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1202/16201101 课程名称:读《史记》(或《史记》选读) 英文名称:Reading Shi Ji 课程类别:通识课 时:32/16 学分,21 适用对象:各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读史记》作为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课程,与《读论语》、《读老子》、《读 诗经》等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对人 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史记》能欣赏本纪、世家、列传三种艺术形式,理解写作的一些基本技法, 体会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无所不包的内容。提高文言 文的阅读水平,增加文学底蕴和历史底蕴。主要内容包括:《史记》概述、《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孔子世家》、《留候世家》、《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货值列传》 《游侠列传》等原典的研读。 Reading ShiJi is open to all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and reading LunYu,reading LaoZi,reading ShiJing form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book series of courses teaching.the paper and new ideas organic combination,re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humanities education,has ve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vivid and profound. Reading ShiJi can enjoy the chronicles and family,biographies of the three art forms to understand some basic writing skills,feel free to depict the world,describing the knowledge,comment on personnel,expressing lyrical content,Everything is contained. Improve the reading level of classical Chinese,increase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details.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overview of ShiJi,Xiang Yu,emperor of the Millennium,KongZi family,ZhangLiang family,HuanYinHou,biography of General Li,The value of biography, Ranger biography.etc
1 《读史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201202/16201101 课程名称:读《史记》(或《史记》选读) 英文名称:Reading Shi Ji 课程类别:通识课 学 时:32/16 学 分:2/1 适用对象:各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读史记》作为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课程,与《读论语》、《读老子》、《读 诗经》等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对人 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史记》能欣赏本纪、世家、列传三种艺术形式,理解写作的一些基本技法, 体会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无所不包的内容。提高文言 文的阅读水平,增加文学底蕴和历史底蕴。主要内容包括:《史记》概述、《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孔子世家》、《留候世家》、《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货值列传》、 《游侠列传》等原典的研读。 Reading ShiJi is open to all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reading LunYu, reading LaoZi, reading ShiJing form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book series of courses teaching, the paper and new ideas organic combin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has ve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vivid and profound. Reading ShiJi can enjoy the chronicles and family, biographies of the three art forms, to understand some basic writing skills, feel free to depict the world, describing the knowledge, comment on personnel, expressing lyrical content, Everything is contained. Improve the reading level of classical Chinese, increase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detail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overview of ShiJi, Xiang Yu , emperor of the Millennium, KongZi family, ZhangLiang family, HuanYinHou, biography of General Li, The value of biography, Ranger biography,etc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该课程为通识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品读史记作品,首先,能通 过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了解历史,品评人物智慧与得失,尤其是学习正面历史人 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学习他们忠君爱国,勤政为民,以天下之 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其次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品读体会作品中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 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再次也让学生体会司马迁的独特 完美的艺术形式,走进了中国文学的殿堂,学习一些人物传记的写作技巧、手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史记》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背景知识。挖掘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励志因素,启发 学生不管困境还是逆境都要奋斗向上。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后人对史记的的基本评价 (②)《史记》的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 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司马 迁严谨的史学态度。 (3)太史公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一一互见法与迭见法。 《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系。 (4)《史记》的文学成就: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 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 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史记》以人为中 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 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节有机 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 至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纪传体,史学精神,史记。实录精神,文学成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事与他《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史记》一书的体例 是怎样的?史学上看它有何发展创造。 (三)思考与实践 司马迁为何能写出52万字的《史记》?
2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该课程为通识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品读史记作品,首先,能通 过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了解历史,品评人物智慧与得失,尤其是学习正面历史人 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学习他们忠君爱国,勤政为民,以天下之 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其次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品读体会作品中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 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再次也让学生体会司马迁的独特 完美的艺术形式,走进了中国文学的殿堂,学习一些人物传记的写作技巧、手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史记》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背景知识。挖掘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励志因素,启发 学生不管困境还是逆境都要奋斗向上。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后人对史记的的基本评价 (2)《史记》的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 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司马 迁严谨的史学态度。 (3)太史公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迭见法。 《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系。 (4)《史记》的文学成就: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 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 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史记》以人为中 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 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节有机 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 至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纪传体,史学精神,史记。实录精神,文学成就。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事与他《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史记》一书的体例 是怎样的?史学上看它有何发展创造。 (三)思考与实践 司马迁为何能写出 52 万字的《史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为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 第二章《项羽本纪》 (一)目的与要求 通读全篇,总结项羽方方面面。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览握本篇所形成的重要曲故】 (2)理解此篇的文学技巧:立体化,“复综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描写与形 象描写、事件记叙的有机结合。泛写与特写的有机结合。悲剧氛围的营造。“摇曳法”。 “泣数行下”与《汉书》中“泣下数行”的不同文学效果。“有节制的互见法”。 (3)通读讲解全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项羽,互见法。项羽失败原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三)思考与实 立足于原文本,如何评判项羽的历史功过?从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总结政 治人物要具备哪些素养,对于公务员的素质培养有哪些启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 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高祖本记》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千首创的互见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通读讲解全篇。 (2)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3)指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为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 第二章《项羽本纪》 (一)目的与要求 通读全篇,总结项羽方方面面。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掌握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 (2)理解此篇的文学技巧:立体化,“复综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描写与形 象描写、事件记叙的有机结合。泛写与特写的有机结合。悲剧氛围的营造。“摇曳法”。 “泣数行下”与《汉书》中“泣下数行”的不同文学效果。“有节制的互见法”。 (3)通读讲解全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项羽,互见法。项羽失败原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三)思考与实践 立足于原文本,如何评判项羽的历史功过?从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总结政 治人物要具备哪些素养,对于公务员的素质培养有哪些启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 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高祖本记》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通读讲解全篇。 (2)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3)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4)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 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刘邦,文史结合。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精神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三)思考与实践 刘邦取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由此引申出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这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又有怎样内在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为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 讨论、调查研究等。 第四章《孔子世家》 (一)目的与要求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文言特殊用法。 3、了解孔子的生平及思想,学习他执著追求、好学不倦的精神。 4、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通读讲解全篇 (2)孔子的身世和从政经历,以及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 (3)文章的6-11节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前两节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 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接着三节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最后 节,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这一事情结局的介绍,似不经意,但却暗示孔子 头清晰,处理问题举重若轻。 (4)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5)出自《论语》的名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孔子,儒家思想,著书立说。孔子与论语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孔子人生经历有何特殊性。 (三)思考与实践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它们又是怎样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孔子在中国传统
4 (4)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 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刘邦,文史结合。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精神。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三)思考与实践 刘邦取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由此引申出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这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又有怎样内在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为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 讨论、调查研究等。 第四章《孔子世家》 (一)目的与要求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文言特殊用法。 3、了解孔子的生平及思想,学习他执著追求、好学不倦的精神。 4、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通读讲解全篇。 (2)孔子的身世和从政经历,以及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 (3)文章的 6-11 节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前两节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 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接着三节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最后一 节,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这一事情结局的介绍,似不经意,但却暗示孔子 头清晰,处理问题举重若轻。 (4)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5)出自《论语》的名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孔子,儒家思想,著书立说。孔子与论语。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孔子人生经历有何特殊性。 (三)思考与实践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它们又是怎样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孔子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为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 讨论等。 第五章《留侯世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读全篇,了解张良一生的经历,不仅领略其军事才华,更可深入探讨其处世之 道和人生智慧,洞察古人生存智慧,体会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通读讲解全篇。 (2)张良一生的经历, (3)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车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 (4)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 (5)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 (6)写实中夹杂了一些传奇性的描写。如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遇 圯上老人授书,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黄石祭祀,张良“学辟谷,道引轻身”,“欲从赤 松子游”等,扑朔迷离,亦真亦幻,为本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基本概令和知识点 张良,性格特点。政治才华,军事能力,人生智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张良有哪些特殊遭际 (三)思考与实践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探讨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 堂讨论等。 第六章《淮阴侯列传》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二)教学内容
5 文化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为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 讨论等。 第五章《留侯世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读全篇,了解张良一生的经历,不仅领略其军事才华,更可深入探讨其处世之 道和人生智慧,洞察古人生存智慧,体会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通读讲解全篇。 (2)张良一生的经历。 (3)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 (4)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 (5)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 (6)写实中夹杂了一些传奇性的描写。如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 ”,遇 圯上老人授书,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黄石祭祀,张良“学辟谷,道引轻身”,“欲从赤 松子游”等,扑朔迷离,亦真亦幻,为本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张良,性格特点。政治才华,军事能力,人生智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张良有哪些特殊遭际。 (三)思考与实践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探讨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 堂讨论等。 第六章《淮阴侯列传》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