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一项目酝酿了很长时间。我们最早是在美国政治学会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l989年亚特兰大会议上,讨 论编撰一本关于“相互依赖理论发生了什么变化”的书。该讨论引向 一个更具雄心的方案,即组成一个关于国际化和国内政治的研究小 组,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者可以一同参与关于这些问题的 严肃对话。 在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的支持 下,我们1990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1991年9月在哈佛大学国际 事务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先后召开筹备会 议。在这一系列会议上,我们从几位学者,尤其是戴维·A鲍德温 (David A,Baldwin)、彼得·J,卡曾斯坦(Peter J,Katzenstein)、伊恩· 拉斯蒂克(Ian Lustick)和沃尔特·W鲍威尔(W alter W.Powell)提供 的备忘录和评论中受益匪浅,尽管他们后来没有进一步参与该项目。 在这些会议上,诸多想法展现出来,本项目受到了广泛而热情的鼓 励。因此,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全球冲突和合作学会(the Institute on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赞助下,我们开始为1992年11月 在加利福尼亚奥克斯纳德(Oxnard)召开一次更大规模的会议征集文 章。在这次会议上,埃伦·科米索(Ellen Comisso)、柯仁·乔杜里 (Kiren Chaudhry)、蒂莫西·麦基翁(Timothy McKeown)的发言及阿 历山德罗·卡塞拉(Alessandra Casella)、本杰明·科恩(Benjamin Co- hen)、艾伯特·菲什洛(Albert Fishlow)、Haruhiro Fukui、彼得·古勒维 奇(Peter Gourevitch)、黄亚声(Yasheng Huang)、迈尔斯·卡勒(Miles Kahler)、戴维·莱克(David Lake)、约翰·奥德尔(John Odell)、曼纽尔 ·帕斯特(Manuel Pastor)、菲利普·罗德(Philip Roeder)、理查德·罗斯 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阿瑟·斯坦(Arthur Stein)和迈克尔·沃 勒斯坦(Michael Wallerstein)的评论使我们受益匪浅。莉莎·马丁 (Lisa Martin)在会后做了富有价值的评论。 1993年6月,这些作者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再次聚会,对
前 言 这 一 项 目 酝 酿 了 很 长 时 间 。 我 们 最 早 是 在 美 国 政 治 学 会 ( A 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1 98 9 年 亚 特 兰 大 会 议 上 , 讨 论 编 撰 一 本 关 于“ 相 互 依 赖 理 论 发 生 了 什 么 变 化”的 书 。 该 讨 论 引 向 一 个 更 具 雄 心 的 方 案 , 即 组 成 一 个 关 于 国 际 化 和 国 内 政 治 的 研 究 小 组 , 国 际 关 系 和 比 较 政 治 学 的 研 究 者 可 以 一 同 参 与 关 于 这 些 问 题 的 严 肃 对 话 。 在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委 员 会 ( Social Science Resea r ch Cou ncil ) 的 支 持 下 , 我 们 1 99 0 年 3 月 在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1 99 1 年 9 月 在 哈 佛 大 学 国 际 事务 研 究 中 心 ( t he Cen te r for In t er na tional Aff airs) 先 后 召 开 筹 备 会 议 。在 这 一 系 列 会 议 上 , 我 们 从 几 位 学 者 , 尤 其 是 戴 维·A .鲍 德 温 ( David A . Baldwin ) 、彼 得·J .卡 曾 斯 坦 ( P et e r J . Ka tz enst ein ) 、伊 恩· 拉 斯 蒂 克 ( I an L ustick ) 和 沃 尔 特·W .鲍 威 尔 ( W alt e r W . Pow ell) 提 供 的 备 忘 录 和 评 论 中 受 益 匪 浅 , 尽 管 他 们 后 来 没 有 进 一 步 参 与 该 项 目 。 在这 些 会 议 上 , 诸 多 想 法 展 现 出 来 , 本 项 目 受 到 了 广 泛 而 热 情 的 鼓 励 。因 此 , 在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的 全 球 冲 突 和 合 作 学 会 ( t he I nstit ut e on G lobal Conflic t and Coope r ation ) 赞 助 下 , 我 们 开 始 为 1 99 2 年 1 1 月 在 加 利 福 尼 亚 奥 克 斯 纳 德 ( O xna r d ) 召 开 一 次 更 大 规 模 的 会 议 征 集 文 章 。在 这 次 会 议 上 , 埃 伦·科 米 索 ( Ellen Comisso ) 、柯 仁·乔 杜 里 ( Kir en Chaudh ry ) 、蒂 莫 西·麦 基 翁 ( Timoth y Mc Keown ) 的 发 言 及 阿 历山 德 罗·卡 塞 拉 ( Alessan dr a Casella ) 、本 杰 明·科 恩 ( Benja min Co - hen ) 、艾 伯 特·菲 什 洛 ( A lbe rt F is hlow ) 、H a r uhir o Fuk ui、彼 得·古 勒 维 奇 ( Pe te r Gou r evit ch ) 、黄 亚 声 ( Y ashen g Huang ) 、迈 尔 斯·卡 勒 ( Miles K ahle r ) 、戴 维·莱 克 ( D avid La ke ) 、约 翰·奥 德 尔 ( Jo hn Odell ) 、曼 纽 尔 ·帕 斯 特 ( M an uel Pastor ) 、菲 利 普·罗 德 ( Philip Roeder ) 、理 查 德·罗 斯 克 兰 斯 ( Richa r d Ro se cr anc e ) 、阿 瑟·斯 坦 ( Arth ur St ein ) 和 迈 克 尔·沃 勒斯 坦 ( M ich ael Walle rst ein ) 的 评 论 使 我 们 受 益 匪 浅 。 莉 莎·马 丁 ( Lisa M a rtin ) 在 会 后 做 了 富 有 价 值 的 评 论 。 19 93 年 6 月 , 这 些 作 者 在 洛 杉 矶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再 次 聚 会 , 对
2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每个人的文章进行最后讨论,并探讨如何将其融合成一本文集。杰 弗里·弗里登(Jeffry Frieden)和罗纳德·罗戈斯基(Ronald Rogowski) 在助手罗兰·斯蒂芬(Roland Stephen)的帮助下,为本次会议和奥克 斯纳德会议承担了重要的组织和后勤工作。 1993年9月,我们向《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编委会提供了详细说明,并将原稿提交《国际组织》。在经过漫长的 审查过程之后,《国际组织》主编约翰·奥德尔(John Odell)、通读两遍 原稿的两名匿名审稿人及各文章审稿人向我们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评 论。尽管《国际组织》最终给了我们一个失望的答案,拒绝将本文集 作为一期特刊,我们仍愿意承认,该刊详尽无遗的审阅使本研究得到 了实质性的改进。《国际组织》和本文集的读者现在可以做出判断, 该期刊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在文集修订的最后阶段,我们受益于剑桥大学出版社及另外九 所大学出版社审稿人的及时审阅,也受益于剑桥大学出版社编辑亚 历克斯·霍尔兹曼(Alex Holzman)的巨大帮助。当然,我们最大的受 益还是来自参与本计划的同事们,他们对各文章进行自我批评,对文 集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持。我们特别 感谢马修·伊万杰利斯塔(Matthew Evangelista)、杰弗里·弗里登、斯 蒂芬·哈格德(Stephan Haggard)和彼得·兰格(Peter Lange)对本文集 “导论”初稿提出的富有价值的评论。在这个持续过久的漫长过程 中,所有作者都显示了巨大的耐心和高度的合作精神。我们特别感 谢杰弗里·加勒特(Jeffry Garrett)、斯蒂芬·哈格德和西尔维亚·马克 斯菲尔德(Sylvia Maxfield),他们的文章在先前己经被《国际组织》接 受,但是在我们为将整个文集作为《国际组织》的一期特刊而再度努 力时,他们同意推迟发表自己的文章。该项目确实是集体的结晶。 对我们而言,与一些最严谨的学者和最投入的人士结为至交并增进 旧知,这是该项目所提供的最大受益之一
每 个 人 的 文 章 进 行 最 后 讨 论 , 并 探 讨 如 何 将 其 融 合 成 一 本 文 集 。 杰 弗 里·弗 里 登 ( Jeffry Frieden ) 和 罗 纳 德·罗 戈 斯 基 ( Ronald Rogow ski) 在助 手 罗 兰·斯 蒂 芬 ( Rolan d S tep hen ) 的 帮 助 下 , 为 本 次 会 议 和 奥 克 斯 纳 德 会 议 承 担 了 重 要 的 组 织 和 后 勤 工 作 。 19 93 年 9 月 , 我 们 向《国 际 组 织》( I n ter n ation al Or ga niz ation ) 编 委 会 提 供 了 详 细 说 明 , 并 将 原 稿 提 交《国 际 组 织》。 在 经 过 漫 长 的 审 查 过 程 之 后 ,《国 际 组 织》主 编 约 翰·奥 德 尔 ( J oh n Odell ) 、通 读 两 遍 原 稿 的 两 名 匿 名 审 稿 人 及 各 文 章 审 稿 人 向 我 们 提 供 了 富 有 价 值 的 评 论 。 尽 管《国 际 组 织》最 终 给 了 我 们 一 个 失 望 的 答 案 , 拒 绝 将 本 文 集 作 为 一 期 特 刊 , 我 们 仍 愿 意 承 认 , 该 刊 详 尽 无 遗 的 审 阅 使 本 研 究 得 到 了实 质 性 的 改 进 。《国 际 组 织》和 本 文 集 的 读 者 现 在 可 以 做 出 判 断 , 该 期 刊 是 否 做 出 了 正 确 的 决 定 ! 在 文 集 修 订 的 最 后 阶 段 , 我 们 受 益 于 剑 桥 大 学 出 版 社 及 另 外 九 所 大 学 出 版 社 审 稿 人 的 及 时 审 阅 , 也 受 益 于 剑 桥 大 学 出 版 社 编 辑 亚 历 克 斯·霍 尔 兹 曼 ( Alex Holzman ) 的 巨 大 帮 助 。 当 然 , 我 们 最 大 的 受 益 还 是 来 自 参 与 本 计 划 的 同 事 们 , 他 们 对 各 文 章 进 行 自 我 批 评 , 对 文 集 提 出 了 富 有 建 设 性 的 意 见 , 并 提 供 了 宝 贵 的 精 神 支 持 。 我 们 特 别 感谢 马 修·伊 万 杰 利 斯 塔 ( M a tthe w E va ngelist a ) 、杰 弗 里·弗 里 登 、斯 蒂 芬·哈 格 德 ( St ephan Hagga r d ) 和 彼 得·兰 格 ( P et e r La nge ) 对 本 文 集 “ 导 论”初 稿 提 出 的 富 有 价 值 的 评 论 。 在 这 个 持 续 过 久 的 漫 长 过 程 中 , 所 有 作 者 都 显 示 了 巨 大 的 耐 心 和 高 度 的 合 作 精 神 。 我 们 特 别 感 谢 杰 弗 里·加 勒 特 ( Jeffry G a rr e tt ) 、斯 蒂 芬·哈 格 德 和 西 尔 维 亚·马 克 斯 菲 尔 德 ( Sylvia M axfield ) , 他 们 的 文 章 在 先 前 已 经 被《国 际 组 织》接 受 , 但 是 在 我 们 为 将 整 个 文 集 作 为《国 际 组 织》的 一 期 特 刊 而 再 度 努 力时 , 他 们 同 意 推 迟 发 表 自 己 的 文 章 。 该 项 目 确 实 是 集 体 的 结 晶 。 对 我 们 而 言 , 与 一 些 最 严 谨 的 学 者 和 最 投 入 的 人 士 结 为 至 交 并 增 进 旧 知 , 这 是 该 项 目 所 提 供 的 最 大 受 益 之 一 。 2 国际 化与国 内政治
录 总序……………………………………………………………(1) 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导读……………………………………… (1) 前言……………………………………………………………(1)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 第一章国际化和国内政治:导论 ………………海伦·V.米尔纳、罗伯特·O.基欧汉(3) 一、关于世界经济影响的早期研究…………………………(7) 二、国际化的证据…………………………………………… (11) 三、关于国际化的政治影响的假设…………………………(16) 四、对国际化影响的抵抗…………………………………… (22) 结论…………………………………………………………… (24) 第二章国际经济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分析性综述 ………………杰弗里·A.弗里登、罗纳德·罗戈斯基(27) 一、独立变量…………………………………………………(28) 二、因变量……………………………………………………(29) 三、解释性联系:相对价格变化的国际经济趋势……………(31) 四、相对价格和国民经济:对整体福利的影响……………… (33) 五、国际价格和国民经济:对经济行为体和集团的影响…·(40) 六、制度的作用………………………………………………(47) 七、外部改善的贸易的预期影响……………………………(49) 结论……………………………………………………………(52) 第三章国际化、制度和政治变迁 ……………………………杰弗里·加勒特、彼得·兰格(53) 一、国际化、制度和政治变迁…………………………………(55) 二、国际化条件下的双部门经济:一种假设…………………(59)
目 录 总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跨 国 关 系 与 国 内 政 治 : 导 读 … … … … … … … … … … … … … … … ( 1 ) 前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第一部分 理论框架 第 一 章 国 际 化 和 国 内 政 治 : 导 论 @ … … … … … … 海 伦·V . 米 尔 纳 、罗 伯 特·O . 基 欧 汉 ( 3 ) 一 、关 于 世 界 经 济 影 响 的 早 期 研 究 … … … … … … … … … … ( 7 ) 二 、国 际 化 的 证 据 … … … … … … … … … … … … … … … … … ( 1 1 ) 三 、关 于 国 际 化 的 政 治 影 响 的 假 设 … … … … … … … … … … ( 1 6 ) 四 、对 国 际 化 影 响 的 抵 抗 … … … … … … … … … … … … … … ( 2 2 )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 ) 第 二 章 国 际 经 济 对 国 家 政 策 的 影 响 : 分 析 性 综 述 @ … … … … … … 杰 弗 里·A . 弗 里 登 、罗 纳 德·罗 戈 斯 基 ( 2 7 ) 一 、独 立 变 量 … … … … … … … … … … … … … … … … … … … ( 2 8 ) 二 、因 变 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 三 、解 释 性 联 系 : 相 对 价 格 变 化 的 国 际 经 济 趋 势 … … … … … ( 3 1 ) 四 、相 对 价 格 和 国 民 经 济 : 对 整 体 福 利 的 影 响 … … … … … … ( 3 3 ) 五 、国 际 价 格 和 国 民 经 济 : 对 经 济 行 为 体 和 集 团 的 影 响 … … ( 4 0 ) 六 、制 度 的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 … ( 4 7 ) 七 、外 部 改 善 的 贸 易 的 预 期 影 响 … … … … … … … … … … … ( 4 9 )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 第 三 章 国 际 化 、制 度 和 政 治 变 迁 @ … … … … … … … … … … … 杰 弗 里·加 勒 特 、彼 得·兰 格 ( 5 3 ) 一 、国 际 化 、制 度 和 政 治 变 迁 … … … … … … … … … … … … … ( 5 5 ) 二 、国 际 化 条 件 下 的 双 部 门 经 济 : 一 种 假 设 … … … … … … … ( 5 9 )
2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三、社会经济利益的组织……· (61) 四、正式的政治制度…………… (65) 五、内生制度变迁…………………………………………… (73) 结论…………………………………………………………(78) 第二部分工业化民主国家 第四章资本流动、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 …………………………………………太弗里·加勒特(83) 一、国际化和国内政治环境…………………………………(85) 二、国际化的政策后果………………………………………(91) 三、对国际化、左派一劳工力量和经济政策之间关系 的经验评估………………………………………………(96) 结论……………………………………………………………(106)) 第五章经济一体化与美国的货币政策政治 ……………………………………杰弗里…A.弗里登(112) 一、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治……………………(114) 二、1870~1970年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中的货币政治·(119) 三、1969年至今日益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治……………(128) 四、观察与影响………………………………………………(140) 结论…………………………………………………………(144) 第六章国际化与日本的选举政治 ………………………弗朗西斯·麦考尔·罗森布拉斯(146) 引言与综述……………………………………………………(146) 一、自民党长期执政与日本的选举规则……………………(148) 二、自民党算计的变化:日本国际环境和 国内人口的变化…………………………………………(150) 三、政策变化例子……………………………………………(152) 四、制度调整的压力…………………………………………(157) 五、选举制度真的起作用?政策制定中的政治控制 与官僚控制………………………………………………(162)
三 、社 会 经 济 利 益 的 组 织 … … … … … … … … … … … … … … ( 6 1 ) 四 、正 式 的 政 治 制 度 … … … … … … … … … … … … … … … … ( 6 5 ) 五 、内 生 制 度 变 迁 … … … … … … … … … … … … … … … … … ( 7 3 )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8 ) 第二部分 工业化民主国家 第 四 章 资 本 流 动 、贸 易 和 经 济 政 策 的 国 内 政 治 @ … … … … … … … … … … … … … … … … 杰 弗 里·加 勒 特 ( 8 3 ) 一 、国 际 化 和 国 内 政 治 环 境 … … … … … … … … … … … … … ( 8 5 ) 二 、国 际 化 的 政 策 后 果 … … … … … … … … … … … … … … … ( 9 1 ) 三 、对 国 际 化 、左 派 — 劳 工 力 量 和 经 济 政 策 之 间 关 系 的 经 验 评 估 … … … … … … … … … … … … … … … … … … ( 9 6 )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6 ) 第 五 章 经 济 一 体 化 与 美 国 的 货 币 政 策 政 治 @ … … … … … … … … … … … … … … 杰 弗 里·A .弗 里 登 ( 11 2 ) 一 、封 闭 经 济 和 开 放 经 济 中 的 货 币 政 治 … … … … … … … … ( 11 4 ) 二 、1 87 0~1 97 0 年 开 放 经 济 和 封 闭 经 济 中 的 货 币 政 治 … ( 11 9 ) 三 、1 96 9 年 至 今 日 益 开 放 经 济 中 的 货 币 政 治 … … … … … ( 12 8 ) 四 、观 察 与 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 ( 14 0 )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4 ) 第 六 章 国 际 化 与 日 本 的 选 举 政 治 @ … … … … … … … … … 弗 朗 西 斯·麦 考 尔·罗 森 布 拉 斯 ( 14 6 ) 引 言 与 综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6 ) 一 、自 民 党 长 期 执 政 与 日 本 的 选 举 规 则 … … … … … … … … ( 14 8 ) 二 、自 民 党 算 计 的 变 化 : 日 本 国 际 环 境 和 国 内 人 口 的 变 化 … … … … … … … … … … … … … … … … ( 15 0 ) 三 、政 策 变 化 例 子 … … … … … … … … … … … … … … … … … ( 15 2 ) 四 、制 度 调 整 的 压 力 … … … … … … … … … … … … … … … … ( 15 7 ) 五 、选 举 制 度 真 的 起 作 用 ? 政 策 制 定 中 的 政 治 控 制 与 官 僚 控 制 … … … … … … … … … … … … … … … … … … ( 16 2 ) 2 国际 化与国 内政治
目录3 结论…… (164) 第三部分国际化与社会主义 第七章苏联国际化的制度障碍………马修·伊万杰利斯塔(169) 一、资产、利益和制度………………………………………(174) 二、国际化的间接影响……………………………………… (178) 三、制度限制与利益认识……………………………………(188) 四、制度遗产和新机遇………………………………………(191) 五、从理论视角看苏联的个案………………………………(197) 第八章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改革 …………………………………………………谢淑丽(199) 一、中国的自给自足经济与共产党国家……………………(200) 二、70年代没有政策变化的国际化………………………(203) 三、领导地位的竞争与政策创新……………………………(206) 四、国内政治制度与改革战略………………………………(208) 五、国际化与改革大篷车……………… (212) 结论: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政策……………………………(219) 第四部分国际经济危机与发展中国家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 …………斯蒂芬·哈格德、西尔维亚·马克斯菲尔德(223) 一、经济相互依赖与金融国际化的政治压力………………(226) 二、国际收支危机与金融国际化……………………………(228) 三、关于四个国家金融国际化的比较分析…………………(230) 四、四个国家的金融国际化:个案分析…………………… (235) 结论……………………………………………………………(249) 第五部分结 论 第十章国际化与国内政治:结论 ………………海伦·V.米尔纳、罗伯特·0·基欧汉(255)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4 ) 第三部分 国际化与社会主义 第 七 章 苏 联 国 际 化 的 制 度 障 碍 … … … 马 修·伊 万 杰 利 斯 塔 ( 16 9 ) @ 一 、资 产 、利 益 和 制 度 … … … … … … … … … … … … … … … ( 17 4 ) 二 、国 际 化 的 间 接 影 响 … … … … … … … … … … … … … … … ( 17 8 ) 三 、制 度 限 制 与 利 益 认 识 … … … … … … … … … … … … … … ( 18 8 ) 四 、制 度 遗 产 和 新 机 遇 … … … … … … … … … … … … … … … ( 19 1 ) 五 、从 理 论 视 角 看 苏 联 的 个 案 … … … … … … … … … … … … ( 19 7 ) 第 八 章 国 际 化 与 中 国 的 经 济 改 革 @ … … … … … … … … … … … … … … … … … … … 谢 淑 丽 ( 19 9 ) 一 、中 国 的 自 给 自 足 经 济 与 共 产 党 国 家 … … … … … … … … ( 20 0 ) 二 、7 0 年 代 没 有 政 策 变 化 的 国 际 化 … … … … … … … … … ( 20 3 ) 三 、领 导 地 位 的 竞 争 与 政 策 创 新 … … … … … … … … … … … ( 20 6 ) 四 、国 内 政 治 制 度 与 改 革 战 略 … … … … … … … … … … … … ( 20 8 ) 五 、国 际 化 与 改 革 大 篷 车 … … … … … … … … … … … … … … ( 21 2 ) 结 论 : 国 际 化 与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策 … … … … … … … … … … … ( 21 9 ) 第四部分 国际经济危机与发展中国家 第 九 章 发 展 中 国 家 金 融 国 际 化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 … … … … 斯 蒂 芬·哈 格 德 、西 尔 维 亚·马 克 斯 菲 尔 德 ( 22 3 ) 一 、经 济 相 互 依 赖 与 金 融 国 际 化 的 政 治 压 力 … … … … … … ( 22 6 ) 二 、国 际 收 支 危 机 与 金 融 国 际 化 … … … … … … … … … … … ( 22 8 ) 三 、关 于 四 个 国 家 金 融 国 际 化 的 比 较 分 析 … … … … … … … ( 23 0 ) 四 、四 个 国 家 的 金 融 国 际 化 : 个 案 分 析 … … … … … … … … ( 23 5 )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9 ) 第五部分 结 论 第 十 章 国 际 化 与 国 内 政 治 : 结 论 @ … … … … … … 海 伦·V . 米 尔 纳 、罗 伯 特·O . 基 欧 汉 ( 25 5 ) 目 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