与“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一致)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 表 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1 1.1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毕业要求1、3、5、6、7 1.2 心血管系统疾病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指标 毕业要求1、3、5、6、7 1.3 心血管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 毕业要求1、3、5、6、7 课程目标2 2.1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常见药物的设计、合成方法 毕业要求1、3、5、6、7 2.2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毕业要求 1、3、5、6、7 1.2 心血管系统疾病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药物活性评价的指标 毕业要求 1、3、5、6、7 1.3 心血管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 毕业要求 1、3、5、6、7 课程目标 2 2.1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常见药物的设计、合成方法 毕业要求 1、3、5、6、7 2.2
药物化学相关文献查找及与新药研发思路 毕业要求1、3、5、6、7 课程目标3 3.1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中药结构类别与典型代表 毕业要求1、3、5、6、7 3.2 黄酮、三萜皂苷等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研究策略 毕业要求1、3、5、6、7 课程目标4 4.1 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成药性分析 毕业要求2、3、5、6、7 4.2 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固体制剂种类、辅料、制备工艺
药物化学相关文献查找及与新药研发思路 毕业要求 1、3、5、6、7 课程目标 3 3.1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中药结构类别与典型代表 毕业要求 1、3、5、6、7 3.2 黄酮、三萜皂苷等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研究策略 毕业要求 1、3、5、6、7 课程目标 4 4.1 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成药性分析 毕业要求 2、3、5、6、7 4.2 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固体制剂种类、辅料、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