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与狩猎或战争在此全无关系,而仅仅是一种类似今人练 气功-一样的身心修养。藉此修养,射者才在礼仪秩序中怡然得体, 而且培养出止身立国、尽职尽志的道德。 大驭掌驭王路以礼。及犯载,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 犯钣遂驱之。及祭,酌仆,左执辔,右祭两轵。祭轨·乃 饮。心 “御”在此主要不是驭者与物(车、马)的劳动操作关系,而是遵 循巫术祭祀传统规则一一一即礼仪的严格操演。因此,“射”与“御”的 精神活动特性及意义使之同“礼乐书数”一样,都属芋“脑力劳动”。 周礼崩解,“六艺”礼仪操演已失去现实体制对应物,因而它们 主要是虑拟的形式化活动。但以孔子为领袖的原始儒学之士,却经 由这种虚拟形式的演习,与五帝二王的古代理想王国保持着精神 上的联系:习六艺,也就进入了想象中的神圣领域。如果要说这种 不事稼穑的脑力活动也是某种社会分工的话,那么它就绝不可在 直接的功利意义下来理解。但这也绝非说这种基本没有实用价值 的活动对于人类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如《庄子》中所说的那棵“不 材之材”的巨树,它的意义无法用实用价值来衡蛰,而是超越了特 定用途的更根本的意义。古代知识分子坚守这种超越性的意义信 念,是因为他们去古未远,尚能真切地感受到巫术文化的氛围。 因此,必须强调超越直接实用来理解脑体分工的意义。“士志 于道”(《论语·里仁》)与“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必须对举把 握:劳心者与劳力若不仅在活封形式上(现代人只看到这一点),而 且更重要的是在活动对象与目的性质上都有着深刻的这别。 ·这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在西方,早在苏格拉底那里,“沉思”这 一高费的活动就已脱离虱体操作的丹常生活,它是反省与评价日 常生活的活动,二“者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在亚理士多德术语中,参 )《减礼·度官河为》,阮本《}_三经注疏上册,第857页。 。4·
构的新特性的产生。”(《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9页)“借助于…个 组合系统而使认识可以达到一个范崮无限的可能性,”(同上,第 53贡)从而,脑力劳动为体力劳动提供,创造了改进与发展的前提 条件;这些条件依靠体力劳芳动有限得多的时空环境是无法自发演 化的 这种为劳动演进固有需要的脑力劳动,同一切后来分化的分 工.一样,部分保存于巫术文化的混沌体中,另外部分,则自发地流 传发展被视为下等活动的体力劳动者手中,这批专业技术传统 中的体力劳动者,就是近现代赫然崛起的工程师前身的重要组成 部分:师。 巫术文化与其后漫长的中世纪神学文化,以其社会统治的偏 执断了精神(脑力)活动,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乐制了科技创造。 文艺复兴作为对中世纪宗教统治的反拨,①使-“批从事传统 神学思考的脑力活动者转向入间事务,从而超越了传统脑体分丁 的界限,产生了15世纪引人注目的“全才”(“'uomo universal'") 现象。雅各布·克哈特在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 中曾以但丁、达·芬奇与里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I.eon Bat tista Albert1i)为例对这类“全才”大师巨匠做过描述。他对后者这 样描写: 在三件事情上他希望别人找不出他的缺点:在走路、骑马 和说话上。他学习音乐设有老师,可是他的作曲超得到了专门 家的称摔。他茧处困境,却学习民法和寺猴法狠多年,直到疲 苦过度超致来严重的疾病。他在24岁的那一年,发现记忆 文宇的能力减退了、但理解事物的能力还依旧,就开始研究物 理学和数学。与此同时,然还向各类艺术家,学者和工匠乃至 :这么乐:汉文让圈则是明清以及明冷维新)的实学对理学的批判。北采梁1 超滑代学卡搁次成吃。 ·6·
补鞋匠多方了解他们的行业的秘密和转点,从而掌握了各种 才艺和熟练技巧。他帧便学习了绘画和造型艺术,…豫文艺 复兴时期的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他说:“人们能侈完成他们想 做的一切事清,”· 这种手脑并用的风气遂为以使用仪器与实骏为重要特征的近 代科学吓辟了道路,2,王是由于这类新型脑力劳动者大批进入面 向世俗的科学技术领域,使科学技术逐渐取代宗教神学而成为脑 力劳动的主要代表与象征。培根历史性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宣 背了近代意义的知识观念与知识分子观念的兴起。他对认识过程 中“四神幻象”的揭露与对归纳法和感觉经验的强调,实质否定了 知识的超验性,从而只承认了科技意义的知识与知识分子观念。沿 此发屐到20世纪,现代分析哲学甚至通过语音分析将切超越性 的观念判定为伪慨念而遂出语言与思维。 在近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宏大业文明业绩主,科技不但统治 了人对自然的知识观念,也扩展占领了关于人自身的知识观念,不 仪涌现出分工日益细密的自然科学,也带动产生了社会科学。从 此,知识演受为专业(技能》,知识分子演变为专家。以西方科技文 明为典范的现代化进程,向现代人类塑造的正是这种科技专家意 义上的知识分子观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所谓脑体分'工,便只是 指科学(理论)与技术(操作)的有限区别,它已失去了古代巫术文 化背景下脑体分工的深刻含义。 康德把“郑识”仅限人类可认识的经验判断的知识,它是以 l性概念整理感觉经验的成果,“知性”(“intellect”),恰是“知识分 子”(ntellectual)的词根,它指示了现代人所理解的“知识分子”的 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馆1982年版,第133页一135页。 ②参阅[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第一章,商务印书 馆1991年版。 ·7·
科技识根源。1, 但是康德在确定知性知识同时却也划分出去了目的判断,即 是说,以因果律为中心的知性知识不再关心目的判断与价值判断。 这种只供使用不问目的的工具性知识分子如西谚所说:“工艺师总 是听命于人·并非高高在上。”它是一切龚断了社会价值判断的 社会和一切不过问社会价值判断的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知识分子视 念 (三)对知识分子观念的多重当代挑战 】.人文价值理性对科技工具知性的批判 康德划分现象与本体,不仅是立足于知性逻辑为科技知识建 立不受旧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侵扰的基地,同时也是为价值理 性指明支撑科技知识在内的全部人生信仰本体。康德把人自身作 为这新的信仰本体:至善道德的人就是最高的目的与价值。这表 明,近代哲学在确立科学知识地位同时,为知识分子在科技知识之 外依然保留了脑力思维的本体性位置,那就是价值理性:它已经不 是天启真理,而空前明朗为人性;它不是可作手段的工具知性,而 是比实然更高的应然规范,是作为知性的目的动力与根基来源的 理性(康德:Vernunft)。 (1)面对近代以来“知识”日益崇高的地位,19世纪下半叶兴 起的人文价值理性,基本是作为对知识主流的科技工具知性的方 法论与知识论的补充而获得知识学身份的。人文价值理性还只是 要为白已在知识领域中争得-席之地。 (①因此,西方学术界单凭语用历史而说“intclligentsia”与“知识分子”渊源俄、 法人文学者,这就忽规了在现代语境中知识分了观念的科技工业化背景。在 本书看来、包括俄法传统右内的人文知识分子观念恰恰是后起的,它作为近现 代科技知识分子的对立性观念进入人类思想史,只是当代的事情。比种人文 知识分子观念至今尚仅为学术界少部分人所了解,还远谈不到成为社会的普 遍视念. 三转引白M·邦格论父,《哲学译从1993年第3期,第35贞。 ·8*
…把认识对象的方式分成根本不同的两种。第一种的 前提是围绕着对象转,第二种的前提则是钻进对象。…第一 种认识可以说是停留在相对的东西上,第二种认识一一在可 能获得的场合·则可以说是达到了绝对。① 绝对是只能在一种直觉里给予我!的,其余的一切则落 入分析的范围。所谓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 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不可言传的东 西相契合。 至少有一种实在,是我们大家从内部通过直觉、而不是通 过单纯分析把握到的。这就是在时问历程的我门日二。 这已不是对自然科学的补充.而是在标榜-种更高于自然科 学的人文科学真理观。 这样,在自然科学知识作为知识范型支配知识观念长达3个 世纪之后,一种以人、精神、主体、实在与本体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 科知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复兴。这种复兴不是偶然的事件,它 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科学移用于人文对象时遇到了困雄,暴露出自 身的周限性:另一方面,它又以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现代危机为契 机,使人文学科知识参与了白然科学的现代建构。这后一方而肇始 于20世纪初的现代物理学革命,它表现了自然科学深入到更大系 统综合时,伽俐略以来的近代科学的孤立静止的客体观念及其研 究方法已不再适宜;而从主客体相互关系中把握对象的新方法、新 规念则使人文观念内在地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从而,入文学 科的知识学内在地动摇了那种封闭自足的自然科学知识论。量子 力学创始人之一的W·海森堡在介绍他所发现的“测不准原理” 时说: ①柏格森:《形而上学引论,中译文载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折学论著选 辑,选抖.第134、137页。 ·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