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9402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 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系统论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调通过 案例分析、讨论课等互动式教学环节以及实验课、社会实践考察等,使学生理解 和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尝试综合性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自选的社 会问题,通过社会科研项目的实践切实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培养 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emphasiz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sessions such as case studies and discussion classes,as well as laboratory classes and social practice visi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try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research methods learned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of their choice,to practica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social research through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Students will leam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ocial research,and develop the basic ability to conduc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analyze and appl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着方法与理论应用的宗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目的,针对本科 学生,教会使用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引入社会调查研究方 法的理论与主要方法,让学生把握社会科学研究与分析的技能,从而具备设计、 组织、实施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能够结合社会学理论和调查资料对中国的实际 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一一为进一步掌握系统的学术研究和统计分析手段建立基 础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9402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察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系统论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调通过 案例分析、讨论课等互动式教学环节以及实验课、社会实践考察等,使学生理解 和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尝试综合性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自选的社 会问题,通过社会科研项目的实践切实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培养 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emphasiz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sessions such as case studies and discussion classes, as well as laboratory classes and social practice visi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try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research methods learned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of their choice, to practica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social research through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ocial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basic ability to conduc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analyze and appl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着方法与理论应用的宗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目的,针对本科 学生,教会使用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引入社会调查研究方 法的理论与主要方法,让学生把握社会科学研究与分析的技能,从而具备设计、 组织、实施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能够结合社会学理论和调查资料对中国的实际 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为进一步掌握系统的学术研究和统计分析手段建立基 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脉络和当代趋势有整体的理解和认识。明 确社会研究的概念和特征,了解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社会研究的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社会研究的特点、困难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方法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研究伦理与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2)研究方式:调查、实验、文献、实地 2.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研究取向 定量研究:文字、描述、理解 定性研究:数字、测量、计算。 2.定量与定性的比较 第四节社会研究的主要过程 1.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问题 (2)研究设计 (3)研究实施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脉络和当代趋势有整体的理解和认识。明 确社会研究的概念和特征,了解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社会研究的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社会研究的特点、困难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 社会研究方法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 研究伦理与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2)研究方式:调查、实验、文献、实地; 2.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 研究取向 定量研究:文字、描述、理解; 定性研究:数字、测量、计算。 2. 定量与定性的比较 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主要过程 1. 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问题 (2)研究设计 (3)研究实施
(4)资料分析 (5)得出结果 (四)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社会研究?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理论及层次的概念,掌握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解理论与 研究的关系,了解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理论的构成要素 2.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3.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层次 (1)宏观理论 (2)中观理论 (3)微观理论 2.中层理论 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的自 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 3.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结构越简炼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 1.理论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2概念 (1)概念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该你那与日常生活的接近性、相似性
(4)资料分析 (5)得出结果 (四)思考与实践 1. 什么是社会研究? 2.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理论及层次的概念,掌握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解理论与 研究的关系,了解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理论的构成要素 2.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3.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论及其层次 1. 理论的层次 (1)宏观理论 (2)中观理论 (3)微观理论 2. 中层理论 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的自 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 3.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结构越简炼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1. 理论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2. 概念 (1)概念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该你那与日常生活的接近性、相似性
3.变量 (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4.命题与假设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社会科学中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假设。假设: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假设的来源包括: (1)个人预感或猜测: (2)现有调查资料: (3)现有理论。 第三节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科学环 2.简化科学环 3.两种推理方式 (1)归纳 (2)演绎 4.理论对经验的作用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5.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2)被忽视的经验事实迫切要求扩展和改善原有的概念系统: (3)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拓展探索、建立以及检验理论的能力: (4)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 第四节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 1理论构建 扎根理论:观察→概括→理论 2.理论检验 实证检验:理论一演绎→命题一假设一资料 (四)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变量? 2.社会研究中有哪两种推理方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目的与要求
3. 变量 (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4. 命题与假设 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社会科学中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假设。假设: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假设的来源包括: (1)个人预感或猜测; (2)现有调查资料; (3)现有理论。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 科学环 2. 简化科学环 3. 两种推理方式 (1)归纳 (2)演绎 4. 理论对经验的作用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5.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2)被忽视的经验事实迫切要求扩展和改善原有的概念系统; (3)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拓展探索、建立以及检验理论的能力; (4)经验研究促使概念的澄清。 第四节 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 1. 理论构建 扎根理论:观察→概括→理论; 2. 理论检验 实证检验:理论→演绎→命题→假设→资料。 (四)思考与实践 1. 什么是变量? 2. 社会研究中有哪两种推理方式?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结合文献阅读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选题的过程,了解选题的标准,明确如何进行文献回顾。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选题的过程和方法 2.选题的标准 3.如何查找文献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2)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或问题领域。 2.选题来源: (1)现实牛活 (2)个人经历 (3)现有文献 第二节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 (1)理论意义 ())实我音义 2.创造性:课题是否具有新的东西 3.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课题的条件 (1)主观限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性别、 年龄、语言、体力等 (2)客观限制:时间、经费、资料、对象、法律、道德伦理等。 4.合适性 (1)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2)兴趣、熟悉程度、与调查对象的相似性、资源等 第三节研究选题的明确化 1.问题的明确化 (1)笼统宽泛的研究范围和领域: (2)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和特定问题。 第四节文献回顾 1文献回顾的步骤 2文献回顾的目的 (四)思考与实践 1.一个好的选题应遵循哪些标准? 2.有哪些途径可以检索文献?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选题的过程,了解选题的标准,明确如何进行文献回顾。 (二)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基础上,学习策略以讲授和学生自主 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重点: 1.选题的过程和方法 2.选题的标准 3. 如何查找文献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 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2)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或问题领域。 2. 选题来源: (1)现实生活; (2)个人经历; (3)现有文献。 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 1. 重要性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2. 创造性:课题是否具有新的东西 3. 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课题的条件 (1)主观限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性别、 年龄、语言、体力等。 (2)客观限制:时间、经费、资料、对象、法律、道德伦理等。 4. 合适性 (1)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2)兴趣、熟悉程度、与调查对象的相似性、资源等。 第三节 研究选题的明确化 1. 问题的明确化 (1)笼统宽泛的研究范围和领域; (2)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和特定问题。 第四节 文献回顾 1 文献回顾的步骤 2 文献回顾的目的 (四)思考与实践 1. 一个好的选题应遵循哪些标准? 2. 有哪些途径可以检索文献?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