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高三期末模拟测试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刘歌案和章颖颖案再次让孩子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父母们感到,中国基础 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问题经由这件事_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今这个的社会, “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或许不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传闻 A.鞭长莫及暴露波谲云诡 B.绠短汲深曝光波谲云诡 C.鞭长莫及曝光光怪陆离 D.绠短汲深暴露光怪陆离 1.A【解题思路】绠短汲深: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 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根据语境,这里是指远,而不是深,因此应该用“鞭长莫 及”。暴露: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曝光:指丑闻隐私公开。这里并非指隐私 而是问题,因此用“暴露”。波谲云诡: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光怪陆离:形容 色彩繁杂,形象奇异。此处语境主要强调社会情况变幻莫测,而不是说色彩繁 杂奇异。综合分析,应该选A 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 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 而且蕴意深邃,让人回味无穷 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 这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 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 A. B C. D 2.D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A、B项。紧 承并照应开头“园林”,紧承,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而又是 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总说,举例说明。所以选D项 3.下列对联与历史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A.陆游徐霞客杜甫陶渊明 B.辛弃疾徐霞客杜甫李白 C.辛弃疾沈括白居易李白 D.陆游沈括白居易陶渊明
江苏省 2019 届高三期末模拟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 刘歌案和章颖颖案再次让孩子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父母们感到 ,中国基础 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问题经由这件事 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今这个 的社会, “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或许不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传闻。 A.鞭长莫及 暴露 波谲云诡 B.绠短汲深 曝光 波谲云诡 C.鞭长莫及 曝光 光怪陆离 D.绠短汲深 暴露 光怪陆离 1.A 【解题思路】绠短汲深: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 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根据语境,这里是指远,而不是深,因此应该用“鞭长莫 及”。暴露: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曝光:指丑闻隐私公开。这里并非指隐私, 而是问题,因此用“暴露”。波谲云诡: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光怪陆离:形容 色彩繁杂,形象奇异。此处语境主要强调社会 情况变幻莫测,而不是说色彩繁 杂奇异。综合分析,应该选 A。 2.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 而且蕴意深邃,让人回味无穷。 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 这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 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 A. B. C. D. 2. D 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 A、B 项。紧 承并照应开头“园林”,紧承,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而又是 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总说,举例说明。所以选 D 项。 3.下列对联与历史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A.陆游 徐霞客 杜甫 陶渊明 B.辛弃疾 徐霞客 杜甫 李白 C.辛弃疾 沈括 白居易 李白 D.陆游 沈括 白居易 陶渊明
3.D第一幅对联上联,“宦游西蜀”指陆游曾经入蜀八年,辛弃疾没有去过蜀 地;下联主要提诗,辛弃疾的成就主要在词。因此第一幅说的是陆游;第二幅“梦 里溪山”指《梦溪笔谈》,是沈括主持编订的,因此第二幅说的是沈括:第三幅 提到“新乐府”,白居易曾经发起新乐府运动,也曾经在杭州为官,建过白堤, 因此第三幅说的是白居易;第四幅提到酒,还有篱,因此说的是陶渊明。应该选 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 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 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A.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 B.任何个体都离不开整体,人和人之间必须密切配合 C.单个的人也是小宇宙,要重视个人的魅力与力量 D.个人与宇宙,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 4.A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从反 面说明,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然后借助花瓶与碎片的关 系阐明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能够站在整个语段的整体去 考虑。B项理解偏了,只强调个体之间的密切关系;C项的理解也偏了,只强调 个体的魅力与力量;D项说到了部分与整体这两个方面,但是都强调了各自的相 对独立性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 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 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 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 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 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 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 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 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 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 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 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 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 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 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 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 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 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3. D 第一幅对联上联,“宦游西蜀”指陆游曾经入蜀八年,辛弃疾没有去过蜀 地;下联主要提诗,辛弃疾的成就主要在词。因此第一幅说的是陆游;第二幅“梦 里溪山”指《梦溪笔谈》,是沈括主持编订的,因此第二幅说的是沈括;第三幅 提到“新乐府”,白居易曾经发起新乐府运动,也曾经在杭州为官,建过白堤, 因此第三幅说的是白居易;第四幅提到酒,还有篱,因此说的是陶渊明。应该选 D。 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 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 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A. 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 B. 任何个体都离不开整体,人和人之间必须密切配合。 C. 单个的人也是小宇宙,要重视个人的魅力与力量。 D. 个人与宇宙,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 4. A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从反 面说明,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然后借助花瓶与碎片的关 系阐明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A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能够站在整个语段的整体去 考虑。B 项理解偏了,只强调个体之间的密切关系;C 项的理解也偏了,只强调 个体的魅力与力量;D 项说到了部分与整体这两个方面,但是都强调了各自的相 对独立性。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 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 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 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 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 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 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 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 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 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 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 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 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 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 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 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 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 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 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 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 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 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 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 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为御史唐所构构:图谋 B.载欲有所壅蔽壅:蒙蔽 C.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垂:接近 D.闻其烈足以感人烈:忠烈事迹 【参考答案】A(构:陷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 和常山太守 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 真可以说是 表达了颜公的心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 后悔的人是 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 仁的人,而 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参考答案】B(“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错误,原意是二人都可以 称得上有崇高志 向的人。) 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5分)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 志者也。(5分) 【参考答案】(1)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 烈开始还因颜 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或:最终还是用绳子勒死了颜公) (5分,“陷”“惭”“卒”“缢”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 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关键点:“祠 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祠堂”;“风”译为“教化”“感化”;“为”译为 “做”;“是”译为“这”,判断句。)(5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4分)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 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 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 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 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 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 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又为御史唐所构 构:图谋 B.载欲有所壅蔽 壅:蒙蔽 C.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 垂:接近 D.闻其烈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 【参考答案】A ( 构:陷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 和常山太守 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 真可以说是 表达了颜公的心志。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 后悔的人是 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 仁的人,而 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参考答案】B (“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错误,原意是二人都可以 称得上有崇高志 向的人。) 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5 分)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 志者也。(5 分) 【参考答案】(1)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 烈开始还因颜 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或:最终还是用绳子勒死了颜公)。 (5 分,“陷”“惭”“卒”“缢”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2)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 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关键点:“祠” 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祠堂”;“风”译为“教化”“感化”;“为”译为 “做”;“是”译为“这”,判断句。)(5 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4 分)
目光长远、忠诚正直(“忠诚”“正直”答出一点即可)、笃信大道、功业赫赫 译文: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 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 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 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 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肃宗再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 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 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即遭到贬斥 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 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相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 所为,接连贬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 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 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 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 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当颜公大开土门要 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 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 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唐朝 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 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丢官 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起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 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佛教的 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 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 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 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 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 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 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比如伯夷的清廉 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 己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 世俗,难道可以吗?所以孔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 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像是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 仁者吗? 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 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 念他。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 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光听到他 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现 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唯独聂、林二人
目光长远、忠诚正直(“忠诚”“正直”答出一点即可)、笃信大道、功业赫赫 译文: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 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 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 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 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肃宗再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 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 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即遭到贬斥。 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 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相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 所为,接连贬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 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 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 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 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当颜公大开土门要 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 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 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唐朝 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 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丢官 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起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 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佛教的 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 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 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 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 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 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 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比如伯夷的清廉 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 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 世俗,难道可以吗?所以孔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 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像是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 仁者吗? 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 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 念他。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 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光听到他 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现 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唯独聂、林二人
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 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 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 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9.上阕开头的“春入武陵溪”一句有什么作用? 10.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9.内容上,化用了“桃花源”典故(1分),暗示自己对远离现实的 美好世界的向往(1分);结构上,呼应前句(1分),揭示了“瑶草一何碧” 的原因(1分),引出下文对“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美丽春景的描写(1 分)。 10.表现了词人对高洁志行的追求;表达了缺乏知音、无人理解的苦闷和对现 实的不满:;表明对超凡脱俗之物的欣赏和对浮世俗物的不屑:体现了他想逃避 现实却又不甘的矛盾和无奈。(每点2分,3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钉头磷磷,_。(杜牧《阿房宫赋》 (2),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曲罢曾教善才伏,。(白居易《琵琶行》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5)黑云压城城欲摧,_。(李贺《雁门太守行》) (6)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 (7)一箪食,,在陋巷。(《论语·雍也) (8)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菜根谭》) (1)多于在庾之粟粒(2)哀吾生之须臾(3)妆成每被秋娘妒(4)众人匹之 (5)甲光向日金鳞开(6)拄杖无时夜叩门(7)一瓢饮(8)漫随天外云卷云 舒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阳光穿过的早晨 蓝月 每天早上六点,小贩的叫卖声准时在村里的小路上响起,然后是电瓶车驶过吱吱 的声音。而小贩第一个看见的总是一位老太太。她坐在路边的一棵老槐树下面 背靠着老槐树,有时伸长了脖子在望,有时眯细着眼睛,头一上一下地打盹,身 边斜着一根和她一样乌漆麻黑的拐杖,一条毛快掉光的老黑狗不离左右。 听到叫卖声老太太的眼睛陡然睁开了 贩停下车,跳下来,麻利地用塑料袋裝了几张粉皮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 太。老太太颤巍巍双手接过,又从脏兮兮的围兜里摸出一块钱。小贩说,您怎么
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 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 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 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9. 上阕开头的“春入武陵溪”一句有什么作用? 10.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9. 内容上,化用了“桃花源”典故(1 分),暗示自己对远离现实的 美好世界的向往(1 分);结构上,呼应前句(1 分),揭示了“瑶草一何碧” 的原因(1 分),引出下文对“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美丽春景的描写(1 分)。 10. 表现了词人对高洁志行的追求; 表达了缺乏知音、无人理解的苦闷和对现 实的不满;表明对超凡脱俗之物的欣赏和对浮世俗物的不屑; 体现了他想逃避 现实却又不甘的矛盾和无奈。(每点 2 分,3 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钉头磷磷, 。 (杜牧《阿房宫赋》) (2)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曲罢曾教善才伏, 。(白居易《琵琶行》) (4)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5) 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6) 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7) 一箪食, ,在陋巷。(《论语·雍也) (8)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菜根谭》) (1)多于在庾之粟粒 (2)哀吾生之须臾(3)妆成每被秋娘妒 (4)众人匹之 (5)甲光向日金鳞开 (6)拄杖无时夜叩门(7)一瓢饮 (8)漫随天外云卷云 舒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阳光穿过的早晨 蓝月 每天早上六点,小贩的叫卖声准时在村里的小路上响起,然后是电瓶车驶过吱吱 的声音。而小贩第一个看见的总是一位老太太。她坐在路边的一棵老槐树下面, 背靠着老槐树,有时伸长了脖子在望,有时眯细着眼睛,头一上一下地打盹,身 边斜着一根和她一样乌漆麻黑的拐杖,一条毛快掉光的老黑狗不离左右。 听到叫卖声老太太的眼睛陡然睁开了。 小贩停下车,跳下来,麻利地用塑料袋装了几张粉皮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 太。老太太颤巍巍双手接过,又从脏兮兮的围兜里摸出一块钱。小贩说,您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