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世纪前沿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Anthony Downs 姚洋邢予青赖平耀译 民主的经济理论 PEARSON Education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译者序 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的名著《民主的经济理论》(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初版于1957年,是庙斯在肯尼思·阿 罗指导下在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完成的博士论文。这部著作一出版,就 成为经验政治科学的经典之作,唐斯本人也和曼瑟·奥尔森一起,成为 对政治科学影响最大的两位经济学家。 本书代表了将现代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论 应用于政治科学的第一次系统的尝试。该书的基本出发点是:政治当 事人(选民、政党与政府),也像经济当事人(消费者与生产者)样,服 从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即他们总是在给定的制度和非制度的约宋 下,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私利。在这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下, 该书分析的重点在于理性的政治当事人会怎样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会产 生什么后果这些问题。这样,与传统的政治科学相比,安东尼·唐斯 的工作引人了两个全新的成分:()将全部理论分析置于一个基本的行 为假设(“理性人”假设)之上:(2)从基本的行为假设(“理性人”假设)出 发,得出经验上可检验的结论。上述做法体现了社会科学科学化的一 个基本特征:公理化方法与实证方法的结合。与加里·贝克尔将经济 学方法应用于社会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一样,安东尼·唐斯的工作同样构 成了将经济学应用于理解人类生活合理秩序的知识努力的具有永久价值 1
民主的经济理论 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关于经济当事人的“理性人”假设,构成了现代经济 学的分析基石。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的一般均衡方法论由下 列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基本的“理性人”假设:经济当事人(消费者 与生产者)在给定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追求他们的个人利益(消费者在 预算约束下最大化个人效用,生产者在技术约束下最大化企业利润): (2)均衡分析:经济当事人(消费者与生产者)最大化他们的个人利益的 行为能否产生出一种稳定的市场均衡状态:(3)均衡状态的福利分析: 市场均衡状态是否同时是一种社会最优的状态。)一般均衡方法论可 以说是吸收了现代数学与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论思想之后形成 的,它包括:(1)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2)物理学的实验检验的方 法,(3)物理学中的均衡(平衡)概念及可用来描述动态系统行为的微 分方程。从哲学的角度看,“理性人”假设可以看作是一种方便的 工具性假设:重要的不是它本身的经验合理性,而是从假设合乎逻 辑地得出的结论(预测)在经验上的合理性。[2]衡量理性人假设的 “最优性”的另一尺度是“经济性”(或包容性),即使用尽可能少的 假设,说明、解释尽可能多的事实。理性人假设直接引导到最优化 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大量复杂多样的行为可以归结为较为单一 的最优化行为的结果。 如果说“理性人”假设代表了一种哲学的信念,那么均衡方法则代 表了另一种乐观主义的信念,即大量个体(消费者与生产者)自发地追求 个人利益的行为可以导致一种完美的市场秩序(竞争均衡)。这便是所 谓“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法则。从方法论的角度说,均衡方法可以看 作是对复杂现实的一种简化处理:一方面,它可以作为现实的一种近 似,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作为研究非均衡状态的一种参照。 竞争均衡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秩序。然而,现实中可能达到 的竞争均衡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不一定是“最好的”状态:它可能对 应极度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经济学家用来衡量竞争均衡“最优性”的
译者序 一个基本概念是“帕累托最优”:即一种资源配置状态是帕累托最优 的,若不存在另一种状态,其中至少一个人的福利能够得到增加,而所 有其他人的福利没有变得更坏。帕累托最优可以看作是任何合理的 “社会最优”概念必须满足的一个“底线”。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证 明,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然而,可能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无穷 多的。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收入分配含义可以是很不一样的。问 题是,我们能否仍然依靠市场机制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特定的资源配 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解答了这个问题。依照这一定理,任何帕累 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都可以借助于将对个人初始寨赋的适当再分配 作为一种竞争市场均衡来实现。这样,政府干预可以仅限于改变市场 运行的参数,而不是改变市场机制本身。 安东尼·唐斯工作的开创性,在于他首次将经济学中基本的“理性 人”假设引入了对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并由此在经济学与政治科学之 间建立了一种统一性。从广义上说,这代表了对人类行为内在统一性 的一种哲学信念。从一般均衡方法论的完整内容来看,唐斯的工作主 要限于第一个方面,即个体(政党、政府与选民)的理性行为(最优化行 为)。关于个体(政党、政府与选民)的分散的、自发的理性行为能否导 致稳定的政治上的“竞争均衡”,以及这样的均衡是否是“社会最优” 的,在庙斯的书中并未有任何系统的探究。不过,即使是在这两方 面,唐斯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论点,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 关选民的偏好对形成稳定的政治制度的影响的观点。 《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的主旨,是依据基本的“理性人”假设, 对现代民主制下政府的行为提供一个系统的、严格的分析,并从中引申 出经验上可检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民主的经济理论 建立分析的基本方法论,阐明作为全部分析出发点的“理性人”假设的 确切含义。第二部分处理不确定性条件下政府的行为。不确定性在唐 斯的理论中具有一种基本的重要性,因为它与民主制的可行性具有直接 的、紧密的关联。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由不确定性引出的一个重要问 题:信息成本对选民行为的影响。最后,第四部分对传统的关于政府 行为的经济理论做了一个扼要的评述,并对全书分析得到的可检验的结 论做了一个总结。 第一部分阐述了作者提出的独特的理论的基本思想,由四章组戒。 第一章阑述了全书运用的“理性”概念的基本含义。作者将“理性” 限定在政治目的的范围内。这样,“理性的”政府包含两个层面:() 政府追求的目标是选举中的胜利,(2)政府的理性行动体现为最大化对 自已当选的政治支持。政府的理性行动受到3个基本条件的制约:(1) 民主的政治结构,(2)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3)由理性投票者构成的选 民。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基本的理性假设的角度阐明了模型的基本 构件。第二章建立了关于政府最大化选票获得量的基本假设以及政府 的功能与政府成员的自利假设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联系中,政府作为 劳动分工中亨有特殊权力的一个专业化机构,由选民通过定期的选举产 生。政党则是一个以执政为目的的团体,一旦当选后将负责制定和执 行政府政策。政党成员追求的是私利(收人、声誉、权力等等),履行政 府的杜会职能对他们来说只是实现其个人追求的一种手段。既然这种 追求的实现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的胜利,由此便引导出政党追求最大化 选票这一核心的理性假设。第三章将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应用于选 民。理性的选民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驱使他 们支持他们预期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党。第四章将“理性 人”假设进-一步应用于政府的决策过程。该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 论点,那就是,在确定性的条件下,若存在显著的多数一致,则多数原 则总是起支配作用,执政党将总是遵循多数选民的意志,并借此保持继 缕执政。反之,在选民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反对党便有可能通过采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