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导读3 如跨国关系研究和相互依赖理论,关注国际政治的经济与非国家因 素,为几乎陷入“现实主义沉闷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注入许多新鲜的 血液。新兴的国际关系流派从多学科的途径,而非只将国际政治研究 视为政治学研究的附庸,对国际政治中非国家因素和经济力量给予更 多的重视,从而开辟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新局面和新气象。 跨国关系的解释范式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国际 关系理论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代表学者们多半出于对把国际关系 视为政治学或者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附属地位的不满,以及对在 这种附属状态下国际关系学到底能有多大解释能力而产生的怀疑, 因此,他们力图把国际关系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足以提供对一体 化和相互依赖世界中各种新出现的国内或国际现象进行其他学科所 不具有的独特解释能力。1970年,基欧汉和奈编辑出版了跨国关 系与世界政治》一书,对跨国互动与种种组织的作用,跨国关系对国 家间政治的影响,跨国关系下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降低,跨国关系对 国家中心研究范式(state-centric paradigm)的冲击,以及跨国关系中 观念的流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①该书对此后跨国关 系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过,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 究成果相比,其在概念化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正如后来有的学 者所批评的,该书对“跨国关系”这一概念缺乏清晰严谨的界定,把跨 国关系定义为世界政治中除了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外的所有内容②, 从而使研究工作包罗万象,无所适从。另外,最为关键的缺陷是,该 书还没有能够为跨国关系分析提供足够的概念化准备工作,对跨国 关系分析模式的要件,以及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都缺少必要的理论 阐述。这些缺陷导致该书描述多于分析,理论概括不够。对概念化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y Nye,eds,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2 Thomas Risse-Kappen,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pp 7~8. 在《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的导论中,基欧汉和奈并没有对跨国关系概念进行完整的辨析 工作,他们只把跨国关系粗略地定义为“不受各国政府中央外交政策机构控制的那些跨越 国家边界的联系、联盟与互动行为”(见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y Nye,eds,Transna- 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p xi.)
如跨国关系研究和相互依赖理论, 关注国际政治的经济与非国家因 素,为几乎陷入“现实主义沉闷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注入许多新鲜的 血液。新兴的国际关系流派从多学科的途径,而非只将国际政治研究 视为政治学研究的附庸,对国际政治中非国家因素和经济力量给予更 多的重视,从而开辟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新局面和新气象。 跨国关系的解释范式就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国际 关系理论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代表学者们多半出于对把国际关系 视为政治学或者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附属地位的不满, 以及对在 这种附属状态下国际关系学到底能有多大解释能力而产生的怀疑, 因此,他们力图把国际关系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足以提供对一体 化和相互依赖世界中各种新出现的国内或国际现象进行其他学科所 不具有的独特解释能力。1970 年, 基欧汉和奈编辑出版了《跨国关 系与世界政治》一书, 对跨国互动与种种组织的作用, 跨国关系对国 家间政治的影响,跨国关系下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降低, 跨国关系对 国家中心研究范式 (state-centric paradigm) 的冲击, 以及跨国关系中 观念的流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① 该书对此后跨国关 系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过, 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研 究成果相比,其在概念化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正如后来有的学 者所批评的,该书对“跨国关系”这一概念缺乏清晰严谨的界定, 把跨 国关系定义为世界政治中除了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外的所有内容② , 从而使研究工作包罗万象,无所适从。另外, 最为关键的缺陷是, 该 书还没有能够为跨国关系分析提供足够的概念化准备工作, 对跨国 关系分析模式的要件,以及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都缺少必要的理论 阐述。这些缺陷导致该书描述多于分析, 理论概括不够。对概念化 ① ② Thomas Risse- Kappen, ed .,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pp .7~8 . 在《跨国关 系与 世界政 治》的导 论中 , 基 欧汉 和 奈并 没 有 对 跨国 关 系 概 念进 行 完 整 的辨 析 工作 , 他们 只把 跨国关 系粗 略地定 义为“不 受各国 政府 中央外 交政策 机 构控 制 的那 些 跨越 国家边界 的 联 系、联 盟 与 互 动 行 为”( 见 Robe rt Keohan e and Josephy Nye, ed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p .xi .) 。 Rob ert Keohane and Josephy Nye , ed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 MA .: Ha rva rd U niversity Pr ess, 1970 ) . 跨 国关系与 国内政 治 : 导读 3
4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是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古勒维奇 1978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国内政治 的国际根源一文,力主人们避免只从传统的国内政治透视国际关系 变迁的“第二种设想”模式,也即不要只把国际关系简单地视为国内 政治的衍生。古勒维奇主张对国内问题的国际根源进行分析,这就 是其所说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解释 模式。①古勒维奇此后在1986年出版的娠难时代的政治:各国对国 际经济危机反应的比较》,进一步把各国国内经济策略与选择置于国 际背景下认识,对国际力量压力下的国内政治经济变迁进行了细致 入微的分析,堪称为将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进行结合的典范 之作。②《国际化与国内政治》一书,在基本分析框架上,按照编者在 导论中所坦陈的,正是严格建立在古勒维奇“颠倒的第二种设想”(或 “颠倒的第二意象”)的基础上的。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行进的 全球化浪潮,将各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更多地暴露于外部世界 面前,堪似“无形之手”的国际力量迫使更多的国家不得不进行大规 模的内部变革与调整。将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结为一体的跨 国关系研究非但没有衰微,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下,其研究可谓与时俱 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除了这本《国际化与国内政 治》一书以外,伊文斯(Peter B.Evans)、雅各布森(Harold K.Jacob- son)和普特南(Robert D.Putnam)1993年联袂编辑的双面外交:国 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以及里斯一卡彭(Thomas Risse-Kappen)I995 年编辑的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非国家行为体、国内结构与国际制 度》,堪为20世纪90年代跨国关系研究最重要的三本代表作。④ Peter Gourev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 mestic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32,No 4,Autumn 1978,pp 881~912. @Peter Gourevitch,Politics in Hard Times:Comparative Responges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e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6). 3 Robert Keohane and Helen Milner,eds.,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 tics,p 6 ④更多的相关研究文献概况还可以参考:Robert Keohane and Helen Milner,ed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pp7~10
工作做 出杰 出 贡献 的是 古 勒维 奇 ( Peter Gourevitch ) 。古勒 维 奇 1978 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 国内政治 的国际根源》一文, 力主人们避免只从传统的国内政治透视国际关系 变迁的“第二种设想”模式, 也即不要只把国际关系简单地视为国内 政治的衍生。古勒维奇主张对国内问题的国际根源进行分析, 这就 是其所说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 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 解释 模式。①古勒维奇此后在 1986 年出版的《艰难时代的政治:各国对国 际经济危机反应的比较》, 进一步把各国国内经济策略与选择置于国 际背景下认识, 对国际力量压力下的国内政治经济变迁进行了细致 入微的分析, 堪称为将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进行结合的典范 之作。②《国际化与国内政治》一书, 在基本分析框架上, 按照编者在 导论中所坦陈的,正是严格建立在古勒维奇“颠倒的第二种设想”( 或 “颠倒的第二意象”)的基础上的。③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加速行进的 全球化浪潮, 将各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更多地暴露于外部世界 面前,堪似“无形之手”的国际力量迫使更多的国家不得不进行大规 模的内部变革与调整。将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结为一体的跨 国关系研究非但没有衰微,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下, 其研究可谓与时俱 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除了这本《国际化与国内政 治》一书以外, 伊文斯( Peter B . Evans)、雅各布森( Harold K . Jacobson )和普特南( Robert D . Putnam) 1993 年联袂编辑的《双面外交: 国 际谈判与国内政治》, 以及里斯—卡彭 ( Thomas Risse-Kappen ) 1995 年编辑的《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非国家行为体、国内结构与国际制 度》, 堪为 20 世纪 90 年代跨国关系研究最重要的三本代表作。④ ① ② ③ ④ 更多 的相 关研 究 文 献 概 况 还 可 以参 考: Robert Keoh ane and Helen Milner , eds ., I 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pp .7~10 . Rob ert Keoha ne and Helen Milner , eds ., Internationaliz 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p .6 . Pete r Gour evitch , Politics in Har d Times: Com parative Responses to Inter national Economic Crises ( Ith 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 . Pete r Gourevit ch,“ The Second Image Reve rse d: The Inte 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O rganiz ation, Vol .32, No .4, Autumn 1978, pp .881~912 . 4 国际 化与国 内政治
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导读5 跨国关系研究范式在理论上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该研究范式是在对传统的国家中心解释范式进行反叛和 覆的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70年代,“国家”这个概念在政治 学研究中遭遇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多元政治理论和赖特·米尔 斯(C.Wright Mills)集团和政治精英理论的质疑。①政治学分析中以 “国家”这个概念为解释中心已日渐式微,换言之,政治系统和政治过 程中各种政治和社会集团的博弈,而非国家本身,成为政治学者关注 的中心。这种学术上的转向同样波及到国际关系研究。20世纪60 和70年代,一大批非国家的跨国行为体,诸如跨国公司和国际非政 府组织,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并对国际关系的演进产生愈来愈重 要的影响,为人注目。®许多国际现象如果仅从国家之间的国际关 系(inter-state relations)认知途径出发,已经很难或者根本就得不到 令人满意的解释。现实主义只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最重要有时甚至 是惟一的认识对象,在很多学者看来已经概括不了国际关系的内容 和真相。“去国家”一时成为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趋势,人们一方面关注全球政治层次上跨国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 意义,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次国家层次上国内官僚机构、利益集团、 党派在国家对外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跨国关系一国内政 治分析模式的第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国家不再被视为一个整体单一的 行为体,国家也非具有独立的“人格”意义,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行为不 简单地只是“国家”的行为,而是国内各种行为体互相博弈、妥协的表 现。并且,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的国内政治是等级制(hierar-. chy)的看法不同,该模式认为国内政治是平行的多头政治(pol- yarchy),各种行为体的偏好不同,行为也不同,它们共同分享着决策 的权力。普特南在外交与国内政治:双层博弈之逻辑》一文就对内 部政治中各种行为体的折冲纵横在国家对外行为中的意义做了深刻 Thomas Risse-Kappen,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p .17 ②参见苏长和:《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关系》,载《欧洲》(北京)1998年第1期; 苏长和、朱鸣:《世界政治中的跨国利益集团》,载《现代国际关系》(北京)1998年第11期
跨国关系研究范式在理论上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该研究范式是在对传统的国家中心解释范式进行反叛和 颠覆的基础上形成的。20 世纪 60、70 年代“, 国家”这个概念在政治 学研究中遭遇罗伯特·达尔( Robert Dahl)多元政治理论和赖特·米尔 斯(C . Wright Mills)集团和政治精英理论的质疑。① 政治学分析中以 “国家”这个概念为解释中心已日渐式微,换言之, 政治系统和政治过 程中各种政治和社会集团的博弈,而非国家本身, 成为政治学者关注 的中心。这种学术上的转向同样波及到国际关系研究。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 一大批非国家的跨国行为体, 诸如跨国公司和国际非政 府组织,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并对国际关系的演进产生愈来愈重 要的影响,为人注目。② 许多国际现象如果仅从国家之间的国际关 系( inter-state relations) 认知途径出发, 已经很难或者根本就得不到 令人满意的解释。现实主义只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最重要有时甚至 是惟一的认识对象,在很多学者看来已经概括不了国际关系的内容 和真相。“去国家”一时成为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 趋势, 人们一方面关注全球政治层次上跨国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 意义, 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次国家层次上国内官僚机构、利益集团、 党派在国家对外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 跨国关系—国内政 治分析模式的第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国家不再被视为一个整体单一的 行为体,国家也非具有独立的“人格”意义,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行为不 简单地只是“国家”的行为,而是国内各种行为体互相博弈、妥协的表 现。并且,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的国内政治是等级制 ( hierarchy )的看 法不 同, 该 模 式认 为 国内 政 治是 平 行的 多 头政 治 ( polyarchy) ,各种行为体的偏好不同, 行为也不同,它们共同分享着决策 的权力。普特南在《外交与国内政治: 双层博弈之逻辑》一文就对内 部政治中各种行为体的折冲纵横在国家对外行为中的意义做了深刻 ① ② 参 见苏长 和:《非国家 行为体 与当 代国 际 关系》, 载《欧 洲》( 北京 ) 1998 年 第 1 期; 苏长和 、朱 鸣:《世界政 治中 的跨国 利益 集团》, 载《现代 国际关 系》(北 京) 1998 年第 11 期 。 参 考 Thomas Risse-Kappe n, ed .,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 p .17 . 跨 国关系与 国内政 治 : 导读 5
6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的阐述。①第二个重要假设是国内行为体一联盟、利益集团、地方 政府、公司、工会等一都是理性的,以追逐自身最大化利益为行为 准则的,利益、偏好、理性等概念在该模式的分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基欧汉和米尔纳为《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撰写的导言中,以及书中 其他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假设始终贯穿着全书。 第二,大致来说,跨国关系分析范式力图对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 两个层面进行整合,同时更加强调国际力量在国内变迁中的独立作 用能力。仅仅对跨国关系现象进行描述不是跨国关系分析范式的中 心,跨国关系分析范式所要做到的是结合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对国 内政治变动中的国际因素进行归纳与综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述的 古勒维奇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模式。我们知道,沃尔兹在《人、国 家与战争》一书中,指出国际关系学者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三种常 用模式,即从人性善恶出发分析战争根源的第一种设想(the first im- age),从国内政治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国际问题的第二种设想(the second image),以及从国际体系出发解释战争根源的第三种设想 (the third image)。古勒维奇对沃尔兹的概念进行了改造,指出此前 的政治学者们只重视国际政治的国内根源,而忽视了国内政治的国 际根源,现在应该是重视国际力量如何作用国内结构的时候了。②据 此,他对沃尔兹的第二种设想进行了颠倒,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国际力 量影响国内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上。在古勒维奇看来,国际体系中 除了观念和意识形态因素外,有两种关键的力量对国内政治体制特 征的塑造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其一为国家间政治权力的分配状态,其 二为国际经济中经济活动和财富的分配状态。③换言之,战争和贸易 Robert D.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in Peter B.Evans,Harold K.Jacobson and Robert D.Putnam,eds.,Double- Edged Diplomacy:Inter 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pp 431~468. Helen Milner,Interests,Institutions,and Information: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 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p.11~17. 2 Peter Gourev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 mestic Politics,"p.881. 3 Peter Gourev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 mestic Politics,"p.882
的阐述。① 第二个重要假设是国内行为体———联盟、利益集团、地方 政府、公司、工会等———都是理性的, 以追逐自身最大化利益为行为 准则的,利益、偏好、理性等概念在该模式的分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基欧汉和米尔纳为《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撰写的导言中, 以及书中 其他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假设始终贯穿着全书。 第二,大致来说, 跨国关系分析范式力图对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 两个层面进行整合,同时更加强调国际力量在国内变迁中的独立作 用能力。仅仅对跨国关系现象进行描述不是跨国关系分析范式的中 心,跨国关系分析范式所要做到的是结合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 对国 内政治变动中的国际因素进行归纳与综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述的 古勒维奇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模式。我们知道, 沃尔兹在《人、国 家与战争》一书中, 指出国际关系学者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三种常 用模式,即从人性善恶出发分析战争根源的第一种设想( the first image) , 从国内政治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国际问题的第二种设想 ( the second image) , 以 及从国际体系出 发解释战 争根源的 第三种设 想 ( the third image) 。古勒维奇对沃尔兹的概念进行了改造, 指出此前 的政治学者们只重视国际政治的国内根源, 而忽视了国内政治的国 际根源,现在应该是重视国际力量如何作用国内结构的时候了。② 据 此,他对沃尔兹的第二种设想进行了颠倒, 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国际力 量影响国内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上。在古勒维奇看来, 国际体系中 除了观念和意识形态因素外, 有两种关键的力量对国内政治体制特 征的塑造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其一为国家间政治权力的分配状态, 其 二为国际经济中经济活动和财富的分配状态。③ 换言之, 战争和贸易 ① ② ③ Pete r Gourevit ch,“ The Second Image Reve rse d: The Inte 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p .882 . Pete r Gourevit ch,“ The Second Image Reve rse d: The Inte 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p .881 . Rob ert D . Putnam, “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 Pet er B . Evans, Harold K . Jacobson and Robert D . Putnam, eds ., DoubleEdged Diplom acy : Inter national Ba 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pp .431~ 468 .也 可 参 考: Helen Milne r,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nfor m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rinceton Unive rsity Pr ess, 1997) , pp .11~17 . 6 国际 化与国 内政治
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导读7 状态影响着国内政治发展。古勒维奇的此项概念化工作 —也即对 作为独立变量的国际因素以及作为因变量的国内结构的重视一—以 后一直指导着跨国关系一国内政治分析模式的发展。 第三,在不同的跨国关系一国内政治分析模式中,对国际变量的选 择有所不同。如果说古勒维奇关注的是战争体系和贸易体系对国内政 治发展的影响的话,那么在里斯一卡彭的分析中,则强调国际制度力量 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应该看到,跨国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最大变 化,就是制度化状态的加强。如何审视国际机制与国际组织等制度力量 的作用,成为近二十年来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心议题。里斯一卡彭编辑的 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着力考察的就是跨国关系中的国际非政府组 织、跨国利益集团等跨国社会运动力量对一些国家国内结构产生的作 用。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出现许多论述国际机制、规范等制度性 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同化作用。此类研究假设国际规范成为塑造国 家在国际社会中合法性身份的关键力量,反过来说,国家在国际关系中 的行为进程越来越地受到国际规范力量的约束,互动、沟通、学习于国家 在国际社会中被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①而在《国际化与国内 ①里斯一卡彭编辑的《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对国际机制和国际规范的国内影响考 察的并不够。后来对国际机制和规范的国内影响的分析,可参考:Andrew Cortell and James Davis,"How D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Matter:The Domestic Impact ofInternational Rules and Norm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6),Vol 40,pp.451~478;An- drew Cortell and James Davis,"Understanding the Domestic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Norms:A Research Agenda,"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 2,No .1,Spring 2000,pp 65~87. 另外还有许多论述不同的国际规范力量对国家身份塑造能力的个案分析文章,例如:Dr- ren Hawkins,"Domestic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Pressure:Human Rights in Authoritarian Chil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 3,No.4(Winter 1997),pp 403 ~434;Jeffrey Checkel,"International Norms and Domestic Politics:Bridging the Rationalist- Constructivist Divid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 3,No.4 (Winter 1997),pp.473~495;Jeffrey Checkel,"Norms,Institutions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on- temporary Europe,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 43,1999,pp.83~114.Abram Chayes and Antonia Handler Chayes,The New Sovereignty: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Agreements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Harald Muller,"The Internalization of Principles,Norms,and Rules by Governments:The Case of Security Regimes,in Volker Rittberger,ed.,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
状态影响着国内政治发展。古勒维奇的此项概念化工作———也即对 作为独立变量的国际因素以及作为因变量的国内结构的重视———以 后一直指导着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的发展。 第三,在不同的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中,对国际变量的选 择有所不同。如果说古勒维奇关注的是战争体系和贸易体系对国内政 治发展的影响的话,那么在里斯—卡彭的分析中,则强调国际制度力量 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应该看到, 跨国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最大变 化,就是制度化状态的加强。如何审视国际机制与国际组织等制度力量 的作用,成为近二十年来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心议题。里斯—卡彭编辑的 《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 着力考察的就是跨国关系中的国际非政府组 织、跨国利益集团等跨国社会运动力量对一些国家国内结构产生的作 用。此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还出现许多论述国际机制、规范等制度性 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的同化作用。此类研究假设国际规范成为塑造国 家在国际社会中合法性身份的关键力量,反过来说, 国家在国际关系中 的行为进程越来越地受到国际规范力量的约束,互动、沟通、学习于国家 在国际社会中被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① 而在《国际化与国内 ① 里斯 —卡 彭编辑 的《跨国 关系研 究的 回归》对国 际机 制 和国 际 规范 的 国内 影 响考 察的并 不够。 后 来 对 国 际 机 制 和 规 范 的 国 内 影 响 的 分 析 , 可 参 考 : Andrew Cortell and James Davis,“How Do Interna tion al Institutions Matter : The Domestic Impac t of Int ernational Rules and Norms, ” I 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 y ( 1996 ) , Vol .40 , pp .451 ~478; Andrew Cortell and James Davis,“ Underst anding the Domestic Impact of Inte rnational Norms: A Resear ch Agenda , ” Inter national Studies Rev iew , Vol .2 , No .1, Spring 2000 , pp .65~87 . 另外还 有许 多论述 不同的 国际 规范力 量对 国家身 份塑 造能力 的个案 分析 文章 , 例如 : Da rr en Hawkins,“Domestic Responses to Intern ation al Pressur e: Human Rights in Authorit arian Chile , ” European Jour 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3 , No . 4 ( Winte r 1997) , pp .403 ~434; Jeffr ey Check el,“ Int ernational Norms and Domestic Politics: Bridging the Ration alistConstructivist Divide , ” European Journal of I 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3 , No . 4 ( Wint er 1997) , pp .473~ 495 ; Jeffrey Chec kel, “ Norms, Institutions and Nation al Id entity in Contempora ry Europe ,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 y , Vol .43 , 1999 , pp .83~ 114 . Abram Ch ayes a nd Antonia Handle r Chayes, The New Sovereignty : Compliance with Inter national Regulatory Agreements ( Cambridge , Mass .: Ha rvard University Pr ess, 1995 ) ; Har ald Muller ,“ The Int ernalization of Principles, Norms, a nd Rules by Gove rnments: Th e Case of Security Regimes, ”in Volke r Rittbe rger , ed ., Regime Theory and Inter national Relations ( Oxford: Clar endon Press, 1993) . 跨 国关系与 国内政 治 : 导读 7