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太上感应篇》集中出现在《子夜》第一章和第十八章,请结合相关情节,分别简 述其主要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上感应篇》集中出现在《子夜》第一章和第十八章,请结合相关情节,分别简 述其主要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班固认为,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 记》。《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最后,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及秦、项放在相等 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 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作《汉书》。班固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 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 书”。他这个创见,影响也是极大的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 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 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 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固“文义浃备,纪事详赡”,异与前人,观者以 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 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宏丽精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 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唐以后 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 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汉书》,有删改) 25.班固为什么要编撰《汉书》?根据材料概述。(5分) 26.班固编撰《汉书》有哪些独创之处?(4分) 27.“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6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5—27 题。 班固认为,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 记》。《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最后,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及秦、项放在相等 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 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作《汉书》。班固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 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 “书”。他这个创见,影响也是极大的。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 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 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 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固“文义浃备,纪事详赡”,异与前人,观者以 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 是辞赋化。 《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宏丽精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 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 《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唐以后, 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 《史记》差 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汉书》,有删改) 25. 班固为什么要编撰《汉书》?根据材料概述。(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班固编撰《汉书》有哪些独创之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模拟测试卷(三) 文附加分(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学者不谋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为刑祸禄利动 其心者,则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则不必相见以目而后可知其心,相语以言而 后可尽其说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荀不惑而止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 要其成焉。 (节选自欧阳修《答孙正之侔第一书》) 21.欧阳修的个人成就较高,他创作的《 》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 歌理论著作新体裁,他还曾独立修撰了史书《 》。(2分) 22.在这段回信的节选文字里,欧阳修向友人孙侔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3分) 、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狂人日记》是一篇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构思了一个“迫害狂” 的形象,其语言似杂乱实敏锐,既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又象征着新文化的声音。 B.奥菲莉娅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在父兄卑劣的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 哈姆莱特接近,却又成为他们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了她的 绝对驯服和无知。 C.《三国演义》中,袁绍因好大喜功拒绝采纳沮授休养生息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曹操, 最终大败:曹操因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最终在赤壁 之战中惨败:诸葛亮因个人感情任用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为主将,致使街亭失守。 D.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堂弟夏尔,却等来了夏尔的忘恩负义和无情抛弃,但她 毅然偿清了叔父的债务,成全了夏尔的婚事,直到最后成了有钱的寡妇,热衷于宗教和慈善 事业,才终于从大量的金钱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 E.《茶馆》里的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惨淡经 营几十年的“实业”被国民党政府没收,直到老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哪,就该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模拟测试卷(三) 语文附加分(满分 40 分,考试时间 30 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 20—22 题(10 分) 2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5 分) 学者不谋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为刑祸禄利动 其心者,则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则不必相见以目而后可知其心,相语以言而 后可尽其说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 要其成焉。 (节选自欧阳修《答孙正之侔第一书》) 21. 欧阳修的个人成就较高,他创作的《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 歌理论著作新体裁,他还曾独立修撰了史书《____________》。(2 分) 22. 在这段回信的节选文字里,欧阳修向友人孙侔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著阅读题(15 分) 23.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狂人日记》是一篇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构思了一个“迫害狂” 的形象,其语言似杂乱实敏锐,既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又象征着新文化的声音。 B. 奥菲莉娅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在父兄卑劣的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 哈姆莱特接近,却又成为他们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了她的 绝对驯服和无知。 C. 《三国演义》中,袁绍因好大喜功拒绝采纳沮授休养生息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曹操, 最终大败;曹操因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最终在赤壁 之战中惨败;诸葛亮因个人感情任用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为主将,致使街亭失守。 D. 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堂弟夏尔,却等来了夏尔的忘恩负义和无情抛弃,但她 毅然偿清了叔父的债务,成全了夏尔的婚事,直到最后成了有钱的寡妇,热衷于宗教和慈善 事业,才终于从大量的金钱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 E. 《茶馆》里的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惨淡经 营几十年的“实业”被国民党政府没收,直到老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哪,就该
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24.简答题。(10分 (1)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揣摩下面两回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6分)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 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第八回) 宝钗指他(小丫头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 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第三十回) (2)阅读《边城》中的选段,回答问题。(4分)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 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 “翠翠,吃了饭,和你爷爷到我家吊脚楼上去看划船吧?”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 “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你呢?”“爷爷不去我也不去。”“你也守船吗?”“我 陪我爷爷。”“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 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岸了 选段中的“客人”是谁?从选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翠翠?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文学既是“再现”,也是“表现”,但这种“再现”和“表现”的行动指向,并非理性 主义的所谓“本质”,亦即传统观念上的“真理”。文学的指向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存在 如果文学注定要与真理结缘,那么,它所揭示的也并非传统哲学与科学的真理,而是“存在 之澄明”。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把握存在之真理 人无法抛弃固有的存在,也就无法逃避存在的冲突。文学艺术既然是人类迄今所找到的 最能切入存在的方式,它以此而宣示人本身,表现人的本质选择,则必然表现为存在的冲突 这种“表现”是存在所必需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正是以这种不可替代的方式把握 着存在之真理,调节着存在的冲突,从而消解唯理性主义文化倾向的弊端,同时也消解人在 存在的行动中所不可避免的烦恼、焦虑、虚无感乃至于痛苦等
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24. 简答题。(10 分) (1) 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揣摩下面两回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6 分)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 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第八回) 宝钗指他(小丫头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 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第三十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边城》中的选段,回答问题。(4 分)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 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 “翠翠,吃了饭,和你爷爷到我家吊脚楼上去看划船吧?”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 “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你呢?”“爷爷不去我也不去。”“你也守船吗?”“我 陪我爷爷。”“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 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岸了。 选段中的“客人”是谁?从选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翠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5—27 题。 文学既是“再现”,也是“表现”,但这种“再现”和“表现”的行动指向,并非理性 主义的所谓“本质”,亦即传统观念上的“真理”。文学的指向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存在。 如果文学注定要与真理结缘,那么,它所揭示的也并非传统哲学与科学的真理,而是“存在 之澄明”。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把握存在之真理。 人无法抛弃固有的存在,也就无法逃避存在的冲突。文学艺术既然是人类迄今所找到的 最能切入存在的方式,它以此而宣示人本身,表现人的本质选择,则必然表现为存在的冲突。 这种“表现”是存在所必需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正是以这种不可替代的方式把握 着存在之真理,调节着存在的冲突,从而消解唯理性主义文化倾向的弊端,同时也消解人在 存在的行动中所不可避免的烦恼、焦虑、虚无感乃至于痛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