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8020133 课程名称:中外综相出版史 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 48 学分: 适用对象:编辑出版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无 修(制)订人:莫光木 修(制)订日期:2020年12月02日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中外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 展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 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 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4.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5.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6.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 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绪论(理论讲授3学时) 讲授内容: 1,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 2.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3.中国的图书分类
1 《中外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8020133 课程名称: 中外编辑出版史 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 学 时: 48 学分: 3 适用对象:编辑出版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 无 修(制)订人: 莫光木 修(制)订日期:2020 年 12 月 02 日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中外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 展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编辑出版在体例、内容、技术、制 度等方面的继承、发展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编辑出版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具体达到如下目标: 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 熟悉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熟悉著名编纂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4.了解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5.掌握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6.掌握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 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绪论 (理论讲授 3 学时) 讲授内容: 1.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 2.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3.中国的图书分类
4.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 5.外国编辑出版史的演进 重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中国编辑 出版史的学科地位: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难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第一章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上古一1世纪)(理论讲授6学时) 第一节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拓宽了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方式,使人际交流和群体 交流更加便捷,同时也使得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流传后世。文字的出 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图书的起源 (一)河图洛书说 (二)伏羲产生说 (三)夏代产生说 (四)殷商产生说 (五)春秋末年产生说 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 (一)甲骨和甲骨文 (二)青铜器和铭文 (三)石刻文书 (四)竹木简牍及其影响 (五)帛书 第二节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上古至秦朝的图书出版业 我国在殷周时期己经有早期史书和诗书的著述和编纂活动,但这一时期 “学术统于王宫”,著书、编书、藏书以及用书的人大多是王室诸侯阶层的史官、 采诗官、乐官等文化官员,范围极为有限。 二、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一)西汉的图书出版业概况 (二)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 (三)西汉时期的图书流通
2 4.历代政府的编纂制度与出版机构 5.外国编辑出版史的演进 重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中国编辑 出版史的学科地位;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难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第一章 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上古—1 世纪) (理论讲授 6 学时) 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 一、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拓宽了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方式,使人际交流和群体 交流更加便捷,同时也使得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流传后世。 文字的出 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图书的起源 (一)河图洛书说 (二)伏羲产生说 (三)夏代产生说 (四)殷商产生说 (五)春秋末年产生说 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 (一)甲骨和甲骨文 (二)青铜器和铭文 (三)石刻文书 (四)竹木简牍及其影响 (五)帛书 第二节 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一、上古至秦朝的图书出版业 我国在殷周时期已经有早期史书和诗书的著述和编纂活动,但这一时期 “学术统于王宫”,著书、编书、藏书以及用书的人大多是王室诸侯阶层的史官、 采诗官、乐官等文化官员,范围极为有限。 二、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一)西汉的图书出版业概况 (二)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 (三)西汉时期的图书流通
重点:文字的出现、图书的起源对出版事业的影响,西汉的图书整理工作 难点:秦汉时期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第二章古代出版(中):写本书时代(2-9世纪) (理论讲授6学时) 第一节纸的发明与造纸术的外传 一、纸的发明 探讨中国造纸术起源的时间,对科学史、文化史、造纸史、印刷史和图书史 等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对造纸术的发生与 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二、造纸术的外传 中国造纸术发明之后,不仅在国内得到推广,而且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被世界人民所接受。通过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与外传,让学生了解造纸术对世界 文明的推动作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节写本书的发展及普及 一、写本书普及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 (一)手抄复制的盛行 (二)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 (三)石经刻写的发展 二、写本书的普及 从简策时期演进到写本书时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过程的。东晋桓玄称帝 (404)后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自此,简帛时代结束,图书进入了写本书时期。 第三节写本书时代的图书出版业 一、这一时期出版业的特点 (一)编书主体的官私共荣 (二)内容特征 (三)地域特点 二、政府藏书和私人藏书 这一时期的政府和私人藏书都有所增多,但因社会动乱,战争不息,图书 也屡遭损失。东汉末年的战乱使政府藏在兰台、石室、东观、仁寿阁的图书遭到 极大破坏
3 重点:文字的出现、图书的起源对出版事业的影响,西汉的图书整理工作 难点:秦汉时期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第二章 古代出版(中):写本书时代(2—9 世纪) (理论讲授 6 学时) 第一节 纸的发明与造纸术的外传 一、纸的发明 探讨中国造纸术起源的时间,对科学史、文化史、造纸史、印刷史和图书史 等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对造纸术的发生与 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二、造纸术的外传 中国造纸术发明之后,不仅在国内得到推广,而且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被世界人民所接受。通过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与外传,让学生了解造纸术对世界 文明的推动作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节 写本书的发展及普及 一、写本书普及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 (一)手抄复制的盛行 (二)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 (三)石经刻写的发展 二、写本书的普及 从简策时期演进到写本书时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过程的。东晋桓玄称帝 (404)后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自此,简帛时代结束,图书进入了写本书时期。 第三节 写本书时代的图书出版业 一、这一时期出版业的特点 (一)编书主体的官私共荣 (二)内容特征 (三)地域特点 二、政府藏书和私人藏书 这一时期的政府和私人藏书都有所增多,但因社会动乱,战争不息,图书 也屡遭损失。东汉末年的战乱使政府藏在兰台、石室、东观、仁寿阁的图书遭到 极大破坏
三、图书贸易的日渐扩大 这一时期书籍的流通进一步扩大,书肆己经相当普遍,而东晋、南朝的都 城建康也出现了许多卖书的书铺,还有人背书沿街出售。普遍的图书发行不仅满 足了当时读书人的迫切需求,还补充了官私藏书,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和有识之士 的重视,为图书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外传,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新型图书 形式的出现 难点:写本时代图书贸易中心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第三章古代出版(中):印本书时代(10世纪-1840年)(理论讲授6学时) 第一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一、印刷术发明的时间 雕版印刷术也叫整版印刷术,它是一种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质料 的板上,制成版,然后在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对于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众多学 者各执一词。归纳起来,有七种说法:即汉代发明说、东晋发明说、北齐发明说、 隋代发明说、唐代发明说、五代发明说、北宋发明说。通过史料分析,帮助学生 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及史料分析能力。 二、印刷术发明的条件 (一)社会需求 (二)产生印刷术的材料基础和技术可能 三、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 碑。马克思把印刷术的发明称为“最伟大的发明”、“科学复兴的手段”和“对 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雨果甚至把印刷术的发明认为是“一 切革命的胚胎”。通过加深对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印刷 术对世界文明及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一、毕异与泥活字印别 胶泥活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活字。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 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 二、王祯和木活字印刷 由《梦溪笔谈》所记可知,毕异曾试用木制活字印书,但没有成功。到了元 朝初年,木活字被王祯制造成功了
4 三、图书贸易的日渐扩大 这一时期书籍的流通进一步扩大,书肆已经相当普遍,而东晋、南朝的都 城建康也出现了许多卖书的书铺,还有人背书沿街出售。普遍的图书发行不仅满 足了当时读书人的迫切需求,还补充了官私藏书,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和有识之士 的重视,为图书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外传,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新型图书 形式的出现 难点:写本时代图书贸易中心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第三章 古代出版(中):印本书时代(10 世纪-1840 年) (理论讲授 6 学时) 第一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一、印刷术发明的时间 雕版印刷术也叫整版印刷术,它是一种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质料 的板上,制成版,然后在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对于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众多学 者各执一词。归纳起来,有七种说法:即汉代发明说、东晋发明说、北齐发明说、 隋代发明说、唐代发明说、五代发明说、北宋发明说。通过史料分析,帮助学生 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及史料分析能力。 二、印刷术发明的条件 (一)社会需求 (二)产生印刷术的材料基础和技术可能 三、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 碑。马克思把印刷术的发明称为“最伟大的发明”、“科学复兴的手段”和“对 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雨果甚至把印刷术的发明认为是“一 切革命的胚胎”。通过加深对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印刷 术对世界文明及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节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一、毕昇与泥活字印刷 胶泥活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活字。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 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 二、王祯和木活字印刷 由《梦溪笔谈》所记可知,毕昇曾试用木制活字印书,但没有成功。到了元 朝初年,木活字被王祯制造成功了
三、金属活字印刷 (一)铜活字印刷 (二)锡活字印刷 (三)铅活字印刷 第三节套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一、套版印刷的原理及渊源 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或黑、或朱、或蓝,故称之为“单印”。 套版印刷则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起初,人们是在同一块版上的不 同部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如明万历年间徽州滋兰堂刻印的《程 氏墨苑》,有些插图就是用这种方法印成。 二、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与盛行 关于套版印刷术产生的时间,前人都以为始于明朝。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 笔丛》中说:“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双印与朱 必贵重用之。”这里所说的“双印”就是指“套印”,是我国有关套印的最早记 载。 三、短版和拱花的发明 就在吴兴凌、闵二家大量出版套印本的同时,版画艺术也在徽州、金陵、建 安等地蓬勃兴起。明代弘治以后,特别是万历天启年间,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 说风行。为了扩大销路,这些书又都附绘木刻插图,风格各异,争奇斗妍,其中 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 第四节印本书时代的图书出版业 一、印本书时期的写本书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图书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印本书的优越性 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与其同时存在的抄写本书也是不应忽视的。 二、隋唐五代至清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重点:雕版印刷术、毕昇与活字印刷术、套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的编撰过程、价值比较 难点:各朝代对图书事业的管制 第四章近代出版:变革与发展共存(1840年-1911) (理论讲授3学时) 第一节近代出版业的十大变革 一、印刷技术的变革:近代机械化印刷技术广泛使用
5 三、金属活字印刷 (一)铜活字印刷 (二)锡活字印刷 (三)铅活字印刷 第三节 套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一、套版印刷的原理及渊源 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或黑、或朱、或蓝,故称之为“单印”。 套版印刷则是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起初,人们是在同一块版上的不 同部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如明万历年间徽州滋兰堂刻印的《程 氏墨苑》,有些插图就是用这种方法印成。 二、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与盛行 关于套版印刷术产生的时间,前人都以为始于明朝。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 笔丛》中说:“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双印与朱 必贵重用之。”这里所说的“双印”就是指“套印”,是我国有关套印的最早记 载。 三、饾版和拱花的发明 就在吴兴凌、闵二家大量出版套印本的同时,版画艺术也在徽州、金陵、建 安等地蓬勃兴起。明代弘治以后,特别是万历天启年间,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 说风行。为了扩大销路,这些书又都附绘木刻插图,风格各异,争奇斗妍,其中 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 第四节 印本书时代的图书出版业 一、印本书时期的写本书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图书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印本书的优越性 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与其同时存在的抄写本书也是不应忽视的。 二、隋唐五代至清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重点:雕版印刷术、毕昇与活字印刷术、套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的编撰过程、价值比较 难点:各朝代对图书事业的管制 第四章 近代出版:变革与发展共存(1840 年-1911) (理论讲授 3 学时) 第一节 近代出版业的十大变革 一、印刷技术的变革:近代机械化印刷技术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