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目录 第10前 醛和酮加成反应(二) /451 10.1醛酮的分类.51 10.8.1定义和反应式. .482 10.2醛,酮的命名 452 10,8,2羟醛缩合反应的机理·48 10.2.1醛、制的系统命名:.452 10.8.3羟解缩合反应的分臭.484 10.2.2群的其他命多法 452 10.9醛、酮的重排反应. .490 10.2.3 酮的其他命名 453 10.9.1 Beckmann重捧 490 10.3醛、铜的结构和构象. +.+454 10.9.2Fay0 rski排. +4492 10.3.1群.铜的结构 .454 10.9.3二苯乙醇酸重排 .492 10.3,2 醛,酮的构象 454 10.9.4 Baeyer-Villiger氧化 10.4醛、酮的物理性质. 455 493 醛、酮的反应. .456 10.10醛,的氧化 .494 10.5基的亲核加成 10.10.1醛的氧化 49 10.5.1说述 +457 10.10.2朝的氧化.+.496 10.5.2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457 10.11基的还原 .497 10.5.3 与含氯亲核议利的加成 462 10.11.1将埃基还原成亚甲基的 10.5,4与会氧亲核试制的加成.465 反应 497 10.5.5与含殖亲核试的加咸 46 10.11.2 将魏基还原成CHOH的 10.6a仔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 47 反应 499 10.6.1a,8不他和醛、酮加成 10.11.3用活泼金属的单分子还原 反应的分 4471 和双分子还原 4503 10.6.2 1,4共轭加咸的反 醛、酮的制备 50 机理 .47310.12醛、酮的一般制备法.505 10.6.3 Michae加成应475 10.12.1用芳经制备 505 10.7醛,嗣a活泼氢的反应. 10.12.2 用烃,块经,醇制备.50 10.7.1解、铜gH的活性 **.477 10.12.3用骏酸行生物制各.:506 1072样的楼醇化应,478 10.13几个常用醛、酮的工业生产 509 10.7.3 醛,酮H的商化 480 章末习题. 51 10.7.4面仿反应+. 481复习本资的指导提纲 515 10.8羟醛缩合反应 482 英汉对照词汇.516 第11 羧酸 /518 11.1羧酸的分类 ·51911.6梭酸日的反应 -Hell-Volhard- 11.2羧酸的命名 。510 Zelinsky反应 。52只 11.2.】羧酸的系命名法 519 11.7 酯化反应 530 11.2.2 酸的其他命名法.51 11.7.1概述*53 1L3羧酸及羧酸盐的结构.。 521 11.7.2酯化反应的机理.530 113.】验酸的结的 .521 11.7.3换基酸的分子内酯化和 11.3.2 酸盐的结构 521 分子间酯化. .532 1L.4羧酸的物理性质.522 11.8骏酸与氨或胺反应. *4534 我酸的反应. .52411.9羧羟基被卤原子取代的反应.535 1.5酸性 525 11.10 骏酸与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536
目录19 11.11羧酸的还原. 53 11.13,2发酸衍生物、睛的水解 11.12脱羧反应 404538 制各.543 1L.12.1航羧反应的机理.538 11.13.3用骏酸的盐制备.544 11.12.2 二元骏酸的脱水 1,13.4由有机金属化合物 风玲反应+. 44541 制各: .545 羧酸的制备 .54311.14儿个常用羧酸的工业生产.545 11.13发酸的一般制备法: 543 章末习题· 54 11.13.1氧化法制备 543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549 英汉对照词汇. .550 12 羧酸衍生物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551 12.1酸酸衍生物的分类 a551 12.10.1酯缩合反应城述+.582 12.2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552 12.10.2合合反应 58 12.2.1 酰肉的命名 .552 12.10.3分子内的酯缩合反应.586 1222的合亮,+,。::552 12.10.4酮与酯的缩合反应.”588 12.2.3烯酮的分名.55312.1】酯的热裂. 589 12.2.4酯的命名 44+553 12,1山.1骏酸酯的热裂 589 12.2.5酰胺的命名.554 12.11.2黄原酸酯的热裂.591 12.2.6腈的命名 555 12.12酰亚胺的酸性 .592 12.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556 骏酸衍生物的制备. 12.4俊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55712,13酰卤的制备 593 羧酸衍生物的反应 559 12.14酸酐和烯酮的制备 593 12.5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559 12.14.1酸酐的制备.593 125.1酰基上亲核取代反应的 12.14.2烯酮的制各 .595 概迷 559 12.15 酯的制备 59 12.5.2骏酸街生物的水解 12.16陵胺和睛的制备+.596 形成骏酸 ,560 12.16,1酰胺的制各 .596 12.5.3骏酸衍生物和睛的醇 12.16.2睛的制名 596 形成酯.566油脂蜡碳酸的衍生物 597 12.5.4酸衍生物的氣(胺)解 12.17油脂 597 形成酰胺 568 12.17.1脂脑酸 598 12.6骏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 12.17.2酯肪酸和数肪醇的 化合物的反应 来源. 44 599 12.7羧酸衍生物和睛的还原.573 12.17.3油脂硬化千性油 +599 12.7.1用值化簧化法还臣:,573 12.17.4肥皂和合成洗涤剂.600 12.7.2用金属氢化物还原 .575 12.17.5脂和生物膜 12.7.3酯的单分子还原利 (胞膜) 602 双分子还原*. 5761218, 12.8酰卤H的卤代 .579 12.19碳酸的衍生物 603 12.9烯啊的反应+.+.580 12.19.1光气.60 12.10酯缩合反应 +.582 12.19.2素(联) 604
101目 录 章末习题.606英汉对照词礼 .60g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608 缩合反应 /611 13,1氢碳酸的概念和a氢的酸性 444.4612 135,4不对称酮经烯:烃基化和 13.1.1 氢碳酸的概念 612 酰基化 629 13.1.2a敛的酸性. ·6】213.6日一送基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及其在 13.1.3羰基化合物a氯的 有机合成中的应用.630 活性分折 613 13.6.1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 13.2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616 二乙酯的合成.630 13.2.1酮或和烯醇式的存在.616 13.6.2B二基化合物的经基化 132.2 烯醇化的反应机理 618 酰基化反应 631 13.2.3不对称酮的筛醇化反应·619 13.6.3日二维点化合物的翻式分解 132.4烯醇帝离子的两位 酸式分解和酯馆合的反应. 反应性能 620 ·633 133缩合反应概述. 13.6.4B二贱基化合物在有机 133.1缩合反应的定义.621 合成中的应用.636 13.3.2 缩合反应的关健 62 13.7 Mannich反应 13.3.3经醛缩合反应的分析.621 13.8 Robinson增环反应. 642 13.3.4酯缩合反应的分析.622 13,9叶立德的反应 644 13.4烯醇负离子的烃基化。 13.9.1 叶立德的定义 醚基化反应 623 13.9.2 Vittie度应*.w 644 13.4.1酯的烃基化、酰基化 13.9.3 Wittig-Horner反应.646 反应 623 13.9,4硫叶立德的反应 1342桐的经基化酰基化 13.10安息香缩合反应*.+“ .648 .62513.11 Perkin反应 13.4.3醛的烃基化反应 626 13.12 Knoevenagel反应 13.5烯胺的结构和反应.627 13.13 Reformatsky反应. 653 13.5.1烯的站构.627 13.14 Darzen反应 654 13.5.2 烯胺的制备 628 章末习题 13.5,3烯胺的两位反应性能 ,628复习本资的指导提 659 英汉对照词汇. 65G
第1章 CHAPTER 绪 论 尿素又称脲或碳酰胺,无色四方晶系晶体,相对密度1.323,mp132.7℃,高于熔点时即分解。可溶于水,乙醇,几平不溶 于乙醚和氯仿。在人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氨和二氧化碳在肝脏内合成尿素,然后排出体外。肝功能不良会使尿素在体内 合成受阻,并导致高血氨症,引起氨中毒,尿素能与许多中性分子通过氢键形成超分子化合物 1824年,德国化学家F,W6hl©r(魏勒)在研究氰酸铵的同分异构体时,意外发现氰酸铵受热分解形成的一种白色品体是尿素 1828年,Wohler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论尿素的人工合成”,这篇论文宣告了“生命力”学说的破产,开创了有机化学人工合成的 新纪元,W6hlr的这一贡献被载人了化学史册。氟酸铵受热分解形成尿素的反应机理如下: NH.OC=N,分解NH,+HOC=N HOC三N互变异物Q=C=N H2N-H OH N-C二NH互变异物HN-NH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是研究碳化合物(carbon compound)的化学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有机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它和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体本 身的变化就是一连串非常复杂、彼此制约、彼此协调的有机物质的变化过程,人们对 有机物(organic matter)的认识逐渐由浅人深,把它变成一门重要的科学。最初,有 机物是指由动植物有机体得到的物质,例如糖(sugar)、染料(dye)、酒(alcoholie drink)和醋(vinegar)等。据我国《周礼》记载,当时已设专司管理染色、制酒和制醋工 作:周王时代已知用胶:汉朝发明造纸,在《神农本草经》中载有几百种重要药物 (medicine),其中大部分是植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人类使用有机物质虽 已有很长的历史,但这些物质都是不纯的,对纯物质的认识和取得是比较近代的事
21第1章绪论 在1769一1785年间,取得了许多有机酸(organic acid),如从葡萄汁内取得酒石酸 (tartaric acid),从柠檬汁内取得柠檬酸(citric acid),由尿内取得尿酸(uric acid),从 酸牛奶内取得乳酸(lactic acid)。1773年由尿内析离了尿素(urea),l805年由鸦片 中取得第一个生物碱(alkaloid)一吗啡(morphine) 虽然人们制得了不少纯的有机物质,但关于它们的内部组成及结构分析问题, 却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这是由于一种错误的燃素学说统治了当时化学界的思想,认 为燃烧的起因是由于物质中含有一种不可捉摸的燃素引起的。A.Lavoisier(拉瓦 锡)首次弄清了燃烧的概念(1772一1777),认识到燃烧时物质和空气中的一种物 质一氧结合。他继而研究了分析有机物的方法,将有机物放在一个用水银密封的 装有氧或空气的玻璃钟罩内进行燃烧,发现所有的有机物质燃烧后都给出二氧化碳 (carbon dioxide)和水(water),它们必然都含有碳(carbon)及氢(hydrogen):有些有 机物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燃烧,而产物也是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这些有机 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物含有碳、氢、氧(oxygen):有些有机物燃烧时还产生氮(nitrogen),所以那时认为大 Lavoisier),法国科学家 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 部分有机物的组分是碳、氢、氧、氮等。 黎,1794年5月8日在四鹅 有机物和无机物除在组成上有区别外,在性质上也有很大差别。例如,有机物 逝世。他发现了氧元素,建 比较不稳定,加热后即行分解,这与矿物和动植物的区别相像。因此,化学家把有机 立了以氧化为中心的燃烧 理论,确定了化学反应的质 物与无机物决然地划分开。享有盛名的化学家J.Berzelius(贝里采乌斯)首先引用 在化学史 了有机化学这个名字(1806年),以区别于其他矿物质的化学 无机化学(inorganic 位伟大的里程碑式 chemistry)。当时把这两门化学分开的另一原因是,那时已知的有机物都是从生物 的人物。 体内分离出来的,尚未能在实验室内合成。因此Berzelius认为,有机物只能在生物 的细胞中受一种特殊力量 一生命力一的作用才会产生出来,人工合成是不可能 的。这称为“生命力”学说。这种思想曾一度牢固地统治着有机化学界,阻碍了有机 化学的发展。1828年F.Wohler(魏勒)发现无机物氰酸铵很容易转变为尿素,他把 这个重要的发现告诉了Berzelius:“我应当告诉您,我制造出尿素并不求助于肾或动 物 一无论是人或犬。"”这个重要发现,并未马上得到Berzelius及其他化学家的承 认,甚至包括Wohler本人,因为氰酸铵尚未能从无机物制备。直到更多的有机物被 合成,如1845年H.Kolbe(柯尔柏)合成了醋酸,1854年M.Berthelot(柏赛罗)合成 了油脂等,“生命力”学说才彻底被否定了。从此有机化学进入了合成的时代,1850 1900年期间,成千上万的药品、染料是以煤焦油(coal tar)中得到的化合物为原料进行 合成的。有机合成(organic synthesis)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清楚知道,在有机物与无机物 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但在组成及性质上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从组成上 牌勒(Friedrich w8hler),德 讲,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中所有元素都能互相结合,形成无机 园料学家1800年7月31 日生于德国梅因河酵法兰 物:而在有机物中,只发现为数有限的几种元素,所有的有机物都含碳,多数含氢,其次 克福附近的埃希海姆村 含氧、氮、卤素(halogen)、硫(sulfur),磷(phosphorus)等。因此,L.Gmelin(葛美林)于 1882年9月23日病 1828年,他用氟酸铵合成 1848年对有机化学的定义是研究碳的化学,即有机化学仅是化学中的一章。那么,为 了尿素,第 什么有机化学要与无机化学分为两个学科来研究呢?一个原因是有机物数目非常庞 一次神击了当 在有机化学界流行很广的 大,据目前统计有几千万种以上,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长,而其他100多种元素形成的 “生命力”学说。 无机物只有几万种,把这样庞大的一章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