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与微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5501 课程名称:诗歌鉴赏与微创作 英文名称:Poetry Appreciation and Creative Writing 课程类别:全校性通识选修 时:16学时 学 分:1学分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通过通识课《诗歌鉴赏与创作》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初步并系统地了解诗歌诵 读鉴赏的方式,在师生互动交流及训练地过程中,掌握创意写作中从思维向写作转换 的基本技能。本课程的章节设定根据通识课的特点,主要是以人生主题的类型为主, 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将根据每个章节的特色,有所侧重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或人生发 展类型的可能性讨论等等。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诗歌的意义鉴赏,更需加强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等问题的正确引导,以及现实的压力疏导。诗歌创作是在鉴赏的过程 中,进一步提高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 英文简介 Through the course learning of the general-knowledge course-Poem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students can initial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poem reading and ed thenn the interactive commnicaionadtinin poes o nts. they can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to transmit from ughts to writin in creative writing.The chapters of the course are set as 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knowledge course,and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type of life theme: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teaching contents will be emphasiz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or the discuss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development type as 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hapter.In the courset eaching pro ess,it will not only mphasize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meaning of poems,but also reinforce the correct guidance for the view of life,the value concept,the world view and other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realistic pressure counseling.Poem creation i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ractical link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n the appreciation process
1 《诗歌鉴赏与微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5501 课程名称:诗歌鉴赏与微创作 英文名称:Poetry Appreciation and Creative Writing 课程类别:全校性通识选修 学 时:16 学时 学 分: 1 学分 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通过通识课《诗歌鉴赏与创作》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初步并系统地了解诗歌诵 读鉴赏的方式,在师生互动交流及训练地过程中,掌握创意写作中从思维向写作转换 的基本技能。本课程的章节设定根据通识课的特点,主要是以人生主题的类型为主, 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将根据每个章节的特色,有所侧重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或人生发 展类型的可能性讨论等等。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诗歌的意义鉴赏,更需加强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等问题的正确引导,以及现实的压力疏导。诗歌创作是在鉴赏的过程 中,进一步提高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 英文简介 Through the course learning of the general-knowledge course—Poem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 students can initial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poem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mode, and then in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training proces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y can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to transmit from thoughts to writing in creative writing. The chapters of the course are set as 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knowledge course, and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type of life theme;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teaching contents will be emphasiz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or the discuss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development type as 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hapter. In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it will not only emphasize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meaning of poems, but also reinforce the correct guidance for the view of life, the value concept, the world view and other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realistic pressure counseling. Poem creation i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ractical link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n the appreciation proces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全校选修课,无需先修课程,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课。此课程的 教学手段通过视、听、读,进入诗歌主题情境,多重手段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的文 字鉴赏的诗歌教学课程模式,从而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讨论氛围,打开心扉。与此同时 利用仿、编、写等多类型的创作手段,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可能,抒写出自 己的困惑、迷茫、不解和挣扎,同时也释放他们的想象空间,对理想目标进行多重样 态的描绘和抒发,从而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诗歌艺术的方式释放压力、表达心声,具 有开放性的创作实践的技能。 本课程在思政融合方面,将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的立场,重新研究并继承诗教传统, 发据其精髓,阐释其价值,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历史担当意识探索并建构当 代的诗教文化,将其作为美育的重要途经之一。与此同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 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线的综合性大学内,通过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 人格,拓展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培养出具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诗歌与人生(课程导读)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何为诗歌精神: 2.理解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3.明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 4.通过讨论,掌握诗歌与人生主题的几大关系性层面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何为诗歌精神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及“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 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各类影响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远不止于一种文类,即 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 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在主题向度、语言形态和构造体式等方面均 出现很大变化,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 别是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教育观念的革新与迁移深刻影响了其理 论内涵和实践指向
2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全校选修课,无需先修课程,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课。此课程的 教学手段通过视、听、读,进入诗歌主题情境,多重手段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的文 字鉴赏的诗歌教学课程模式,从而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讨论氛围,打开心扉。与此同时, 利用仿、编、写等多类型的创作手段,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可能,抒写出自 己的困惑、迷茫、不解和挣扎,同时也释放他们的想象空间,对理想目标进行多重样 态的描绘和抒发,从而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诗歌艺术的方式释放压力、表达心声,具 有开放性的创作实践的技能。 本课程在思政融合方面,将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的立场,重新研究并继承诗教传统, 发掘其精髓,阐释其价值,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历史担当意识探索并建构当 代的诗教文化,将其作为美育的重要途经之一。与此同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 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线的综合性大学内,通过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 人格,拓展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培养出具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诗歌与人生(课程导读)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何为诗歌精神; 2.理解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3.明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 4.通过讨论,掌握诗歌与人生主题的几大关系性层面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何为诗歌精神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及“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 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各类影响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远不止于一种文类,即 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 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在主题向度、语言形态和构造体式等方面均 出现很大变化,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 别是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教育观念的革新与迁移深刻影响了其理 论内涵和实践指向
诗歌对于人生的意义一诗言志,诗缘情。 现代诗歌,面向当下,反思过去,遥想未来。 2.课程介绍 1)课程内容 诗歌与人生九大主题的关联性讨论及诗歌艺术的欣赏与创作 (醒悟、寻找、静思、命运、自省、友情、爱情、亲情、婚烟) 本课程的目的除了鉴赏部分,还有创作部分。 创作着重在创意写作的内容。从诗歌内容的欣赏入手,衍生出不同文体的创作,创作 形式主要为仿、编、写。 仿:模拟诗歌的语言形式,进行仿作训练 编:体会诗歌内容,改编诗歌体裁,完成情节化故事,重新诠释诗歌内容。 写:掌握诗歌创作技巧,根据自身经验,创造性融入个人理解,根据主题性内容创作 诗歌,愉快感受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达到艺术情趣的高峰体验。 2)课程考试方式的介绍 3)课程参考书目的介绍 (三)实践环节 诗歌与人生主题关系性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以及课堂讨论 第二章命运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诗人背景: 2理解主讲诗作的内容: 3.掌握镜头脚本的细节创作方法 4.训练写作时代性特征的电影镜头脚本。 (二)教学内容 1.导读张曙光《1965年》保罗·策兰《科隆,王宫街》 2.诗歌鉴赏 3.创作训练 要点: 对于童年,你的印象是什么?选择最有场景画面感的内容谈谈你的记忆。 创作训练 3
3 诗歌对于人生的意义——诗言志,诗缘情。 现代诗歌,面向当下,反思过去,遥想未来。 2.课程介绍 1)课程内容 诗歌与人生九大主题的关联性讨论及诗歌艺术的欣赏与创作 (醒悟、寻找、静思、命运、自省、友情、爱情、亲情、婚姻) 本课程的目的除了鉴赏部分,还有创作部分。 创作着重在创意写作的内容。从诗歌内容的欣赏入手,衍生出不同文体的创作,创作 形式主要为仿、编、写。 仿:模拟诗歌的语言形式,进行仿作训练。 编:体会诗歌内容,改编诗歌体裁,完成情节化故事,重新诠释诗歌内容。 写:掌握诗歌创作技巧,根据自身经验,创造性融入个人理解,根据主题性内容创作 诗歌,愉快感受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达到艺术情趣的高峰体验。 2)课程考试方式的介绍 3)课程参考书目的介绍 (三)实践环节 诗歌与人生主题关系性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以及课堂讨论 第二章 命运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诗人背景; 2.理解主讲诗作的内容; 3.掌握镜头脚本的细节创作方法 4.训练写作时代性特征的电影镜头脚本。 (二)教学内容 1.导读 张曙光 《1965 年》保罗·策兰《科隆,王宫街》 2.诗歌鉴赏 3.创作训练 要点: 对于童年,你的印象是什么?选择最有场景画面感的内容谈谈你的记忆。 创作训练
将《1965年》进行电影分镜头脚本的改编,力图尽量将时代感的背景进行凸显,服饰、 声音等具体鲜明特征的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三)课后练习 查找阅读或观赏表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相关的的书籍和电影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三章寻找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诗人背景: 2.理解主进诗作的内容 3.掌握关键词创作的扩写技巧: 4.训练关键词转换三行诗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读海子的《九月》字向《圣洁的一面》 2.诗歌鉴赏 3.创作训练 要点: 说说你阶段性过程中寻找的目标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更替?在更替过程中,后悔过 吗?你想过如果没有目标的话,你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认为,目标对你意 味着的内容更重要,还是目标设定本身更重要? 思考寻找的意义。回想,何时何地才产生思考寻找意义的想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创作训练 设定三个关键词,描写对你当下观念形成背景最重要的三个内容 将关键词扩展为三个句子,以一首或几首三行诗的形式写出自己对于寻找的想法 或场景 2.课后训练 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就一首三行诗。 第四章爱情篇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背景: 2.理解主讲诗作的内容:
4 将《1965 年》进行电影分镜头脚本的改编,力图尽量将时代感的背景进行凸显,服饰、 声音等具体鲜明特征的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三)课后练习 查找阅读或观赏表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相关的的书籍和电影。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三章 寻找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诗人背景; 2.理解主讲诗作的内容; 3.掌握关键词创作的扩写技巧; 4.训练关键词转换三行诗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读 海子的《九月》宇向《圣洁的一面》 2.诗歌鉴赏 3.创作训练 要点: 说说你阶段性过程中寻找的目标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更替?在更替过程中,后悔过 吗?你想过如果没有目标的话,你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认为,目标对你意 味着的内容更重要,还是目标设定本身更重要? 思考寻找的意义。回想,何时何地才产生思考寻找意义的想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创作训练 设定三个关键词,描写对你当下观念形成背景最重要的三个内容。 将关键词扩展为三个句子,以一首或几首三行诗的形式写出自己对于寻找的想法 或场景。 2.课后训练 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就一首三行诗。 第四章 爱情篇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背景; 2.理解主讲诗作的内容;
3.学握散文书写的写作技能: 4训练散文写作及镜头脚本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1.导读 主讲舒婷《神女峰》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2.诗歌鉴赏 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下,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以及爱情、婚 姻在女性生活中的地位。 在《神女峰》中我们明显看到了上述主题一 一舒婷以反对“女性天生论” 为突破口,鼓励女性大胆背叛传统的同时,又反对女性被男性强行供奉在“神 女峰”这样的神坛上去“祭祀”,因为女性在获得头上的光环的同时,也付出了失 去自我的巨大代价。“而不是权力的争夺或替换,女权主义并不是一种企图推翻 男权统治的政治主张,女人取代男人来统治世界,那么仍将会出现新的压迫 女性对男性的压迫或女性对女性的压迫。女权主义并非是男权主义的因袭与 翻版,它是在现实条件下争取女性失落的权利,女权主义的目的在于它轿正着男 权文化的极大偏差,从而取得男女和谐平衡的一种局面。” 男性眼中的爱情表达方式,婉约柔美。女性眼中的爱情表达方式,决绝独立。现 代性爱情表达方式的调和。 3.创作训练 要点: 爱情对你意味着什么?爱情可以永恒吗?爱情的过程可以永恒吗?或者爱情需要永 恒吗?爱情的模式有哪些?请回忆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等文艺作品,让你最感动 最向往的爱情是哪种模式。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创作训练 根据《等你,在雨中》设置一个场景,细节化描写其中的场面话内容。可以用散 文抒情形式进行描绘。体会诗歌、散文之间的不同差异。 2.课后训练 阅读电影脚本创作的书籍。 分镜头脚本设计教程作者:(意大利)乔瑟·克里斯提亚诺编,出版社:中国青 年出版社,译者:赵嫣/梅叶挺,出版年:2008-1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5 3.掌握散文书写的写作技能; 4.训练散文写作及镜头脚本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 1.导读 主讲 舒婷《神女峰》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2.诗歌鉴赏 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下,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以及爱情、婚 姻在女性生活中的地位。 在 《神女峰》中我们明显看到了上述主题———舒婷以反对 “女性天生论 ” 为 突破口 ,鼓励女性大胆背叛传统的同时 , 又反对女性被男性 强行供奉在 “神 女峰”这样的神坛上去“祭祀” , 因为女性在获得头上的光环的同时, 也付出了失 去自我的巨 大代价 。“而不是权力的争夺或替换 , 女权主义并不是一种企 图推翻 男权统治的政治主张 ,女人取代男人来统治世界, 那 么仍将会出现新的压迫 ———女性对男性的压迫或女性对女 性的压迫。女权主义并非是男权主义的因袭与 翻版, 它是 在现实条件下争取女性失落的权利 , 女权主义的目的在于它矫正着男 权文化的极大偏差, 从而取得男女和谐平衡的一种局面。” 男性眼中的爱情表达方式,婉约柔美。女性眼中的爱情表达方式,决绝独立。现 代性爱情表达方式的调和。 3.创作训练 要点: 爱情对你意味着什么?爱情可以永恒吗?爱情的过程可以永恒吗?或者爱情需要永 恒吗?爱情的模式有哪些?请回忆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等文艺作品,让你最感动 最向往的爱情是哪种模式。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创作训练 根据《等你,在雨中》设置一个场景,细节化描写其中的场面话内容。可以用散 文抒情形式进行描绘。体会诗歌、散文之间的不同差异。 2.课后训练 阅读电影脚本创作的书籍。 分镜头脚本设计教程 作者: (意大利)乔瑟·克里斯提亚诺 编 ,出版社: 中国青 年出版社,译者: 赵嫣 / 梅叶挺 ,出版年: 2008-1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